劉進寶一聽劉衡說千人千方,馬上點頭附和道:“也是,千人千方,再好的方子也得對路。”
兩人站得離那壯漢不遠,萬一消暑茶沒止住暈船,也算是鋪墊一下,不能第一天就讓汐砸了招牌。
可惜這些話是繡花給瞎子看,白瞎了。
那壯漢自從上船后就顧不上別的,仗著自己人高馬大,一上船先在船中間占了個位置,讓他弟弟坐下來。
他自己也不坐,就守在邊上,將水囊捧手里,時不時倒一杯出來遞過去。
等船開了之后,壯漢更張了,護犢子得,不停地問頭暈不暈、口悶不悶,想不想嘔吐之類的話。
每次被他弟弟瞪視后就安靜片刻,過一會兒又忍不住問。
倒是那弟弟聽到了,似笑非笑地看了劉衡和劉進寶一眼,看劉進寶被自己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說了一句“你們說的是,汝之砒霜彼之糖,沒有包治百病的”。
劉進寶訕訕地笑,劉衡倒是一派坦然,還點頭附和:“這位兄弟說的對。”
這弟弟跟哥哥長得完全不一樣,哥哥五大三,弟弟卻是文文弱弱的樣子,不知道是不是還暈船,臉看著蒼白的。
有時被他哥哥問的煩了,會回個一兩個字,其他時候就是閉目養神。
明溪水流緩慢,渡船一路開得平穩。
到了下午時分,船終于到了明水縣縣城外的碼頭。
壯漢扶著弟弟一下船,高興地連了幾聲有用,沖劉衡和劉進寶笑出了一口白牙,“你家那位小兄弟賣的消暑茶,很是有用。”
“也是兄臺照料得當。”劉衡笑著調侃了一句。
劉進寶噗嗤笑了。
的確,這一路上就聽到這壯漢聒噪了。五大三的漢子,比八十歲的老太婆還啰嗦。
那壯漢被這兩人一笑,頭,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
眾人從碼頭趕到縣城城門,趕著進城去。
城門口也有車行轎行的人在招徠生意,劉衡當然不會去費這種錢,跟劉進寶道別分開后,他上背了一個包裹,手上提了一個包裹,慢慢走到學館。
裴秀才家所開的學館,鬧中取幽,從縣城大街斜穿過兩條小街,看到兩扇打開的黑大門,大門上掛著一塊匾額,寫著“裴氏學館”四個大字。
裴家開的這學館,算是裴秀才的祖業了,幾代下來教出過不秀才和舉人,是僅次于縣學的大學館。
明水縣每屆縣太爺都給予表彰,這匾額就是某位縣太爺所寫的。
這學館前后三進,第一進是學生講堂,第二進則是住的遠些不便每日歸家的學生所住宿舍,第三進是學館的藏書院和館先生的住。
因為學館學生眾多,良莠不齊,所以裴氏學館的學生,從啟蒙的到年的秀才都有。
館四個先生,都有秀才功名。
劉衡走進大門,看到裴秀才正在講堂中,他快走幾步,了一聲“老師”。
裴秀才抬頭,看到是他,也很高興,“你可是完全好了?也是你的造化,往年府試都在四月,今年因為知府大人新上任,聽說是有大事耽擱了,所以府試才會在五月進行,你剛好趕得上。”.七
這真的只能用運氣好來形容,因為府試改到五月,就裴秀才印象里,這是第一次。
劉衡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今年縣試中考了第五名。但是第一名的生家學淵源,五歲就啟蒙了。而劉衡可是九歲才啟蒙,第一次下場就能考明水縣第五名,已經不容易了。
聽說劉衡生病時,他還讓人捎了二兩銀子治病,惋惜劉衡錯過了今年的府試和院試。
沒想到這學生是個有造化的,病好了,還趕上府試延遲了。
讀書要天分,而科舉卻還是講究幾分天命的。
裴秀才大名裴秀,自己就缺了幾分考運。
他自刻苦攻讀,二十歲考中秀才,年年歲考和科考都是一等,所以是明水縣的廩生,每月有朝廷發放的米糧補助。
可惜他時運不濟,當年秀才功名到手,正想第二年一鼓作氣參加鄉試時,赴考途中接到祖父喪訊。
長子長孫守孝三年,三年后卻又母親病重亡故,再過三年父親又亡故了。所以,至今未能參加鄉試。
他索就絕了科舉的念頭,一心教書育人。
裴秀是因為友人推薦,才收了劉衡進學館。一教之下,發現這孩子天資過人,一直悉心教育。
所以,裴秀才覺得,劉衡不僅天賦比自己好,考運也比自己好。此去府試必定能夠得中。
他代劉衡回宿舍休息,“你休息一下,這幾日好好溫書,我這有幾道題你拿去做了,明日給我看。我們得早些趕到府城去,等我安排一下學館之事,盡快。”
參加府試需要廩生作保,他自然要陪著劉衡一起去赴考。
劉衡謝了裴秀才,回到宿舍收拾好東西,晚上又特意到裴家送了節禮,還歸還了二兩銀子。
裴秀才卻不肯要,“你家中不寬裕,這些銀錢無須在意。”
“先生收我門,幾年來又悉心教授。家中如今已經寬裕了些,哪里還能再讓先生破費。”
師生兩人推讓,裴夫人笑著讓兩人座,“你們兩人就不要你推我讓了,要我說,這銀子就還是算二郎你借的,先拿去用。等你府試回來,再還錢。”
“多謝師母。”劉衡趕道謝,也不跟先生爭這一時了。
吃飯的功夫,裴秀才又考了幾道題目,說了些學問上的事。
裴夫人收了節禮,粽子這種吃食不經放,索就熱了一盤送上桌,“二郎,你家這粽子倒是巧,我從未在市集上看到過呢。”
裴秀才剝了一粒粽,剝開來就一清香。
綠的粽葉上,糯米被醬油泡過,一粒粒醬紅亮晶晶的,粽子里是一整塊五花,餡也是用醬油、調料浸泡過,不像普通粽看著白乎乎地油膩,吃到里而不膩口即碎,味道也是鮮咸可口。
“這粽子可比市集上賣的粽好吃。”
劉衡拎了一路,卻也是第一次吃汐包的這粽,果然是好吃。
一頓飯賓主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