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趣讀閣 古代言情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159章 一更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159章 一更

 康熙看到這一幅慘狀后, 閉上了雙眼,深深嘆了一口氣:“好好安葬。”

 他頓了頓,道:“就安葬在孔廟杏林中, 樹碑立傳, 寫明此次事。唐先生。”

 唐甄拱手作揖:“微臣在。”

 康熙睜開眼,又嘆了一口氣:“你為他們作傳。”

 唐甄道:“是。”

 康熙轉, 看向那群神蕭瑟的文人們。

 連新百家和強儒學派的文人, 都出了兔死狐悲的悲傷表

 歷朝歷代文人其實都有批判神。

 就算是儒家,也是一代罵一代,不斷推翻抨擊先賢, 拿出更適合現在的儒學。

 即使是宋時, 北宋南宋反對荀子抬高孟子,但他們也只是反對荀子的思想。

 就連北宋南宋也承認在儒家的歷史地位中,荀子和孟子平等。

 但自明中后期后,這件事就變了。

 嘉靖九年,以道德不端將十幾位先賢從孔廟移出, 回家鄉建廟祭祀,其實不是“守舊”, 反而是“破舊”。

 那時嘉靖還沒有怠政, 是個開明勤政的好皇帝。他改革禮制,從孔廟手, 將孔子的稱號從“王”改回“至圣先師”,都是彰顯其“祖宗之法可改”的決心。

 只是到了嘉靖十七年, 他在和文臣的“大禮議”中獲得勝利,也耗盡了心氣和銳氣, 怠政修仙去了。

 那原本是“破舊”的舉措, 也被文臣們篡改為了“守舊”。

 那些先賢是因為不遵循更古老的先賢而被移出孔廟, 這不是“守舊”是什麼?讀書人都該尊孔尊師,“天地君親師”中,“師”排在了“天地君親”前頭,不斷鞏固孔家人神領袖的地位。

 做這等事的人,他們自己是不信的。

 但蕓蕓學子中,總有人信了。

Advertisement

 現在,他們的信仰崩塌了。

 康熙沉聲道:“記住,你們尊的是孔子,不是孔家人。沒必要為了孔家人而尋死。”

 他停頓了一會兒,譏諷道:“老子的后裔不學道,道人們沒尋死;釋迦尼的后人不尊佛,僧尼們沒尋死。還有春秋時的百家,他們先賢的子孫們或改旗易幟,或籍籍無名,之后門徒們誰殉葬了?”

 “孔子去世后繼承他缽并封圣的孔門哲人們,子、孟子,他們都不姓孔。你們要弘揚的是孔子的道德和孔子的學問,而不是孔子的脈。”

 康熙又停頓了一會兒。他總覺得自己說這句話怪怪的。

 作為一個以緣為紐帶的王朝統治者,他說什麼“別弘揚脈”,真是哪里都很怪。

 康熙裝作自己什麼都沒說,假裝悲傷地搖搖頭,嘆著氣走了。

 康熙離開之后,文人們仍舊聚集著。

 有人悲憤道:“何苦呢!何苦呢!”

 唐甄默然道:“有人希繼續睡著,遮住眼睛捂住耳朵,不去看不去聽,污穢就不存在。但這個世界,總歸還是需要清醒的人。我等文人難道是弱之人嗎?”

 他環視了一眼在場的文人:“昔日春秋禮崩樂壞,先師孔子帶三千弟子周游列國。孔子是弱之人嗎?”

 他對著眾位文人一拱手,然后去收拾殘局。

 唐甄腦海里已經有了一篇文章。他相信,這篇文章一定能名留青史,千載不朽。

 康熙回行宮后,京中的信使又來了。

 “保這孩子,怎麼說不聽?”康熙苦笑著拆開一大摞的包裹。

 這次包裹中,居然還有高士奇的信。

 康熙視高士奇為友——那種很一般的友人,和摯友加小舅子的常泰沒法比。

 高士奇有隨時向他寄信的特權,不過不常用。

Advertisement

 今日康熙居然收到高士奇的信,很是驚訝。

 “難道有誰為難太子?”康熙自言自語地拆開信,開始閱讀。

 他讀著讀著,就開始眉間。

 高士奇在信紙中所寫之語,儼然是太子對他們的教誨。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國無二君,儲君和諸王皆是皇帝臣子,決不可僭越。即使皇帝不在乎,其他人也不能做僭越之事,因為這會在客觀上引起朝中權力中心分列。

 “保啊保……”康熙嘆著氣,很是心疼。

 太子這話沒錯。

 康熙自認為對太子非常好,也樂得放權,與洪武皇帝相比,自己對太子的信重絕對不差。

 所以太子肯定不是怕被自己猜忌,才會如此小心行事。

 太子如此做如此說,只是因為他太過聰慧,為人世都太過正直,甚至有時候過分苛求完,一板一眼都有些迂腐了。

 有如此的太子,康熙當然很驕傲,但也難免心疼。

 他希胤礽更肆意一些,在他的縱容下更快活一些。

 康熙自信能為胤礽遮風擋雨、保駕護航,讓胤礽輕松地坐穩皇帝的位置。所以胤礽大可不必事事循規蹈矩,做一個完太子。

 “保主意大,連朕的話都不肯聽。”康熙酸溜溜道,“朕該趕回京,好好教訓他。”

