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燮的案首的確是自己考的。
二月十三縣考, 月初他就拿出自家預備的打格考卷紙和草稿紙各十二張, 到縣禮房填錄祖上三代姓名,出, 籍貫, 本經, 保人……寫好后給書辦在登記表上印了騎章,由禮房收著。
隔壁趙家知道他要考縣試, 趙人按著孫兒當初考試時經驗, 提前給他備了一考籃的東西送過來。籃里有卷袋,有盛文房四寶的竹盒, 有臂擱、鎮紙、銅字格等小件, 還有個對折的小板凳, 可以在考場外坐著等進場。
另人端了幾樣點心來,讓他嘗嘗哪樣合口味,等考試那天給他做了帶上:有蛋糕一樣細膩的大米發糕,茯苓餅似的雪白的薄煎餅, 夾豆餡和棗泥的千層皮小點心, 還有攤的的咸食和蛋餅, 都是好吃又易消化的東西。
崔燮接過點心嘗了幾口,覺著味道都十分不錯,連連夸贊。趙聽得高興,笑著說考試那天要給他親手做點心,他連忙攔住了老太太:“考試那天我半夜就要起來,怎麼好麻煩跟著折騰?我家新雇的這個廚子也能干的, 趙若不嫌棄,就人指點他一二,讓他給我做吧。”
趙嘖嘖嘆道:“這有什麼麻煩的,你小人家家倒客氣……罷啦,別的倒不是什麼稀罕東西,我回頭把家里那個打圓頭的銅夾剪兒給你,教你家廚子做飛面綿餅。”
為了吃個薄餅還要用家什?崔燮一個大男人也不怎麼吃甜點,就勸趙不必送家什過來,能人指點他家廚子做些綿的蒸糕就行。
臨考前幾天,崔燮悶頭把孟子去齊一段能出的題目都做了幾篇,崔源父子和雇來的廚子、 長工幫他準備考試的東西,日子一天天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第一場的正日子。
應考那天凌晨三更場,牛廚子半夜就起來蒸了發糕、蒸餅,配上切小塊的蒸臘腸和千里脯裝進食盒里。崔源父子一宿沒睡著,夜里聽著梆子早早地起來,催著他起床洗漱,給他換上了六層拆單,薄底的單鞋,外頭裹了一件不上面兒的大裳。
這次考試是林先生親自帶著崔燮過去的。他自己因是廩生,要給考生當保人的,順便也給弟子找了幾個相書生教的小學生相互結保。學生考試時,他也要站在龍門外,候著監場的吏員呼名時擔保。
凌晨的寒風呼呼地吹,考生們就在風里瑟瑟地抖,幸好前后都是人陣,能稍稍擋點兒風,只是耳朵和鼻子凍得發疼。
排了一會兒,便有巡場的皂隸認出他來,扯著他說:“崔公子快別在這兒待著了,跟我到考場里暖和暖和。”
上頭有人畢竟不一樣。
他跟結保的幾個小學生一并了先檢先進的待遇。安檢皂隸待他也特別溫,只他自己了裳、鞋、拆了頭發,又隨便翻了翻考籃就放他進場了,并沒像對別人那樣恨不能檢查到花里。林先生站在旁邊替他們證明份,書辦翻出卷子遞到他手里,讓他進去按上面印的號數尋座位。
文廟里那個考棚是臨時搭建的,但棚子高有二三丈,極其通朗闊,四面苫得嚴嚴實實的。此時還未開考,考棚的窗戶關著,從外頭進來頓覺溫暖如春。考棚里面是一排排用竹竿連起來的桌椅,坐進去就想也不了,以防作弊。
桌角上按“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順序著考號。崔燮打開卷子,按著卷首朱筆寫的“甲四”號找到位子,坐進去擺好了文房四寶,伏在桌上先睡了一會兒。之后陸陸續續進人,有皂隸巡場,提著熱水、拿著炊餅賣給這群考生。
巡到崔燮這兒時,他已經歇清了腦子,拿出點心來吃,那皂隸給他倒了一盞茶,笑笑就走了。崔燮也激地朝他笑了笑,就著熱水吃了兩塊蒸糕,幾片豬脯,干凈手準備考試。
