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讓到了家的溫暖,這是父母去世以后所缺失的。
在沒和顧辰安對象時,顧家人就對很好。
相信為一家人以后,顧家人能對更好。
沈漫漫能答應這麼早嫁給顧辰安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帶著顧家人一起過上好日子的。
沒嫁給顧辰安,很多時候顧家人不好意思接的東西。
但是為一家人以后,應該不至于拒絕。
顧家的條件差,回頭多補一下,讓顧家的生活水平能提升提升。
顧辰安晚上將這件事和齊秀花還有顧鐵柱商量了下。
顧家老兩口聽了后,猶豫沉默了。
他們自然期著沈漫漫和顧辰安結婚了趕生個孩子,但是人家不想那麼早生,他們做長輩的不能勉強。
如果得太的話,沈漫漫可能直接不同意嫁給顧辰安。
顧辰安反正年紀已經拖這麼大了,不在乎多等幾年要孩子。
最后顧鐵柱和齊秀花都同意了這事,讓顧辰安松了口氣。
父母能答應,沈漫漫那邊就沒什麼顧慮可以嫁給他。
等到開春了以后,家里就可以加蓋兩間房。
如今已經快進農歷二月份,歷已經三月份了,再過不到一個月,農歷三月天氣就能徹底的暖和起來。
蓋房子要不了多久,半個月應該就能完。
不過他需要和沈漫漫結婚,新房的家之類的都得添置。
沈漫漫是城里的姑娘,顧辰安知道,城里人結婚流行的四大件,也就是“三轉一響”。
所謂的“三轉一響”包括紉機,自行車,還有手表,收音機。
對于鄉下人而已,別說是湊齊三轉一響,就是能買得起其中一樣,已經很了不得了。
按照周邊人娶媳婦兒的標準,誰家能拿個五十一百的彩禮,都算高價彩禮。
一般來說,就從家里扛幾擔糧食當彩禮。
如果按照鄉下人娶媳婦兒的標準,顧家湊一湊,能將沈漫漫給娶回來。
但是顧辰安覺得,沈漫漫一個城里姑娘愿意嫁給他,已經委屈了。
甭管咋樣,他一定能力范圍之給最好的。
這麼想著,顧辰安決定接下來這段時間里多掙些錢。
如今天氣已經回暖了不,他打算進山運氣。
如果能像之前那樣,多打幾頭野豬回來,娶沈漫漫需要的錢就有了。
沈漫漫倒是不知道顧辰安的計劃,在學校這邊上了幾天的課,越發的進狀態。
這時候的孩子還是比較好管,很單純的,個別皮的管起來也不難。
很快到了周末,能有兩天休假的時間。
相比較上工干活兒來說,當學校的老師不僅工作輕松,工作強度也很低。
有兩天能休息的時間,就能做些自己的事。
沈漫漫想著兩天休假,便去了顧家一趟,打算找顧辰安。
等著沈漫漫去了顧家時,顧辰安不在家。
齊秀花道,“辰安說公社有事,去公社了。”
顧辰安對家里說是去了公社辦事,實際上是的溜上了山。
他知道,這要是和家里說了,估計家里人得反對他,怕他進山有危險。
所以顧辰安沒說實話,齊秀花還真當顧辰安有事去了公社忙活。
沈漫漫沒見到顧辰安,在齊秀花這兒拉呱閑聊起來,中午也是在顧家這邊吃飯的。下午才回到知青點,閑著無事拿著書本備課。
顧辰安這邊,進山以后,運氣還真不錯。
雖說沒遇到野味,可是卻挖到了一株人參。
人參看著像是幾十年份的。
顧辰安挖到了人參,心里頓時激的不得了。
人參是好東西,方明面上的價格收購都不便宜,這要是黑市找銷路,老婆本可就一下子攢起來了。
顧辰安將挖出來的人參小心的收好,覺得這一次一定是老天爺幫著他。
見時候不早了,顧辰安沒在山里多逗留,匆匆的下了山。
回去了以后,才知道小知青今天來找他。
顧辰安心里多是有些喜悅的,難得沈漫漫主來找他的。
顧辰安趕準備晚飯,讓顧清月去了一趟知青點那邊,喊沈漫漫過來吃晚飯。
等著晚飯吃完,顧辰安送沈漫漫回去時,便問道,“漫漫,咱們回頭結婚,你有沒有什麼要求?你想要啥可以和我提,我能辦到的都幫著你辦。”
沈漫漫道,“沒有,咱們結婚,是因為喜歡和在一起,并不是因為別的,我沒啥要求。“
聽了沈漫漫這話,顧辰安心里自然是的。
不過人家不提要求,自己不能什麼都不準備。
回頭看看人參能賣多錢,錢多的話就給沈漫漫多置辦點東西,錢的話只能給置辦些。
因為人參需要手,顧辰安打算去縣城一趟。
所以和沈漫漫提了句,明天白天不用去找他。
沈漫漫也打算明天繼續備課,不是閑著沒事干的。
孫躍進這邊,也非常的積極努力。
他是希能將學生的績提高,回頭有轉正的機會。
如今是一個代課老師,比那些正式老師要更認真一些才對。
沈漫漫覺自己被孫躍進給卷到了,人家這麼努力了,自己不能差太多吧?
第二天一早,顧辰安就帶著人參去了縣城。
他知道方的收購價不如黑市來得劃算。
但是人參這種東西一般人買不起,打算找那種中間賣貨的倒爺。
他找了在縣城的朋友打聽了一下,還真打聽到了。
顧辰安哪來的人參確實是稀罕貨,幾十年份的并不多見。
本來人參就已經是好東西了,更別說年份這麼久的。
倒爺這邊倒是很爽快,直接給顧辰安報了一個價,“你要是愿意出手的話,給你五百,再高我這邊就出不上了。”
顧辰安一聽,倒了一口氣。
五百?
這麼值錢?
顧辰安原本以為賣個兩三百就很好了,倒爺出的價格直接比他預想的高一倍。
倒爺見顧辰安不說話,還當是顧辰安嫌棄價格低了,便補了一句,“這價格已經給的很高了,除了我這兒,你在其他的地方絕對賣不到這麼高的價,我頂多再給你補三十市尺的布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