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妃道:「你倒是剛烈子,可你這麼做,得罪的人就多了。」
「是以草民正打算趕回家鄉,通知父母,總要思考一個保命方法。」
明霞郡主奇道:「對方有權有勢,你有何保命之法?」
趙清漪道:「遷居到東京來,明正大以被沈俊欺辱的前恩師份生活,謀克謀。」
李王妃道:「但你們何以謀生呢?」
趙清漪回道:「便不種地,我也有謀生之技,先接了他們進京再說,沈俊若再敢傷天害理,我拼了一條命告狀。」
李王妃不好笑,但想大約也不是玩笑的,又有幾分敬佩。
「不過此次虧你們去見的是開封府范大人,若是其它員,只怕又難說了。」
「草民也聽說了范大人是個好。但原想以命為代價促使范大人為我洗冤,沒有想到有郡主出面,我能保全命。郡主對我恩同再造,草民定當結草銜環。」以命為代價是虛言,原是想在以妻告夫之後,在收押時逃跑的。
李王妃哈哈大笑:「趙娘子不必如此,這本是你結下的善緣……」
明霞郡主笑道:「趙大姐,你在進京路上救過一個人,是不是?」
明霞郡主笑著將事原委說了,趙清漪訝然,想起徐昀,不過當時他稱姓李。
一路上他們私下流卻是不多的,只不過路上諸事都是打理的。他傷換洗服也是洗的,吃食是料理的,而傷葯也是準備的和換的,有兩天服的葯是在客店煎的卻讓大郎給他送去。
那個徐昀還有這樣顯赫的份?
趙清漪聽后道:「草民倒是眼拙,不知世子爺的份,只怕多有失禮之。」
李王妃道:「只是這不知才是難得。」
趙清漪道:「不瞞王妃郡主,當時我們也收了世子爺一個斑指,草民當真無地自容。」
明霞郡主笑道:「那你將斑指還來。」
趙清漪不乾乾一笑,沒有回答,沈智雲想說,趙清漪拉了拉他,搖了搖頭。
李王妃邀請去後花園一游,因是覺得個剛烈,頗肖自己,再有救子之命的前因在,李王妃卻也甚是禮遇。
在這寸土寸金的東京,英親王府後花園也有三十四畝地,十畝荷塘此時景緻正好,李王妃和明霞郡主帶了們母子到了賞心亭中。
賜座飲茶,因李王妃相問,趙清漪也不說起南方風,原主最悉的還是四季農事和租子,李王妃倒也聽得津津有味。
李王妃年輕時本也不是在後宅的,那活的比明霞郡主還驕傲,帶著一隊紅衛在邊疆重鎮直來直去。李王妃還能問民生的關鍵之,不知不覺趙清漪想到前世的前世作為國學教授,研究北宋文學,還研究王安石,不得了解他的生平和赫赫有名的王安石變法。
其中也有與農人息息相關的,說起民間借貸之事,不點及王安石的青苗法的目標的偉大正和作上被員曲解上下其手的弊端。
想起自己在穿越前偶爾也看過一部穿越小說《新宋》,談起主角的外包業務的改良青苗法。
「這樣作比之原青苗法倒是減了幾點缺陷,但仍有一個大缺陷。前朝在財政上就有極大的弊端,無法形數目上的財政,缺乏這方面的人才,空有兵書十冊,無一戰之將,也不過空中閣樓。一個朝廷就像一個大家庭,如我持沈家,我需計算我地上有多產出,家中每一口人每天要吃多,冬季夏季有所不同,而孩子們隨著年歲的增長食量也有所不同。是以要對每年的開支做好預算,並且我還得計算我一年要干多活,我才不至於讓家中有人死。詩書之雅,人之所好,但是庶務卻是一個家的本。一個小家尚且如此,社稷之重,可見一斑。王安石變法需用繡花的細,他卻用打鐵的力道,豈能不敗?」這些本就是歷朝歷代的弊病,不是北宋一朝。
李王妃訝然,道:「這些是沈狀元教你的嗎?」
