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0);
陳正泰的話,是有道理的。
李世民頷首點頭。
他顯然對此同。
高句麗數百年來,不斷的壯大,無論是遊牧民族還是中原王朝,不是沒有對它進行過攻擊。
不知多雄主,發過與高句麗的戰爭。
而這些戰爭,無一不是沒有達到最終的戰略目的,即便在戰層面上有許多可圈可點之,可總而言,都失敗了。
此次李世民親征,對於這一點,也格外的印象深刻,他終於知道隋煬帝為何失敗了。
此地遠離中原的核心區域。
格外的寒冷,氣候很惡劣。
最無語的卻是,遼東郡倒也還好,可這高句麗的疆土,卻是因為千山山脈,將遼東和高句麗的腹地樂浪郡一分為二,這就導致……它的腹地易守難攻。
不只如此,此地因為地偏僻,民風彪悍,一旦發戰爭,便可徵發無數的將士。
可怕的是……這地方雖然苦寒,可是地里卻還是能長出不的糧食來的,有了糧食,就意味著大量的人口。
一般況之下,苦寒之地人口都稀,無法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不過是一群鬆散的部族。
天氣惡劣的地方,民風固然彪悍,可往往是一馬平川之地,一旦用兵,可以很快結束戰爭。
而這地方,偏偏大山縱橫,形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於是這就變了一個無解的問題。
地方偏僻,對於任何一個王朝而言,對其發戰爭,就免不得花費巨大,而且補給線過長,可偏偏對方可以藉助大山和大河來守,堅壁清野,可以生生將你耗死。
山多的地方,往往人口稀,問題是這高句麗的人口還真不,足以徵發數十萬人進行大規模的作戰。
這就意味著,你遠征的軍隊規模,還得比它更多,這就更讓補給變得困難。
當初隋朝發戰爭,第三次征高句麗,居然出了百萬大軍,當然,這百萬大軍,其中有八都是用來維持補給的民夫,想想看……這等於是你用十倍的資源來和高句麗進行消耗戰。
是誰都不了啊。
「軍事上無法征服。」李世民笑了笑道:「真是一語中的啊。」
「所以……」陳正泰接口道:「必須對高句麗進行的乃是經濟戰。」
「經濟戰?」李世民虎目微微一張,道:「你所謂的經濟戰,便是賣重甲?」
「當然。」陳正泰頷首:「高句麗的長就在於防守,對於面對我大唐,他也只能防守,利用他們的地里,利用大唐無法維持千里長的補給線,他只要與大唐一城一池的進行拉鋸戰,藉助著凜冽的寒冬,便可將我唐軍耗死。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他們的戰略。可是他們的戰略……怎麼可能輕易改變呢?一個人守在城中就可以退敵,那麼為何要出戰?」
李世民若有所思,攻安市城的時候,李靖就遇到了這麼個問題,對方偏不出戰,你能奈我何,笨蛋,來打我啊。
陳正泰接著道:「兒臣聽聞過一句話,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過這話改過來,就是它的軍隊基礎,其實才是確定對方戰略的本。若他們多為步族,善於步弓,國中的所有錢糧都花費在了修補城牆,加強防務之上。那麼……一旦唐軍來了,高句麗勢必要堅守。可若是……讓這高句麗人……花費巨大的錢財購買了大量進攻的武和甲冑呢?倘若讓他們從步兵變了騎兵呢?」
李世民頓時意識到了什麼:「對,這是關鍵。」
陳正泰笑了笑道:「兒臣的重騎,消滅了侯君集的銳之後,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此戰之後,勢必震撼天下,高句麗人不可能不會派人打探。當他們確定這重甲的防,比城牆還要堅固,進可攻退可守的時候,怎麼可能不心呢?高句麗人對於大唐歷來恐懼,在這巨大的軍事力之下,如何不會嘗試,也考慮擁有這樣的百戰兵呢?正因為如此……兒臣便派人與高句麗人進行接洽。」(5,0);
李世民一切都明白了。
這是抓住了對方的心理。
