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敵人本不會攻城。”
這是漢總兵看到城外兵力部署時的第一個念頭。
城外的明軍竟然同時從城兩邊挖地道,看上去頗有一副兩邊同時展開攻的架勢。這架勢或許能把沒經歷過戰事的人嚇唬得不輕,比如那個年輕的士人周培公就顯得憂心忡忡,但對於漢總兵來說,則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虛張聲勢而已。
漢總兵清楚地知道,攻需要的人力、時間消耗非常大,雖然看上去兩邊的距離差不多,但每一個都是需要十幾天才能完的工程,完工的時間相差一天都不算長。難道一完工了還能不燒支柱,非要等著另外一邊完工後一起燒不?就不怕錯過了稍縱即逝的機會,被守軍灌了水?
就算兩邊能夠一起燒,難道還會湊巧一起塌不?就算兩都功,燒塌的時間難道還會分毫不差?時間怎麼也要差上個把時辰吧,一邊的士兵已經打得你死我活,還要在城的另一邊留下一半的突擊隊,等著城牆塌陷麼?要是最後沒塌怎麼辦?
最關鍵的一條,漢總兵認爲就算兩邊的攻同時完,城牆也巧得不能再巧地先後坍塌,同時從城兩邊進攻也沒有太大的好,也就是能夠讓城破得稍微快一點罷了,但這卻要冒上分兵的風險。
現在城外的明軍看上去有四、五萬人,漢總兵估計其中的甲士或許能有一萬,刨除必要的監視、守營部隊外,大概能有七、八千甲兵用來投攻城戰,再刨除一些後方的預備、將領的衛隊,每側攻進城的大概只有三千多甲士作爲主力,剩下的都是戰鬥力可疑的輔兵,這對擁有五千戰兵的鐘祥來說並不佔優。清軍可以先在一邊防守,集中兵力奪回一邊的缺口,消滅進城的明軍後再掉頭迎戰另外一邊的明軍。鍾祥東西還有漢水和湖泊,明軍假如進行這種南北對進的攻勢的話,若是得手固然會讓城清兵無路可逃,但一旦到阻礙兵力調起來都會很困難。
總之,這樣的部署會給清軍更多的翻盤的機會。漢總兵看得一陣陣冷笑,對之前鄖、谷城等地的守將更加鄙視——這種不值一提的敵之計也能功,可見這兩的將領無能到了什麼地步。
但對明軍將領的這種蔑視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爲城外的領軍將領據說有劉純、袁宗第、郝搖旗,這三人的帶兵經驗都遠比漢總兵要多。如果說這三個人不懂什麼是攻城的話,那漢守將就是本不知兵的門外漢。
“怪哉。”總兵遲疑再三,最後決定還是小心駛得萬年船,立刻組織人手挖水渠和池塘,隨時準備灌水。
忙乎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水渠也就是剛起個頭,挖池塘的地方也僅僅有個淺淺的土坑,連雛形都算不上。不過總兵並不爲此張。攻城牆需要在地上挖出至一丈高、幾丈寬的大地窖,一夜之間地表的水渠和池塘才這個模樣,那麼地底下的工程頂多也就是挖個運土的地道吧。
但這時明軍的表現變得更加奇怪了,總兵瞇著眼看那些在城外列隊的明軍,看上去真的是煞有介事。
“如果不是我知道他們昨天才開始挖的話……”總兵的後半句話沒有說完。如果不是千真萬確地知道明軍昨天才抵達鍾祥的城下,他一定會認爲這是十幾天以後,攻已經大功告,對城池發進攻迫在眉睫,明軍纔會列出這麼樣的陣勢。
這時城池的另外一側也傳來類似的消息,總兵又趕到那邊去觀察了一番。
“真的是要發起總攻的架勢啊。”漢總兵到無限的困:“一夜而已,地下頂多、頂多也就挖了一條能運土的地道,他們就要總攻嗎?他們確定城牆會塌,而且是兩邊一起塌?”
如果是別人在幹這種事,總兵大概會冷笑一聲,回衙門睡大覺去了,但城外畢竟是聲威赫赫的劉純等人。
“來人啊,傳我的命令,全城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