趙清漪道:「他素來瞧不上我,如何會教我?但家父、祖父、曾祖父是秀才或舉人,三代積累,家中藏書頗多,我看過一些史書。持家十年,干農活時也是累著時,想想這些事,打發時間。」
明霞嘆道:「原來趙姐姐不但言詞敏銳,字寫得好,還通讀史書,我是真的佩服。」
趙清漪笑道:「說來漸愧,趙某有意賣弄,只因我南下接來父兄,我雖有拚命之心,但也怕惡人防不勝防。草民倒起攀附之心,以圖自保……」人家穿越男主以改良青苗法引起滿朝的驚艷,這改良的改良更優於穿越男主,在這個時代怎麼也不平凡吧。
明霞哈哈大笑,說:「趙姐姐,這話你怎麼直說出來?」
趙清漪道:「草民有此心已無地自容,對郡主這樣明磊落、俠義之心的子,草民扭作態,卻是辱沒了你。」
明霞郡主甚是高興,這輩子想攀附的人不知凡幾,但是多有醜態,偏這位君子坦。
忽聽一聲朗笑,說:「聽趙娘子一席話,令孤塞頓開呀!」
卻見兩個俊的青年男子,一穿白袍,一穿紫袍過來,一個氣度高華、溫文爾雅,一個冷俊剛毅,材修長。
趙清漪均是不識,但是對上那紫袍男子的眼睛就認了出來,知他就是當時易了容的徐昀。
「太子哥哥!哥哥!」明霞郡主上前挽住徐昀的手臂,問道:「哥哥不是還在休養嗎?怎麼過來了?」
趙清漪聽到還有太子,雖然這在古代是撲街率極高的職業,但是對於現在的來說是個了不得的大人。
「草民參見太子殿下,參見世子爺!」
「平吧。」太子徐晟提起袍角進了亭子,李王妃也站了起來,徐晟笑道:「嬸子就不必多禮了,孤原是聽說昀弟傷才過來看看,沒有想到遇上這樣的趣事。」
徐晟看看趙清漪道:「這位娘子面生得很,孤今日聽你一席話甚有,不知如何稱呼。」
趙清漪揖手道:「草民姓趙,名清漪,草字子凈,兩浙衢州府人士。」
徐晟笑道:「趙娘子倒也有趣。」自稱草民,而不是民婦,還有字。
趙清漪微微一笑,未多語,李王妃見雖仍以男子之禮回太子,但是不卑不,無急切攀附之心,不也覺氣度不俗。
徐晟素來有仁德之名,今日在叔父府上,也無架子,卻問:「孤聽你點評前朝變法之事,倒是通讀史書。」
趙清漪笑道:「草民在王妃、郡主面前狂浪,倒教殿下見笑。」
徐晟笑道:「你當真是自己對前朝之事有些看法?」
趙清漪道:「草民瞎想,對與不對,卻是兩說。」
徐晟說:「孤聽你對前宋青苗法還有未盡之語,孤願聞其詳,不知趙娘子可願賜教?」
趙清漪道:「草民不敢。不過些鄉里人的想法,太子殿下當個笑話聽,也是草民的榮幸。」
徐晟靜待下文,趙清漪也不客氣,為了生存和任務。
「方才談及青苗法,與草民談及的改良青苗法。但這改良青草法初推行應有些效,弊端卻也不。首先,因為朝廷只是監督方,執行員毫無政績力,那麼只怕他們會推諉,員養怠政習。一方面,中下等戶有借貸的需求,一方面民間剩餘資本有求息的機,因此在地方上資本未必願意介青苗貸的業務,畢竟利息較低且借款人的風險程度較為令人不安。於是,在地方是很難徹底執行,所以這種改良青苗法很難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推廣。」
徐晟資聰穎,雖然聽到如「資本」這樣的詞有些生僻,但是漢文的魅力就是文會義,他也基本猜對。
徐晟道:「聽你之言卻有幾分道理。可是民間高利貸卻是無法查的。」
趙清漪笑道:「殿下也是真知卓見。」
徐晟道:「要借錢的自然是有急用的窮人,真的查了,窮人連緩口氣的機會都沒有。青黃不接時沒有錢,恐要誤農時。」徐晟年時就學習政務,還看過前朝史集,看得出來當司馬廢除了所有新法之後,前朝朝廷很快重新進困境,憂外患下亡國。