天將明,有衙役進來打開考棚窗戶。與寒氣同時涌,眾生直打哆嗦,折騰一早上的困倦倒風吹跑了些。戚縣令踏著走進考棚里,威嚴地掃視過滿座子,從袖中拿出新出的題目,吩咐皂隸:“把試題拿下去他們抄寫。”
幾名皂隸捧著木板在考生間來回走,讓他們抄下試題。
縣試第一天只兩道題,一道四書義,一道五經義。四書義只出一道,果然就是他掉著花樣兒練了許多遍的“天下之民舉安”;五經義則是五道題在一個題板上,由學生按著自己的本經來答,詩經題出的是《南山有臺》中的“樂只君子,民之父母”一句。
他自己出模擬題做時,還把那句“天下之民舉安”截上、截下、承上、冒下、隔章搭、無搭……地折騰出許多小題來。想不到戚縣令就簡簡單單地出了一個單句題,真是這滿是小題的試世界的一清流。詩經題也是一整句,還是引進過《四書》的經句,哪怕《詩》學得不好,念四書時肯定也記住了朱子對這句話的解釋,不至偏題。
仔細看看,易經、禮記、尚書也都是四書里眼的句子,只春秋用的是文公一節“公如晉”。
他先在草稿紙上謄抄下了題目,先寫下了自己爛于心的那篇《天下之民舉安》。
孟子去齊這一節,孟子所論的核心就是他是為安齊國、安天下而見其王。即便齊王并非明主,他也冀王能悔改,重新用他,所以要在齊國停留三日,而后白日出行,令齊王有悔改的余地,起用他安國安民。
他腦中掌揣著戚縣令那天所說的“只有居朝中,手權柄,才能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寫文章時也不自覺地挑了本章中孟子使齊王起用自己的角度,而非僅以題目表面的“安天下”之意手。
安天下,重在賢君明主,君臣相得。大賢心懷天下,必先得君王之用,圣道才能濟之百姓。若有才德而不能立于朝中,縱使有亞圣之賢,也無力澤被蒼生。
他在草稿上整整齊齊地寫下“大賢圖安天下,其所于王者大矣”!
破題之后,承題、起講便扣破題中的“天下安”三字,從百姓安危引申到“孟子去齊”這一節中孟子對齊王的期待。
“齊王天資樸實,好勇、好貨、好,好世俗之樂”,本沒有安天下的資質,然而孟子為生民計,仍愿留在齊國,節制齊王之而長其仁樂之心。
若齊王不用孟子,只是一庸碌之君;若孟子不得見用,賢鄉野,亦不能澤被百姓。唯有使齊王用賢,君臣相得,以王道治齊,才能使天下人才皆齊,天下百姓皆樂為齊人,以齊國之澤施被天下,彌平各國攻伐暴戾之心,終“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的治世。
所以孟子不為齊王所用,而后停留三日不去,又豈是為了自己一權勢?而是負齊國與天下百姓的重責,不得不放下自己中的浩然之氣,冀君王啟用。
因為考場上力極其集中,大腦在力下倍加活躍,他那中二比又得了兩句當的對句。于是他又把那兩句添原中二的對句之后,融兩個更長的比偶句,上下審讀幾遍,覺得添了之后辭氣更暢達、銜接更渾融,這才連題帶文謄抄到考卷上。
一篇四書文不過三百字,又是寫過的題而非新題,雖說中間略有添減,又反復查了錯別字、避諱、空格,最終謄抄完,也只花了一個多小時。
此時許多學生連草稿還沒打出幾句,崔燮左右看了一眼,安心地啜了口茶,低頭繼續做題。
第二題是“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詩傳曰:“利及民,故曰民之父母”。樂只君子”在《南山有臺》一詩中反復出現,只在稱頌贊君子,可以不必理會,本題的關鍵在于“民之父母”四字。只要扣定“君子”如何施政才能當得“民之父母”,就不怕文章不切題了。
可是為民父母……是要寫“利及民”?“保其所”?還是該以《四書》中所說的“民所好好之,民所惡惡之”為準?
