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趣讀閣 耽美BL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58章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58章

化二十年的新春是在一場地震中度過的。正月初一大朝覲, 正月初二, 京師地震,人心惶惶。直隸永平等府與宣府、大同、遼東同震, 聲如驚雷, 宣府地裂出沙涌泉, 京外城垣墩臺驛堡倒塌無數。

外地的消息未傳到京城時,眾臣的關注重點都在京師地震乃是上天示戒, 皇上應齋心滌慮、省愆修德, 親近忠直大臣,毋為妾妃宦迷化天子卻不是容易擺布的人, 何況這些諍諫中還涉及到了萬貴妃, 他的戰斗力頓時直線表, 從“你們隨便諫朕反正也不聽”的老好人變了“朕有罪你們也不干凈”的戰斗帝。

他在詔書里將自己輕輕帶過,直指眾臣與皇帝“共天職”,上天降災肯定跟朝臣怠事玩法有關,要眾臣改過自新, 以稱職俸。朝中史一本本地上奏, 化帝不是留中不發就是反指一個罪名把人打發到僻遠地方任知縣。

留京朝覲的北直隸外更是人心惶惶, 一面留意朝廷風云,一面擔心自己治下災、救災的狀況,一面還要候著吏部提堂。

幸好他們等得并不久——北直隸諸府直屬六部,考察時排在前列。考過順天府、保定府就到了永平府。知府王問先上堂應對侍郎、都給事中等人查問,拿出治下各縣的教化、錢糧、督運、礦業、營造修筑、義夫節婦等宦績,對著上當面點評。

別的州縣倒沒什麼特殊的, 唯有遷安縣設了個免費借書給士人書生閱覽的圖書館,稍稍引起了右都史李裕的興趣。待到遷安縣令上堂考時,他便問道:“你那圖書館當真是學子不費錢鈔就能去看書的?這與那些允許人抄寫的書鋪有何不同?”

Advertisement

戚縣令為這圖書館下了幾個月的心力,當作是極自豪的事業,聽人問到便忍不住多說幾句:“回大人,敝縣的圖書館其實是對士人、百姓一開放的,其中書籍只供人閱覽,并不以此牟利。館中藏書共三百種,每種架上各放三冊,庫中還有備用、替換者,共三千余冊。書館每日自辰正至申初開門,凡書之人皆許進去自選書看。館里常備筆墨紙硯,令人看書時抄記名篇佳句。”

李裕微微點頭。吏部左侍郎耿裕卻問:“你那圖書館是哪里來的銀子開設,書又是從何來的?是大戶捐輸,還是縣里截留?”

戚勝躬答道:“館舍與書籍是一位年義士和許多縣大戶湊集起來的。原先他是想自己辦起如許書館,供縣學子無償借閱,下見他家境寒薄,卻有這等志氣,心中不勝慚愧,便想將此事接過來。誰知他立心要為朝廷做事,仍把館舍與家中藏書都捐贈出來,下已為他立碑作記,志其義舉了。”

耿裕嘆道:“如此義舉,怎地不奏請朝廷旌揚?那位義士什麼,家里做什麼的?”

李裕有些可惜地說:“畢竟他捐的不是救災谷米,不在旌表之例里。有遷安知縣為他立碑作傳,將此事記縣志中,也就足夠榮耀其了。”

戚勝喏喏兩聲,答道:“那是過朝廷旌表的義民,他家……”剛要說他家尊大人是戶部郎中,忽然想起自己剛剛順口說了他家境貧寒。而崔郎中的家境,就他進京這兩天打聽到的,似乎并不是很貧寒?

并不是崔燮剛到遷安時所表現出的那麼清貧。

父母住在朱門綺戶,家中呼奴使婢,有不妻妾;兒子卻偏居外縣,只得一老一小兩個男仆陪伴,得親自經營店鋪才得糊口,還要家中惡仆欺辱。當初他只覺得那個仆人跋扈欺主,現在想想卻有些心驚——萬一欺辱他的不只是仆人呢?

Advertisement

他微一遲疑,堂上兩位掌印卻以為他是忘了那人的名字,便他不必再想,回驛館聽候結果。他們要趕在初十前審完兩京十三布政司,各府州縣來朝的三千五百二十三員首領的事跡,在戚勝這里已經耽擱了不工夫,實在無暇等他想下去。

戚勝從吏部出來,便知道自己這回八可以留任了。可他還是有心事縈懷,和同僚分手后,獨自悄悄地走了一趟崔郎中府,從外面看著那座致的大院。

崔家二公子此時正好出門,帶著一群裳鮮明的奴仆,前呼后擁,意氣洋洋地騎著馬從他眼前路過,連個眼風都不曾給他這個青

他也不想多看一眼這等紈绔子弟,驕奢人家,轉回了驛館。

正月十一,吏部大計結果終于出來,呈報給了天子。戚縣令不只沒落進罷黜的八目,還落了個“長于教化”的考語,平平安安地度過了這回大計。

之后吏部還要推升府同知以下員,以填補那些黜落員的空子。不過戚縣令估著自己的資歷、宦績還抵不過眼下這場震災的影響,也不再留京鉆刺,大計結束后就快馬揚鞭地回了遷安。

其實大部分震區員都想這麼走,但很有真能像他這樣騎回去的——因為他瘦。力好。經常游山玩水,騎慣了。

大部分外還在京郊拖拖拉拉的時候,他已躍馬揚鞭回到了縣治。

好在震中在更靠北的邊關一帶,遷安沒什麼災,只是有些棚戶在地中震垮,還有幾間房子燒著,幸而那天正有大雪,火勢沒蔓延開。

災民們被田縣丞就近安排在關帝廟與宣覺寺里,有有被,還有縣大戶舍粥,災民的臉倒還能看。戚縣令長舒了口氣,吩咐人到大戶勸驀米糧,還打算上書戶部,請求開倉救災。

田縣丞便跟他說:“地震時就已經勸驀過一回了,得了五十幾石谷,百十匹舊布,兩十車炭,如今天氣已不甚寒了,再災民自己去城外砍些柴,也夠熬到仲春的。”