趙清漪道「不錯。但是窮人資產很,還款能力低下,信用極低,不是他們不還錢,而沒有錢的話殺了他們也沒用,自然就會拖欠。因此貸出者的錢就會斷流,一斷流,錢莊無法經營,全是呆賬爛賬,錢莊都倒閉了,朝廷的變法就胎死腹中。這還是有良心的錢莊。但是實際作中應該另一種況為多。」
「什麼況?」
「在一鄉一里,貸出者通常居於優勢地位,在青黃不接時,貧窮的借貸人面臨生存危機,不得不接不平等的利息。更有甚者,貸出人在借貸發生之前其實已經看好借貸人的某些資產多數為田地,貸出人利用各種優勢,權勢、關係、功名和金錢,通過高利貸的方式謀取該資產。但朝廷要止借貸卻是讓窮人直接過不下去了。」總之是借貸雙方都有問題。
「那麼朝廷應該管理這方面的事嗎?」
「對,但是朝廷用什麼樣的法條管呢?」
「孤願聞其詳。」
「首先,規定合理的利息率上限。
其次,借貸發生時,必須有朝廷相關衙門出帶有唯一編號的貸款文書。最好一式四分,借、貸各執一份,而地方和戶部最好也要各執一份。若是沒有朝廷的貸款文書,發生逾期不還的況時,貸方想奪地補償無法得到朝廷的地契。在這種況下,由政府出格式化的借貸文書,連文書費多,不可超過多,甚至,員加派費用可上訪匿名告發的權益都印在上面,起到一定程度扼制腐/敗的作用。統一格式,也可防止地方劣紳欺騙文化素質低下的農民。
再次,青苗貸的借貸人,可令其不得離開本鄉本土,否則可論罪,在這樣的借貸條件下,青苗借貸人的年利率上限可適當降低。但行商、海商借貸則另外規定。
最後,朝廷在公證借貸關係時,同時收取相當於借貸額「廿稅一」以下的契稅,這是在農民的承範圍之的。但於此同時,取消朝廷收取的青苗錢管理費,統一納契稅中。如此,朝廷反而可從大量的借貸活中厘稅,其收益決不會低於青苗錢管理費。取消青苗錢管理費,則實際上減了青苗錢借貸人的經濟負擔,而對於大額的商業信貸,由於存在單筆稅額上限,也不會形嚴重的負擔。
如此改變的目的在於,一方面限制借貸雙方的惡,而讓雙方都得好;一方面,可擴大朝廷稅收來源;對於社稷來說,限制了災荒年或高利貸毒瘤可能形的土地兼并,減流民的可能,一定程度上保障朝廷課稅的土地數量,也減大夏丁口為豪族奴。」
趙清漪心想:在現實世界看穿越小說《新宋》時,男主的改良青苗法優越於王安石的青苗法,這個穿越男主基礎上的進一步改良,推行開來也優於穿越男主的方法。《新宋》中男主因此法石破天驚、大書特書,被朝臣引為治世奇才。後來雖也有弊端,但是任何一項政策都不會是完的,只有現實條件下最合適的。
趙清漪此時可不想出將相,但是沈俊偏偏是當的,在古代,拖家帶口的還有任務,獨自去浪跡江湖絕對是下策,只好博眼球找靠山了。
徐晟不站了起來,頓了頓,朝趙清漪抱拳,道:「趙娘子高見呀,孤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趙清漪揖手道:「太子殿下懷寬廣,不以草民子之為忤,竟能聽草民淺見。」
徐晟這才醒悟過來,竟是子,但是他心激竟是忘了。因今上龍欠安,又只有一子,太子已經手許多政事。而王朝盛世之下的憂自然已經能夠到了,畢竟本朝立國已近七十載。這是每一個封建王朝度過中期后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王朝逃出這種命運的。而徐晟雖然沒有什麼後世的歷史觀,作為一個從小心教養長大,勤好學,志向遠大的太子,他也明白自己接手江山將會面臨的憂外患,腹有新政之打算,卻因前朝的失敗,也不敢輕言變法。