李世民此時倒是想到了一個問題,略顯好奇地道:「只是高句麗為何買了這麼多副重甲?」
「因為接下來就是利了。」陳正泰笑道:「其實起初高句麗人並不想買太多的,不過當兒臣將價格報過去時,他們卻心了,因為價格實在低廉,就好像……促銷一樣。當你本來準備好了買一萬副甲冑的錢,卻發現這錢可以買三萬副,你會不會想,這麼的便宜,我該多買一些?」
頓了一下,他又道:「這裡面嘛……有便宜不占是笨蛋嘛!」
李世民哭笑不得,他認真的想了想,覺得若是自己的話……還真有可能也是會多買的。
這倒不是李世民沒有大局觀,而是任何人都可能沒辦法拒絕這麼個。
這不是智商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陳正泰接著道:「除此之外……兒臣還進行了折扣的營銷,若是陛下發現這三萬副甲冑的錢,若是在添一點,就可以買五萬副,陛下會怎樣呢?」
李世民:「……」
「兒臣為了經略高句麗,實則是在做虧本買賣啊,幾乎是半賣半送的,將這些甲冑……送到了高句麗人的手裡了。而高句麗人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實際上……從質的價值上來說,他們確實沒有吃虧,畢竟……這些甲冑,用他們的買的價錢,就算是買多副都沒有吃虧。高句麗雖不缺生鐵,可這樣的好鋼,哪怕是將甲冑直接熔煉了,去打製農,也是賺的。這高句麗人,怎麼可能不咬咬牙地將這些甲冑買下來呢?」
李世民嘆了口氣,忍不住道:「只是……倘若他們當真打製農呢?」
「捨不得。」陳正泰很認真的道:「理論上這個方法行得通,可如此的甲冑,沒有人會捨得那樣做。再者說了,大唐進攻高句麗的傳聞,已經越來越多,這高句麗不得不防範。手裡有這樣的甲冑,怎麼可能用在農業生產上?此時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著頭皮練出一支和大唐一樣的重騎,試圖依靠這甲冑來制勝。何況河西之戰已經證明了這樣甲冑的重騎可以縱橫天下。在如此巨大的之下,高句麗人怎麼可能不嘗試呢?」
「只是陛下啊,天策軍的重騎,之所以發揮出十的戰力,這並不只是因為擁有了甲冑這樣簡單。而是因為,天策軍建立了一個有效的補給系。如此沉重的甲冑,需要孔武有力的人來穿戴,而孔武有力的人不是憑空出來的,這就意味著,士兵需要日夜的練,可日夜練,也不是殘酷的對待將士,而是需要一個機制來保障將士們能夠隨時攝富的營養!」
「當初一千重騎,每日在軍中,便要消耗十頭豬,一頭牛和十隻羊,不只如此,還有大量的糧食、羊、蛋……這些統統都是錢。人要吃糧,馬也要挑選駿馬,為了挑選可以承載天策軍重騎的駿馬,幾乎這天策軍軍營中的每一匹馬,都是從牧場裡千挑萬選出來的駿馬,要達到這樣標準的馬,本就是百里挑一。駿馬到了軍中,還需要小心的飼養,給它們供養飼料,如若不然,沒辦法保持他們的馬力不會衰竭。這上上下下,別看只有一千重騎,一日的花費,就在千貫以上了。」
「可高句麗……憑什麼能養得起五萬重騎呢?這就迫著他們,在意識到唐軍可能兵臨城下的時候,不得不想方設法地搜刮更多的錢財,於是橫徵暴斂,大失人心。」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經濟戰……
李世民驟然明白了。
難怪他沿途過來的時候,這些高句麗百姓,個個都對他帶著巨大的好,而對於高句麗王,視其為暴君。
一切……此時已是豁然開朗了。
高句麗人獲得了本不該屬於他們的東西,若是將這些花了大價錢的東西丟到一邊,那麼便是巨大的損失。
可若是他們決心組建重騎,那麼勢必需要無數的錢糧消耗,若是不進行橫徵暴斂,是本無法締造出重騎的。(5,0);
此地本就苦寒,而高句麗朝廷一味督促各郡和各州縣繳納錢糧,地方上的父母為了完朝廷的任務,也勢必要窮兇極惡。
於是……百姓困苦,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可換一個角度來說,高句麗朝廷可以選擇放棄嗎?