戚縣令握著他的手,得眼眶微紅:“天幸使我有有田兄相助,不然我在京師,鞭長莫及,這些百姓又當如何。”

田縣丞道:“這本是下之事,何敢當大人贊譽?天幸我遷安災不重,若如永平邊衛那樣,下縱有通天的本事也管不過來了。”

兩人互贊了一陣,戚縣令便跟著他去看了僧舍里住的災民:看那舍的粥稠不稠,災民上的裳厚不厚。正看著下面人做事,院子里忽然走進來一個穿著青斗篷的人,其材算不上高挑,但長,步子得大大的,行帶風,側面出雪白微翹的鼻尖,十分亮眼。

一個名字驀地涌上戚縣令的舌尖。

“崔燮。”

崔燮腳步頓了頓,下意識看過去,也驚喜地瞪大眼,拱手道:“大人!大人這麼快便從京里回來了?”

戚縣令點了點頭,隨意地問道:“你不在家里復習,跑到這兒來做什麼?”一面問,一面便打量著看著他。

上穿得也是皮披風,但料子和皮一看就是幾兩銀子一件的普通貨,而在郎中府門外,戚勝見到的那位公子卻穿的是上好的云錦披風,風也出得比這好得多。連那個公子邊的仆人也穿著大裳,料子也比這件似乎要更亮些。

但他似乎完全介意裳好不好,快步迎上來說:“見過縣尊大人,見過縣丞大人。學生是聽衙差說這邊驅寒的藥材不夠,特地人從通州買了些,正好送過來。”

他能想到這個,還是虧得謝千戶年前送了他許多滋補藥材來。他自己頓頓吃著,衙門來人勸募時,才能想起給這些災民也買些藥熬著預防。不過遷安就那麼幾個藥鋪,買買就空了,他就讓小伙計去通州,在那邊開分店的計伙計收購了些來。

戚縣令不由又想起郎中府外那位驕奢的小公子,再看看眼前這個比大人還懂事乖覺的年,只覺得替他不平。然則這世上又沒有對子貶父的道理,只嘆了口氣,把他召到邊問道:“你捐了這些藥材?”

崔燮點了點頭:“正是。當時學生聽說災民只能暫住廟里,想著天寒地凍,容易生病,便捐了些藥材。家中恰好還有那個綢布莊留下的余布,就也捐去了一些……”

戚縣令笑了笑,溫言道:“你做得不錯。天災之際,有余力者就該施錢谷藥品,救濟斯民。不過你還是普通百姓,若在我……若站在朝廷的位置上,救災卻不能只施舍些錢糧布帛,還有其他許多事要考慮到。你在這里看著,可看出什麼了,想到什麼了?”

田縣丞和幾個隨行的皂隸見他們說話,便退開了些,去看幾個老弱災民。

崔燮倒不怯考這個,從前他在電視里看過不:領導一般都要即時飛抵災區視察,軍人、醫生進駐災區救災治病,建帳篷和簡易活房安置災民,然后就是災后重建工作。他這樣的普通人,在現代時捐助災區也就是給點兒錢,或是買點服、帳篷、礦泉水、食……

他回憶了一陣,便結合當前時代,把自己能想到的,又不犯大明忌的辦法都說了。

戚縣令也不置可否,只道:“這回遷安的震災不重,而京師至大同、遼東一帶的災卻極重。你的想法再好,若不能為朝廷所用,于災民又有何益?唯有居朝中,手權柄,這些心思方能施諸天下,令天下百姓俱得安居樂業……”說到這句時,他忽然看了崔燮一眼,眼中滿是鄭重。

崔燮心中一,把這句話記在心里琢磨了起來。

旁邊聽的人卻沒覺出什麼,田縣令模糊聽了句“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還走上來拍了他一記馬屁:“大人一心為民,實乃牧民的典范。”

戚縣令也笑了笑,反夸他:“田兄過譽,這些日子全靠田兄支撐大局,本縣才能平平順順地度過震災,不使百姓因此流離失所。”

兩人說笑幾句,戚大人又看了崔燮一眼,溫和地說:“你回去好生復習吧。今年上丁上巳日來得晚,本縣也要待祭過文武廟再主持縣試,還有一個月工夫,不可懈怠了。”

說了這些,他就不再理會崔燮,繼續巡視災民。

崔燮和他道別后,仍去知客僧那里看驗收藥材,點數欠缺的東西,腦中卻反復回味著戚縣令那句話:位于朝中,令天下人俱得安居樂業……

這話翻譯一下,是不是就作“天下之民舉安”?孟子去齊一節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