文中需包容這些意思,卻又要立意更高一層,還要扣住《南山有臺》全篇。那麼君子不只要作百姓父母,還要作邦家之基,不能一味從仁恕、保育百姓方面寫,而要以朝中君子角度,從更高的位置看待百姓。
崔燮思慮再三,提筆寫下“為民父母者,惟不以民視民而已”。題前一段先寫以民心為己心,如父母掬育子般不計自利益,民之而利民之利。而起比先重申保育百姓,令治下生民安居樂業之意,再由此引申出令百姓安居,則須君子“在朝政,在位俗”,為朝廷棟梁。
到此就由題目這一句引全詩,從君子育百姓的德音與百姓對君子的敬正反兩對比,最后重歸于以民心為己心,視民為子之意,呼應前篇,扣題目。
這一篇雖是現場寫就的,但這種主旋律文章本就是他的專長,再加上戚縣令之前提點他的那句,他也翻來覆去想得爛了。文章意思皆在心里,只要布局謀篇、雕琢句法,也用不了多時間。
到中午巡場皂隸過來送水送飯時,他已經打好草稿,校改了幾遍。中午稍微休息,又檢查了幾遍,正式謄寫完時,才剛過未時不久。龍門旁已有幾個先卷的小學生,等待湊夠人數一道出去。
崔燮看看確實無誤,也收起卷子拿到縣尊堂前,當面卷。戚縣令也不抬頭看他,先拿卷子看了一遍,臉漸漸就舒展了,提筆在卷面上畫了個圈,起眼皮嘉許地看了他一眼。
戚縣令也知道他不會作詩,并沒對像別的小學生那樣考個詩詞對句,揮揮手道:“去吧,后兩場也要來考,別以為我圈了你后頭就能棄考了!”
崔燮懸著的心一下子放松了,輕輕呼了口氣,垂手聽縣尊訓示幾句,就走到龍門前排隊去了。
轉一天縣衙外便出了圈案,取中的前五十排兩個同心圓,外圈三十人,里卷二十人,未圈的考生另排一張紙。趙應麟跟著他過來看榜,一抬眼就看見了那個“甲四”的考號高高題在大圈最上頭,連忙拽了他擺一把,興地道:“你看!你的考號在那上頭不是!”
崔燮抬頭看去,果然第一個就是他。
他不知道這是因為他真的寫得好,還是戚縣令故意偏他,也不敢太高調,挽著趙應麟的袖子說:“看都看見了,先回家吧,還有兩場呢。”
趙應麟激得差點帶他上街吃酒去,看他一副沉迷學習,無心應祝的樣子,也只好搖了搖頭:“那你好好復習,爭取考出個縣案首來,真考上了,咱們就到府城,去那最好的云翔樓吃一頓去!”
