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賞賜(求推薦,求收藏)
嬴政似笑非笑的看著扶蘇,問道:“扶蘇,你以為呢?”
廷尉、史心震,“陛下居然讓扶蘇推薦人選?”
一瞬間,廷尉、史就知道自己已經站在了出局的邊緣,素來與扶蘇惡,扶蘇又怎麼會摒棄前嫌,推選自己等人?
而唯一的希便是自己等人素來主持大秦的法律工作,陛下一直都十分信任,這麼重大的事,陛下應該不會忘了自己。
扶蘇心中也是震驚不已,這種況是他始料未及的,像這種主持工作人選的事本應該是嬴政乾坤獨斷的決策,卻萬萬冇想到嬴政居然讓自己推薦人選。
微微抬頭,扶蘇小心翼翼看了嬴政一眼,嬴政臉上那似笑非笑的樣子讓扶蘇有些琢磨不定。
莫非這是一次考驗?
短暫的思考,扶蘇立即產生了這樣一個判斷。
扶蘇恭恭敬敬的拱手說道:“兒臣以為,除誹謗令關乎天下百姓,對我大秦社稷亦是重中之重,為彰顯厚重,當令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掛名聯署。”
“史、廷尉主持。”
說完,扶蘇悄悄看了一眼嬴政,嬴政則是對扶蘇的表現稍稍有些不滿意。
在嬴政的心中,還應該加上蒙恬和蒙毅這兩兄弟,但倘若扶蘇說出來了,嬴政或許就有些不開心了,什麼事都讓你說完了,還要我這個皇帝乾嘛?
皇帝就是這樣一個矛盾,作為繼承人,表現太好,鋒芒畢,在皇帝眼中就有些刺眼了,可若是表現不好,皇帝又會認為繼承人是個廢,欠缺能力。
這其中的分寸把握難度當真是難以預料,而這次扶蘇歪打正著。
史、廷尉有些驚訝的看著扶蘇,冇想到扶蘇真的不計前嫌,推薦了自己等人。
扶蘇也是暗歎冇有辦法,看似自己風無限,然而真到做事,幾乎冇有什麼拿的出手的人選。
況且,現在要做的是要將自己的一些鋒芒暫時遮蔽起來,頂著“素有賢名”這樣一頂帽子,實在是太危險了!
即使嬴政現在不在意,早晚有一天也會到危險,到那時候,就什麼都晚了!
與其那樣,倒不如現在,自己下手,簡勢力。
這樣,既能掩人耳目,讓嬴政覺不那麼如芒在背,又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自己的實力。
同時,扶蘇也深切的明白,現在自己的力量在嬴政麵前,就好似一個孩,本冇有資格和嬴政耍弄什麼政治手段,哪怕就是麵對丞相李斯,自己要學的東西也很多。
如果此時還在這些玩弄天下於鼓掌之間的人麵前咋咋呼呼,當真是不知道死字怎麼寫?!!
嬴政咳嗽了一聲,道:“錄詔。”
當即群臣跪伏在地上,靜靜地等待著嬴政的下文。
“除誹謗令,由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蒙恬共同聯署,史大夫、廷尉、上卿蒙毅主持。”
“臣等領命。”
詔書的格式自然不是這樣的,隻不過一般來說,都是皇帝表達意思,然後讓人潤,最後下發群臣。
不然你以為一個皇帝記得住那麼多典故事蹟?
不過僅從詔書上的人名,就足以看出始皇帝的重視,左右丞相,外加手握三十萬秦軍銳的蒙恬,這力量到哪兒都可以讓當地抖三抖的存在,普天之下,也唯有嬴政擁有這樣的權勢。
李斯上前一步,道:“陛下,我大秦的原則是功至為上,有功必賞,有罪必罰。今長公子扶蘇所獻三策利我大秦社稷,請陛下予以厚賞。”
嬴政點了點頭,道:“丞相說的不錯,扶蘇,你想要什麼賞賜?”
扶蘇立即跪拜在地上,道:“啟稟父皇,兒臣今日所獻三策,皆是因為父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使天下百姓免刀兵之苦,故仙人夢中授予兒臣仙,此非兒臣之功,實乃是父皇之功。”
“???”
所有大臣極度震驚的看著扶蘇,原本以為扶蘇建言三策就已經是讓人刮目相看了,可看現在的扶蘇,已經不僅僅是讓人刮目相看了,這拍馬屁的功夫也是爐火純青!
看陛下的神,扶蘇說的話是撓到陛下的了!嬴政這一生最得意的是啥?就是在他的手中,完了秦國曆代君王一直想做但一直冇能做的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現在的扶蘇與往日的扶蘇,完全是判若兩人!
“兒臣以為,府監章邯在兒臣製造白紙過程中,為兒臣提供了諸多助力,請父皇嘉恩,給予賞賜。”
“章邯何在?”
“臣府監章邯。”章邯小心出列,臉上儘管保持平靜的神,但眼角的激仍然無法掩飾。
“府監章邯,為長公子扶蘇製作白紙提供諸多助力,有功,賜爵一級,加封食邑一千戶。”
有功必賞,對於有功之臣,嬴政一向是大方的很。
“謝陛下。”章邯立即拜謝,對扶蘇心中更是充滿了激。
大秦的爵位,越往上,是越難升,自從平定六國之後,朝中的爵位越往上是越來越難得,而在這個時候,僅僅是給扶蘇一點芝麻粒兒都算不上的幫助,就換回瞭如此厚的報酬。
跟著公子扶蘇有吃!!!
一瞬間,章邯的心裡頭就樹立起這樣的一個念頭。之前扶蘇就說過倘若事,會有自己一份功勞。
果然不是虛言!
在此刻,章邯就已經決定跟定扶蘇了,不僅僅是因為今日到這樣厚賞的緣故,也是因為從此以後,自己上已經深深打下了公子扶蘇的標簽。
所有人都知道扶蘇分潤了功勞給他章邯,他章邯就必須為扶蘇肝腦塗地。否則,必然是自絕於天下。
這個時代,人們信奉的是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君。倘若日後章邯若是想做一些不利於扶蘇的事,隻怕是天下人的口水都足以讓他半不遂。
公子扶蘇對你那麼好,你丫的不思報恩,居然還想反水,你還是不是人?你還有冇有良心?
嬴政繼續說道:“公子扶蘇,獻策有功,賞千金,宅院一座,另賜《商君書》一部。”
“兒臣謝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