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垢於上午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韓,到了傍晚,由李存孝、太史慈率領的三萬漢軍鐵騎已經兵臨城下。
慶忌決定閉門死守,諸葛誕建議道:“將軍,漢軍總兵力數十萬,而襄平城僅有兩萬左右的兵力,縱然閉門死守也不過是螳臂當車,遲早會被漢軍攻破。既然如此,將軍還不如率部出城死戰,爭取名垂青史!”
慶忌是個重義氣之人,心中激長孫無垢的提拔,決心以死相報,聽了諸葛誕的建議欣然從之,翻上馬,綽了長槍,點起一萬五千將士出城迎戰漢軍:“大丈夫死則死矣,將士們隨我出城迎戰!”
吊橋在“吱呀呀”的響聲中落下,城門轟然打開,慶忌提槍躍馬,率領著一萬五千多唐軍出了襄平城,高舉刀槍朝對麵的漢軍迎了上去。
“把城門給我關上,不要再放慶忌進城!”
慶忌前腳剛剛出城,諸葛誕就率領暗中聯絡的公孫氏舊部拉起吊橋,關閉城門,“數十萬漢軍境,大唐即將灰飛煙滅,再負隅頑抗下去不過是白白送死,識時務者隨我一起降漢吧?”
隨著李世民、李元霸兩位皇帝的相繼死亡,唐軍的士氣本來就已經降落到了穀底,再加上主戰派與主降派的衝突,更是人人自危,軍心惶惶。
此刻諸葛誕站出來登高一呼,簡直是萬人響應,大部分唐軍紛紛舉起兵高呼:“這仗再打下去已經沒有意義,我等願意追隨穆將軍投降!”
慶忌率領的唐軍剛剛出城,便看到城門關閉吊橋拉起,城頭上箭下,再也沒有退路。本來就低糜的軍心瞬間崩潰,紛紛將兵投擲在地,高呼投降:“我等願意歸順大漢,隻求刀下留人!”
慶忌扭頭四顧,但見除了部分死忠之外絕大部分將士已經繳械投降,不由得滿心悲愴,仰長歎道:“疾風知勁草,板識忠臣,國難當頭,誰能如我一般視死如歸?”
歎息完畢,慶忌催馬舞槍,在漢軍陣中左衝右突,好似虎羊群,銳不可當,馬蹄到,漢軍騎士紛紛落馬。
李存孝一個月之前被戰馬砸斷了肋骨,現在雖然能夠策馬馳騁,但卻不敢全力廝殺,看到慶忌在千軍萬馬中左衝右突,如無人之境,不由得然大怒:“這唐將真是囂張,竟敢單槍匹馬在我的軍中逞能?若非本將負了傷,諒他不過隻是一合之敵,給我將他圍在中央,用車戰困死他!”
隨著李存孝一聲令下,一名偏將率領兩千銳騎兵越眾而出,將慶忌圍困在中央,刀槍並舉,弓箭齊發,向慶忌發起了圍攻。
一時間人喊馬嘶,弩箭紛飛,塵土飛揚,殺聲震。
慶忌揮舞長槍撥打雕翎,見刀擋刀,見槍槍,起全力刺殺了一百餘騎漢軍。但同時自己也遍鱗傷,染征袍,槍傷就有七八,刀傷四五,渾上下了十幾羽箭,猶如負傷的豪豬一般。
李存孝在遠見慶忌如此驍勇,對李唐又如此忠心,不經意間起了惻之心,策馬向前高聲勸降:“那唐將聽好了,李元霸已死,城裏的唐軍已經倒戈投降,關閉城門不讓你們城。你再負隅頑抗下去還有何意義,若是識時務速速下馬投降,本將念在你忠心耿耿的份上可以將你收在麾下效力!”
“我呸!”
慶忌對李存孝的勸降嗤之以鼻,揮槍將一名漢軍校尉刺於馬下,並縱馬向前踩踏的模糊,“大丈夫在世,當恩怨分明,豈能貪生怕死?長孫皇待我恩重如山,吾當誓死相報!”
看到慶忌如此剽悍,李存孝然大怒,策馬提韁就要上前與慶忌廝殺:“這唐將真是可惡,若不將他碎萬斷,我李存孝誓不為人!”
左右急忙上前勸諫:“將軍休要怒,你肋傷初愈,策馬馳騁已經冒了很大的風險,豈能再與人廝殺?況且這唐將手不弱,萬一將軍有個閃失吾等擔待不起,給士卒們圍殺便是,諒他也支撐不了幾時!”
就在李存孝怒不可遏之際,太史慈拍馬殺到,大喝一聲:“存孝將軍休要怒,且看我助將士們一臂之力,將這唐將斬於馬下!”
太史慈策馬挽弓,衝開漢軍鐵騎,瞄著被團團圍住的慶忌連發三箭。
弓弦響起,三支羽箭好似閃電般飛出,三箭中二,分別中了慶忌的左肩與右臂,刺穿甲胄,嵌骨骼,兩條胳膊登時再也抬不起來。
“殺了這唐將,替死去的兄弟報仇!”
看到慶忌遭重創,周圍殺紅了眼的漢軍一擁而上,刀槍齊下,將慶忌挑下馬來,刀分,剁了泥。
慶忌既死,剩下的唐軍更是群龍無首,紛紛跪地投降。城裏的唐軍落下吊橋打開城門放漢軍城,屬於唐國的最後一座都城就此落漢軍手中,漢軍的大旗上襄平城頭,在秋風中獵獵作響。
就在慶忌率軍出城之際,諸葛誕催馬提劍返回了由遼東太守府改的“皇宮”,徑直拜見長孫無垢:“皇陛下,漢軍已經攻破城門,無數漢卒朝皇宮蜂擁而來,請王隨我出城避難!”
穿龍袍的長孫無垢麵如土,一不的坐在龍椅上,呢喃道:“該來的遲早要來,就算他們現在殺了朕,我也是曆史上獨一無二的皇!”
諸葛誕拱手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請皇陛下隨我火速出宮避難!”
見諸葛誕一臉赤誠,長孫無垢忽然起了求生的念頭,火速更換了一宮的服裝,抱著不滿一歲的李二霸跟著諸葛誕出了皇宮,左繞右轉,來到了一座僻靜的宅院。
“皇裏麵請!”諸葛誕推開朱漆大門,手示意長孫無垢。
長孫無垢一臉詫異的打量著這座四合院,但見周圍樹木茂盛,並無相鄰的民宅,不解的問道:“穆卿不是要帶我出城避難麽,為何將朕帶到如此僻靜之?”
諸葛誕繞到長孫無垢後猛地推了一把,將他們母子推進院,迅速將門栓上:“嗬嗬……皇陛下,這是我為你準備的居所,你下半輩子就在此了卻餘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