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楊婷披掛完畢登上城頭時,趙軍已在城下做好了進攻準備。
楊婷一掃城下就暗自心驚。
趙軍軍容整齊盔明甲亮,雖有千軍萬馬卻進出有序有條不紊,前後旌旗迎風招展烈烈作響,自帶百戰雄師的強悍之。
楊婷雖說膽識過人且也不是初次對敵,但依舊攝於趙軍威勢,難心中陣陣不安和燥。
「看來我等是低估趙軍了!」楊婷小聲對旁的柳絮說:「趙軍此番來的儘是銳之師!」
柳絮立時就嚇得臉煞白,問了聲:
「小姐,我等兵力還未調齊,隻怕難抵趙軍進攻。」
「卻該如何是好?」
楊婷想了想,就回答道:
「莫要驚慌。」
「我等雖是兵力不足,卻已源源不斷自各來援。」
「隻需我等抵擋一陣,援軍便會接連趕至。」
想了想,楊婷又下令道:
「令張眩帶上其部下在缺口布陣!」
「絕不能讓趙軍衝進缺口攻下城門!」
柳絮應了聲「諾」,轉就去傳令。
但還沒走幾步又被楊婷了回來。
「將況知會那沈兵一下!」
柳絮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校尉作戰居然要將況知會沈兵?
一個士?
但在楊婷投來催促的目後,柳絮才猛然醒覺應聲而去。
其實楊婷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通知沈兵。
校尉指揮作戰沒有要讓一名砲師士知道的道理。
為了應對之策?
沈兵已經說過應對之策,而且現在就是這麼佈署的。
為了應急?
沈兵一個士又能應什麼急!何況投石機在敵我近作戰時作用不大。
那是……
楊婷仔細想了想,發覺如果不告訴沈兵一聲似乎就是不穩妥。
也就是說,這純粹為了尋求安全。
這個答案把楊婷嚇了一跳。
「呸!」
「我楊婷還要安全?」
「揪著他耳朵暴打一頓還差不多!」
然而……
為什麼是「揪著耳朵?」
自己居然會想揪他耳朵?
楊婷那是越想越,臉上不自覺的泛起紅。
眼看看兩旁,好在別人的注意力都在趙軍上,並未發覺神態有異。
正胡思想時,就聽城下一通鼓聲,趙軍將一投石機搬到了陣前。
楊婷定睛一看不由傻眼了。
趙軍用的竟然是新式投石機。
沈兵改良的新式投石機……
「豈有此理!」楊婷罵了聲:「竟然學會我方投石機用來攻打我軍!」
在城頭碎石飛慘迭起時,柳絮已通知完了張眩。
其實不需楊婷下令張眩已帶人在缺口布好了陣勢。
這是之前的計劃。
隻不過是沈兵的計劃。
張眩因此有些悶悶不樂,對敵時心下依舊糾結:
「怎會放著城牆不守而敞開缺口讓敵人來攻?」
「校尉定是未經戰陣,被那沈兵一番妖言眾就信以為真。」
「磁縣原本就弱還需要示敵以弱?」
「現在倒好,引趙軍主力大舉來攻。」
「我軍不過五千餘人又如何能守?」
「今趟要被這些無知小兒害了命了!」
……
不得不說,行軍作戰這東西有時戰略和戰是有衝突的。
比如這一次。
從戰略方向來說就要求示敵以弱。
但從戰角度來說,放著缺口不填又的確不利於秦軍防守。
當然,戰要無條件服從戰略需求。
但秦時的古人卻很難看清這一點,至張眩無法理解。
柳絮當然不知道張眩的想法,通知完他之後接著就找到了沈兵。
「士!」
「況有變,趙軍來的都是銳。」
「我軍是否需要調……調整佈署?」
這其實在沈兵的預料之中。
首先是趙軍本就不弱。
如果不以國家綜合實力單以部隊戰鬥力論,趙國應該是六國中最強的。
因為它北麵與匈奴界長年作戰,是以名將輩出戰鬥經驗富。
這可以從秦國屢次出兵趙國皆被趙軍擊敗可以看得出來。
趙國之所以最終被秦國所滅。
一方麵是昏君當道殺李牧自毀長城。
另一方麵則是天災:又是地震又是旱災的,使原本就國力不強的趙國更是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還是。
這次趙軍是乘船沿河而下襲長城。
乘船就意味著兵力有限。
兵力有限而又要攻下長城,那必然選擇兵。
於是秦軍要麵對的當然就是兵中的兵。
沈兵之前沒有說,是因為擔心又落下個「長敵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罪名。
何況說了又能怎樣?
排程和佈署還是一樣的,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
「不需要調整佈署!」沈兵一邊忙著手裡的活一邊回答。
「可是……如若我軍不敵……」柳絮擔心沈兵不知道這事的嚴重。
至沈兵給人的覺就是一臉淡定。
沒有誰能在這種況下還這麼淡定,除非他不知道後果。
但其實沈兵比誰都清楚後果。
如果擋不住趙軍,那麼所有佈署、所有計策都灰飛煙滅。
甚至可以說他「示敵以弱」的策略還是錯的。
因為如果不是為了示敵以弱,城牆缺口至能堵上一半。
秦軍至可以依靠城牆多抵擋一陣子。
說不定還能憑藉新式投石機以及地理優勢邊打邊補將缺口補上。
但是現在……
沈兵手裡沒有停,丈量之後就用竹枝在地上畫著線,裡回答:
「校尉英明!」
「趙軍必定會以長城缺口為突破口,進而轉向攻打城門。」
「一旦趙軍攻下城門……我軍便大勢已去了。」
柳絮聽著是又氣又急:
「既然知道戰急,你卻還在這比劃玩樂?」
「你就不想想退敵之策?」
沈兵兩手一攤,回答道:
「大人。」
「小人不過是一介士!」
「退敵之策不是你們才需要考慮的嗎?」
「更何況勝負還是未知之數,大人是否太心急了?」
柳絮氣得一跺腳,轉走。
沈兵趕忙喊道:
「大人原諒則個。」
「事關你我家命,小人又怎會不急?」
「小人現在所做的,就是退敵之策!」
柳絮聞言不由疑的回頭,上下看了沈兵一眼,問:
「你不過在此比比劃劃,何來退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