徐晟頓了頓,問道:「那麼趙娘子怎麼看募役法?」
趙清漪道:「其實其本還是一個錢字,如果朝廷有足夠的錢,雇傭勞役,也不需要另外徵收免役錢。」
徐晟問道:「那朝廷如何更有錢。」
趙清漪道:「民富則國富,每個臣民有更多的生存資源,那麼按照同樣的稅率給朝廷的稅自然更多。」
「如何民富。」
「草民說個例子,就以種地、紡紗、織布、打鐵為例……」趙清漪將分工和生產效率的理論以淺顯的方式說出來,並用算證明。
在場之人無不驚駭,這道理不深,卻從無人這樣思考。
「這樣臣民付出更短時間的勞,但生產出更多的東西,而朝廷可以更多的臣民財富為基準課稅。當然,這需要比較久的時間,但這是治本的,如果是要短期應急的,草民倒也有幾個法子。」
「趙娘子請坐,孤願聞其詳。」徐晟原也是聽嬸子堂妹和一個婦人竟然聊起民生和前朝變法,好奇之下才且一聽,原是並不看重子,但那見解卻實在是犀利獨到,便是他邊的近臣也沒有這樣的認知,他有一番志向,自然被吸引。此時更收起了輕視子之心。
趙清漪謝了坐下,道:「草民時曾見一老人,得他贈一本士大夫可視之為奇//技巧之書,因家父是個秀才,這種書草民是不改告知他的。但是草民長大后,卻覺也許可行,不過手中無人無錢,又是背負夫家、被婆母嚴加管制的子才難以實現……」
趙清漪舉了個例子,以製造磷的工序為例,這個在古代還是可行的,再以自己曾經是農婦為由說明磷的作用。
「若有田者出錢向朝廷買這種料,朝廷就多出收,每畝田產出提升,朝廷也能多出稅來。但是行不行,做了才知道,也要時間。」
「那農田水利法呢?」
「草民讀書時曾經讀到前宋時有冗兵之憂,不知本朝如何?」
「你是說讓沉冗之兵去修農田水利?」
趙清漪也拿出諸葛亮隆中對的態度來,有機會就把握才是真英雄。蘇秦張儀諸葛亮都有一張好,他們行,為何不行?
「其實還在一個錢字。朝廷軍和北防重要,自然不能,但是水患農田多的南方洽沒有這個問題。朝廷冗下的就是這些兵,不裁併不是很需要這些兵,而是恐這些兵源無業之人流民間釀匪禍。若是將其改編為隸屬工部的水利施工隊,原來戶部拔的軍餉改為施工銀,那麼朝廷就節省了開支。而施工銀一半預付,一半撥於地方,等工程完後,地方看到按要求完的水利工事時才付另一半款。兩方相互制衡,以防貪腐和豆腐渣工事。但是這前提也是地方年度水利工事預立項,報於朝廷,朝廷核準立項再合理安排施工隊下去做事。工程出事第一責任人是驗收的地方,一來工部的施工隊不是好欺的,該給的錢不敢不給,二來為了自己的烏紗他得好好監督驗收,且有參本之權,三來施工隊想要收到另一半錢,只有做好自己的水利工事,負責項目的工部員想陞也要看住這個項目。不過還有個前提,施工隊要學習建築和水利,這可以請教地方。其中肯定是有問題的,做了才知道,但我想比原來十之八九貪/之口好些。殿下可以先在一府或一省試驗,總結利弊,揚長避短,再推行兩省,三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革新之事不可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