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宏大很晦的瞪了他一眼!
等他們都進了院子,才發現于家人不,但是看樣子,也不是于家的人,他們來之前,都了解過于家,就一個小舉人,和一個小孩子。
于良吉看到差進來,還有點不著頭腦,屋子里畢竟小了點兒,不適合接到這些人,而且上次差們也是來去匆匆,所以他從窗戶里看到門口的靜后,就直接迎出了屋子,在院子里站著等人。
張家二老也有點張的站在了門口,差對他們來說,還是很有威懾力的,沒辦法,小老百姓,都這樣。
“小于舉人?”眾人看到于良吉的時候,都有點不敢相信,還真是個十六七歲的小年,這就是舉人了?
“正是,不知幾位過來是?”于良吉心里沒鬼,所以不怕差怎麼樣他。
“恭喜小于舉人!”六個差倒是很高興找對人,打頭的那個更是呲呲著大板牙:“您研究出來的方便耬車和三鏵犁,工部的大人們都說好用的很,已經呈上前,并且全國推廣了!”
能全國推廣的東西,肯定是惠及百姓的好東西,且隨著東西的推廣,還有于良吉的大名!
這可是花錢都買不來的榮譽!
大蒙朝的商業發達的很,商人們各個都很有錢,科也沒見誰的大名能傳頌天下的,你花多錢也沒用,全天下多人呢!
“啊?”于良吉有點適應不良,他這邊搗鼓出來才多久?那邊就有人知道了?
不太對吧?
那手粒機的時候,還是經過了一冬天才讓人知道的,三鏵犁跟耬車他用了不多久,就連村里人也才用完剛還回來一天,在老村長家還沒給他送回來呢,朝廷都知道了?
這時間上來說,就有貓膩兒啊!
可是現在不是于良吉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差特別興地道:“工部派了人來送獎賞,我們老爺也順道派人來給您送點春茶和禮。”
其實就是看到于良吉一個小舉人,能兩次得到朝廷的嘉獎,縣令大人當然要結一下。
只不過礙于于良吉還在守孝,是不可能給什麼出格的東西的,只能打點一些茶葉糖果啦,素的布匹之類的東西。
“工部的人,都知道了?”于良吉再次確認,從他的問話里,石宏大的聽出了他的懷疑。
別說他們十八里鋪地偏僻,就是他們整個臨盛縣,離京城也是十萬八千里遠,消息傳的這麼快,簡直不科學!
“工部的大人們真是耳聰目明啊!”石宏大在一邊說了一句。
“哦,也不是工部的大人們耳聰目明,而是前些日子,戶部督促春耕的大人們路過本縣,和工部的大人們一起去查看河提,發現了田間正在使用的耬車和三鏵犁,經過當場試驗,發現的確是好東西,您制作出的農,可是讓種地省了不事。”領頭的差說的那一個順理章。
“可不是嗎!那天好幾個人都在河提那邊走走停停,我還以為是來撈開江魚的呢,誰知道都是大人們啊!”佘家小二嚷嚷著,那個時候是中午,大家都回去吃飯了,他守在地頭看著農,來人不認識,他也不敢往前湊,他們看完東西就走了,他以為是路過的,沒往心里去。
誰知道全都是當的啊!
幸好當時沒攔著他們啊!
他還慶幸的。
這回于良吉沒話說了,人家都有證人了,他還懷疑啥?要說這也是好事兒,差都開口了:“奉命獎勵您銀子五千兩,黃金一百兩,縣太爺送您春茶二斤,麥芽糖塊二斤,素白梨花錦緞一匹,素綢緞四匹,素細棉布六匹,白米五十斤,白面五十斤。”
是金銀就夠讓聽到的人驚訝的了,這已經是第二次接到嘉獎了,于良吉笑瞇瞇的拱了拱手:“謝朝廷厚,也謝謝縣尊大人。”
不管怎麼說,這真金白銀是到手了,還有縣令大人送來的賀禮,是那素梨花白的錦緞,就夠讓于良吉驚訝的了。
那東西起碼值個一二百兩的銀子!
還有那春茶,北方的茶葉都是來自南方,販賣到這邊的可貴著呢。
一般人家真的消費不起茶葉這種奢侈的飲品,最多喝個白糖水甜甜。
“小于舉人客氣了!”打頭的那個,趕讓人從馬上搬東西,幸好于家院子里有個板車,面上很干凈的那種,他們直接把東西放到了板車上,于良吉在他們卸貨的時候,進屋趕拿了幾兩碎銀子,用花布一包,就要出去,被張老太太攔住了。
“用這個不好看,用荷包裝上!”老太太直接掏出六個荷包,都是素凈的那種,但是繡工不錯:“本來是給孩子過五月節的時候帶的,現在也顧不得了。”
“謝謝老太太了!”于良吉沒推卻,直接二三兩銀子的一個荷包的裝好了,揣到了兜里出去。
他收了銀子,張老爺子跟張老太太都笑開了花,這是小于舉人跟他們不客氣,拿他們當自己人。
于良吉是舉人也就罷了,連朝廷都來獎賞,他們在村子里聽說的事兒,看樣子是真的!