崔燮跟他保證了要好好考,回到家里接著看《大明律》和《歷代名臣奏議》。
縣試三天,頭一天考經義,第二天也是考詔誥表判論這些應用文,第三天考時務策。臨考前那幾天林先生給他押了策論題,經史時務都做過,詔誥表又只格式正確就行,不需要太張。倒是“判”他做得略,這兩天得臨時抱抱佛腳。
轉眼兩天已過,又到了二場的日子。
他們這些考在前十的學子待遇又和普通考生不一樣了。前十名要提堂考,能在文廟堂里坐著,有更舒適的單桌單椅,喝著免費熱茶,就是要在縣令眼皮子底下作文章。
戚縣令臉凝重,先教訓他們一番不許作弊,不許因上場考得好而有驕矜之心……訓得學生們頭也不敢抬,這才人傳下了早上剛擬出的題目。
若在別的縣,二三場敷衍過去也就罷了。但戚縣令治下剛出了三名進士,今年的大計也過了,估計能再留一任,正是雄心要教化好學風的時候,于是加意認真地擬了兩道判,一道論:
一道判是茶鹽商稅繳納不足的,按欠稅十分之一的杖四十,最高止杖八十,稅銀限年底繳清;一道是朝覲失儀的,應罰俸半月,糾察未能發現,與之同罪。
論則是論宋代的章獻劉皇后,也就是宋真宗皇后,著名的“貍貓換太子案”主角。史書上的記載沒有電視里那麼有趣,寫史論就更枯燥,基本就是把宋史中譯中地寫出來,先敘出銀匠家,以微賤之軀承幸,最后登后位、威加天下的經歷。而后贊一贊育仁宗之慈,不治宮室,聽賢臣勸諫之賢,最后刺一刺其于李宸妃一事的過失。
這一場考得比頭一場輕松得多,再三天之后的終場更是只考一道策問,題目出的是“興水利”。
雖然不是崔燮這些日子準備的救災,可他也不是那種四書五經開蒙,除了經義什麼都不懂的書生,平常看電視也看了不跟治水有關的。現代技不敢寫,他就寫了寫興建水車,挖掘通渠引流,引水灌洗鹽堿地栽植水稻之類宋明時期本就存在的技,按照六先生文集的風格推敲文字,寫出來也算得上辭理清通,言之有。
三場考試后的縣衙張掛的榜上,他的考號始終就高高懸在圈上。正式出榜時,他的名字卻被單獨寫在圈外最高——竟是中了頭名案首。
家里人激狠狠哭了幾頓,小同窗們也紛紛來賀。林先生得意地帶他出去了喝了幾頓酒,毫不低調地說自己教了個神,新舉人湯寧和那些書生們都說,當初在重詩會上就知道他將來是要有大出息的。
唯有崔燮自己心里有些惶恐。
他一個穿越者,真能寫出比這些生在大明朝,讀著四書五經長大的學生更好的文章嗎?還是戚縣令看在素日的面子上,特地提拔他的?
縣考出榜之后,準備去永平府考前,他獨自求見戚縣令,問出了這個問題。戚縣令如今諸事順意,容煥發,不靠人修圖就有了幾分游記配圖中那個男子的意思。但聽著崔燮這問是,他的角頓時又繃了起來,沉著臉說:“你怎會有這樣的念頭!這是朝廷的掄才大典,本縣豈能為你一個小小的儒舞弊!”
他理直氣壯,渾然不記得自己當初那句“位居朝中,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是為什麼說的了。
然而崔燮一點兒也不計較他這態度,甚至是非常喜歡,在口幾天的憂一下子就散盡了,笑意從心底出來,整張臉上都出明亮的彩。
他覺得自己可能要失儀,連忙深深低下頭認錯:“是學生想錯了,學生只是自覺德薄才疏,沒想到能得大人這般厚……”
戚縣令雖然板著臉,但也不是真的生氣,只淡淡哼了一聲,便他起來,教訓道:“我的是你的科場文章,又不是你這個人,用得著你在這里自謙?自古道‘不愿文章中天下,但愿文章中考’,你有本事寫出合我這個考心意的文章,這個縣首便是你該當的。我都不怕日后上司照磨試卷,你又怕什麼?!”
崔燮“唯唯”地聽著。戚縣令見他的態度還可取,教訓完他,又提醒了一句:“前些日子府尊大人給你改的那些試卷呢?拿出來仔細揣摹他的文章手法。王大人與本縣不同,不偏于古文的淡泊風格,那法度嚴,矜貴莊嚴的。”
作者有話要說: 忘寫了,《樂只君子》改自崇禎年熊開元的四書題《詩云樂只君子一節》,《天下之民舉安》是崇禎元年進士金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