 他把高士奇的書信丟一旁,把太子送來的奏折表格先丟一旁,拆開太子的私人信件。

 康熙沒有強地阻止京城信使每日寄信,便是因為可以每日收到太子的信。

 太子去海外時,他翹首以盼,幾月都難得到一封信;

 太子回來之后又很快去了浙江,為了不打草驚蛇,太子也是好幾日才來一封信。

 現在,太子終于能每日和他通信了。

 一打開胤礽的信,康熙就笑出了聲:“這小子,居然私自把太子妃給定下來了。父母之命妁之言沒聽到過嗎?朕還沒定下太子妃,你小子怎麼能去私會子?”

 康熙笑了好一會兒,才接著看。

 胤礽在信中闡述了自己要立這個太子妃的原因。

 千金買馬骨。朝中招賢令發布了這麼久,大清皇家科學院中也只有李彤一人能跟上那群外國人的思路,就一定要樹立起李彤這個榜樣。

 胤礽又道,李彤的野心在科學上,就不會在權力上和后宅上心思。他未來后宮肯定人丁單薄,不需要皇后有多后宅手段。而李彤做出了許多有助于國計民生的事,不為“母儀天下”的人,未來很難收場。

 “汗阿瑪可憐可憐那個為國賣命的弱子吧。我不娶他,在民間的聲都快了活菩薩,誰敢娶?那不是謀逆嗎?”

 康熙再次被“謀逆”二字逗得前俯后仰。

 他笑出來的眼淚,不斷笑罵道:“這潑皮孩子,滿胡言語!”

 笑夠之后,康熙笑疼的心口,思索胤礽的話。

 確實如此。

 雖這樣的子不符合當世婦德要求,但皇后要求本就與常的子不同。

 無論旁的人再如何說李彤不是,李彤所作所為都是忠君之事,是他下的旨意。

 在科學院無可用大清人之事,李彤必須為標桿,不可回歸后宅。

 康熙曾過讓李彤后宮為妃的想法,但一是李彤年歲尚小,二是宮中嬪妃眾多,貿然加一個高位嬪妃,恐怕會給李彤帶來許多麻煩,讓不能安心做事。

 康熙也想過,讓李彤出家,靜心為大清做事。

 但太子第一次提出對某個興趣,那麼讓李彤當太子妃也行。

 太子妃是未來皇后,未來一國之母,掌管大清科學院,對大清皇家好很大,對太子的地位也有好

 康熙在心中給李彤畫了個圈,輕輕點了點頭,繼續看胤礽的信。

 用三言兩語說完太子妃的事后,胤礽長篇累牘的吐槽弟弟們,特別是三弟胤祉,最近越來越怠學。

 印刷機已經到位,胤礽把胤祉趕去新建立的皇家出版社,擔任皇家口舌的重要職位。

 胤祉取了一個筆名,掌要和眾儒對噴。為了和眾儒對噴,他終于重新勤學,每日冥思苦讀,手不釋卷,讓胤礽欣不已。

 康熙再次笑得直不起腰。

 出版社和報紙,是康熙和胤礽早就商議好的計劃。但因為發行報紙本太高,印刷效率也跟不上,只能暫時擱淺。

 印刷機改良功,又正好遇上康熙帶著眾位文人去曲阜孔廟的大事,發行報紙之事當然立刻就要執行。

 太子雖不肯僭越,但該當機立斷的時候,太子也從不馬虎,不會因迂腐而耽誤正事,康熙很欣

 但康熙萬萬沒想到,寶貝兒子還玩一箭雙雕之事。發行報紙如此重要的事,還能與勸學胤祉扯上關系。

 都說長兄如父,他這個當父親的也沒有如此事無巨細地照顧兒子啊。

 三阿哥不肯學習?打一頓便是!

 打一頓不肯聽,那就多打幾頓!

 康熙越想越樂,笑得連寫了正式的折子都看不下去了。

 他正笑著,趙昌不顧禮儀沖進來,撲通跪下道:“太子急信!太皇太后抱恙!請皇上回宮!”

 康熙茫然,還未回過神:“什麼?再說一遍。”

 趙昌雙手抖呈上書信:“信使就在門外,皇上可要召見詢問?”

 康熙拆開書信,因雙手抖,不小心將書信撕兩半。

 他手哆嗦著把信拼上,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看。

 信上只有幾個字。

 “太皇太后病急,請皇父速回!”

 康熙眼睛,瞪大眼睛又看了一遍。

 還是那幾個字,沒有變化。

 他腦袋一陣眩暈,雙眼發黑,,重重靠在椅背上。

 太皇太后近些年一直不好,康熙以為自己早已做好心理準備。

 但“病急”二字,卻讓康熙發現,他本什麼心理準備都沒做好。

 不,只是病急,太皇太后一定無事!

 沒錯,太皇太后洪福齊天,定會無事!

 康熙大口大口著氣,聲音沙啞:“回、回宮!”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