“這些給幾位當茶錢。”于良吉笑瞇瞇的一人一個荷包,打頭的給了個裝著三兩銀子,剩下的都是二兩銀子一個的荷包。
這已經是不賞錢了。
打頭的那個先掃了一眼石宏大,看他沒反應,只好手接了:“謝小于舉人的賞!”
領頭的接了,剩下的人也就都接了。
“在下等人還要回去復命,這就告辭了!”領頭的不想在這里多待,趕帶人告辭跑路了,有那麼一點落荒而逃的意思。
于良吉跟他們沒打過道,所以沒看出來,但是石宏大看出來了,恨鐵不鋼的瞪了他們背影一眼。
“好了好了,東西快幫忙搬進倉庫里吧!”于良吉看著放在板車上的東西,以及手里頭的銀票,高興得很。
|
117 睜了眼睛
正愁沒家底,就有人給送銀子了!
還是朝廷明目張膽送給他的,這種銀子沒人敢打主意,這可是朝廷第二次給嘉獎了,于良吉相信,恐怕連縣太爺都不敢手拿錢。
“好。”石宏大拎著米面,張家三兄弟抱著布匹等品。
石宏大是直接去的倉房,張家三兄弟也跟著他,被張老太太給攔住了:“傻孩子,這布匹不能放進倉房那種地方,趕放屋里去!”
他們都是大老爺們兒,還真不太知道這玩意兒能不能放進倉房里,誰家沒事老爺們兒管這個?都是老娘們兒的事。
“上次,好像是放到了屋里?”于良吉想了想,上次是喬大娘們幫忙安置的布匹。
好像是給放到了柜子里。
他后來還拿著那些上好的布匹給喬大娘們,給自家三口人做了春衫,又讓石宏大去縣里的裁鋪子,做了好幾里。
因為布料,做里穿著很舒服,還有給他做了兩套長衫,用的是那匹錦緞,如今又有了一匹,可是貴重的東西,也只有他能穿。
雖然穿越前輩已經很努力了,甚至當上了開國皇帝,改革開放,攻打周邊小國,連東瀛都了自己的地盤,把高麗棒子也給滅了,就了遼東省,但是階級依然劃分明顯。
老百姓依然只能穿著細棉布、棉布和土布,有錢的最多用點綢,還得是六十以上的老人,剩下的只有秀才才能用綢,舉人能用錦緞,進士能用帛等布匹,這不是規定,而是約定俗。
不過老百姓就是穿著錦緞也可以,只要他買得起,也穿得起!
所以這鮮亮的好裳就了份的象征,且好服也不好穿。
這話說的那絕對是真心實意。
這時候的染可都是植染,鮮艷程度自然比不上化學染料,而且問題也嚴重,別看那書里頭說什麼一年四季要做裳,好像世家大族很是浪費什麼的,舊服都不穿了,其實真要說起來,那也是不得已,這裳料子只要過上一年半載的,就會敗了將近三,這樣一來,可不就是要年年做新的嘛。
若是不做,這穿出去,丟人的可就是自己了。
舊服那是一眼都能看出來,鮮亮麗不是說的,是要保持的,很多讀書人的服一年四季都要做好幾套,不是他們奢侈浪費,而是他們也要保持自己讀書人的臉面。
只有那些所謂的鍛,貢緞,才能有幸多保存幾年,那些什麼十來年不變的料子,那絕對是屬于稀罕東西,都能當做貢品進獻給皇帝了。
也就是說,此時的布匹染技并不,通常都是過幾次水之后,像是綢、錦緞等的就沒那麼鮮亮了。
所以布料的,一般都很重,很深。
夏天還有淡青、淡藍一類的服可以選,冬天就只有深了。
更加有小老百姓穿著的都是黑的服,因為耐磨又耐臟。
“什麼是好像啊,就是!”喬大娘正好從廚房里頭出來,笑呵呵的跟張老太太道:“再是舉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兒。”
“我那幾個也不懂事呢!”張老太太指了指正往屋里送布匹的張家三兄弟。
等安頓好了,張老太太和喬大娘還是去做飯,于良吉在屋里招待人,剛才還有點倚老賣老的張老爺子,現在也不敢再端著架子了。
佘家小二來,不是單純的送差到他們家,還有給他們家說一聲,明天就給送東西回來,然后他就走了。
得趕回去告訴他爹,小于舉人又收到朝廷的嘉獎。
而嘉獎的原因,就是三鏵犁和耬車,他們正用著的東西,村里人都知道這是小于舉人的發明,可不能給弄壞了。
“這三鏵犁和耬車是??”張老爺子還好奇,他沒見過,聽過的也就寥寥幾語。
十八里鋪跟外頭的接很,一些事,本沒人知道。
例如這三鏵犁和耬車,這都用了一春天了,眼看著地都種完了,朝廷的嘉獎都下來了,附近村鎮還只是聽說。
甚至見過了,知道好使了,也沒辦法過來借,因為跟十八里鋪,不!
想開口借過來用一下都沒辦法開口,因為不知道找誰借!
于良吉剛要開口,又有人來敲門了,打開門一看,是老村長,后帶著三鏵犁和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