顯然……他們已經無法放棄了,他們手頭的資源只有這麼多,要對抗唐軍,不可能將這些甲冑棄之不顧,他們也沒有多餘的財力,重新去修建城牆,重新去加大各地的衛戍。
畢竟,他們購買甲冑的本已經付出了。
哪怕再吃力,也沒有回頭之路可走了。
李世民不開懷大笑道:「賣給他們甲冑之後,高句麗的人心,便盡都歸我大唐了。」
「正是。」陳正泰笑了笑道:「當然,還不只是如此的,這高句麗人……千辛萬苦的建立起了一支重騎兵,可又如何呢?陛下,重騎乃是進攻型的軍馬,而非是防型的軍馬啊。高句麗人將一切的資源都堆砌在上頭,難道讓這些將士穿著這笨重的甲冑,在城牆上防守嗎?陛下,若是如此,那麼這高句麗人就是傻瓜了,因為………高句麗人軍隊形態已經改變了,那麼相對應的,他們的戰爭形態也將大大的改變。」
李世民腦海里已經開始想像著,一群笨重的士兵,氣吁吁的站在城牆上,那稽可笑的樣子。
這樣的重騎,只能配合戰馬進行作戰,而騎兵……歷來是野戰之王,可將騎兵配置在城中來進行守城,這是恆古未有的事。
陳正泰接著道:「也正因為如此,兒臣帶著天策軍抵達了仁川之後,便果斷的選擇了以逸待勞,這是因為……那高句麗人一定會對仁川進攻!在高句麗人的預想之中,他們的重騎,在遼東的平原上,一定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只是……兒臣的偏師在此,一直威脅著他們王都的安全,為了防範於未然,勢必要先擊潰兒臣的天策軍,而後……再將這些重騎調往遼東,與大唐的主力進行決戰。」
「兒臣深信他們會進攻,倒不是兒臣神機妙算。而是因為……高句麗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了,他們的軍隊配屬,已經決定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
李世民讚賞地看著陳正泰,點了點頭,不免慨道:「確實如此,料敵先機,看上去玄而又玄,可實際上……不過是知己知彼,便能做出準確的判斷而已。只是……這麼多的重騎,只怕也很難對付吧。」
陳正泰則是微笑道:「其實他們的重騎,能發揮出來的戰力,至多兩三而已。和能發揮出十戰力的天策軍而言,可謂相差萬里。而且重騎最厲害之,就在於刀槍不。這是重騎最大的優勢,可若是……一旦能夠擊破重騎的甲冑,那麼重騎其實它的優勢,反而就變了劣勢了。因而兒臣這些日子以來,一直都在做的工作,都是針對重騎,研發出可以破甲的火槍。這些工作,二皮一直都在做,對步槍進行了大量的改進,經過了許多的實驗,最終大量的生產出來。可以說……現在天策軍步兵所裝配的火槍,都是為了對付重騎進行生產的。」
此時,李世民一切都明白了。
這有備對無備。
人家陳正泰在打算給高句麗賣重甲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準備好了克制重甲的方法了。
這一點,想來那高句麗君臣們是一定沒有想到的。
這說白了,就是一個天坑啊。
而這些高句麗人還傻傻的歡天喜地的上趕著跳進去!
其實重甲屬於優勢非常明顯,而且缺點也十分明顯的兵種,可只要它的優勢在,在戰場上它就是無敵的。
而一旦這個優勢然無存,那麼無數的缺點也就暴了出來。比如補給困難,比如笨拙,比如衝刺的速度遠遠不如輕騎。
一旦能夠破甲,那麼重騎就遠不如輕騎兵,甚至為了一個個步槍手們的靶子,隨意便可殺。
想到這些,李世民不倒吸一口涼氣道:「環環相扣,原來如此。朕當初竟還以為你為了錢,而做出膽大包天的事,想不到竟是因為如此……」(5,0);
陳正泰不由苦笑道:「兒臣真是冤枉啊!兒臣當初向陛下做出許諾之後,這半年來,無一日不在為了破高句麗而絞盡腦。只是有些事,不便為人所知而已。不過……若是能拿下高句麗,即便兒臣被人冤枉,被人所不理解,兒臣也只好甘之如飴的承了。」
見陳正泰一副委屈的樣子,李世民心裡反而有些自責起來了。
論起來,他的確不是沒有懷疑過,倘若當時……他當真聽信了那些陳正泰裡通外國的話,下了什麼無法挽回的旨意,只怕要後悔終了。
李世民便道:「你歷來忠心,這一點朕豈有不知?朕自不會疑你,你儘管放心。不過這此後……天策軍迅速破了國城,又是什麼緣故?」
陳正泰道:「這重騎兵,乃是高句麗花費了無數的錢糧打造的,因而十萬高句麗銳一旦被天策軍擊潰,高句麗定然大為震驚。這個時候,兒臣便迅速讓天策軍隨水師的海船北上,在國城百里之外的港口登陸,先用火炮,一日之,夷平了國城作為門戶的一軍鎮。而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臨國城城下。」
「這個時候……其實國城外,已是慌一團了,只需要兒臣臨門一腳,他們自是乖乖乞降。當時兒臣預料的是……這一切的行都必須快速,決不可讓國城心理上接這一場大敗,也不可讓他們重新組織抵抗,只有迅疾如風,方才令他們徹底喪失頑抗之心。」
「這國城一降,兒臣城之後,就立即開倉放糧,解散當地徵募來的壯丁,而後……分發他們錢糧,讓他們安心回家生產。又勒令天策軍秋毫無犯,這人心只要穩定下來,王都也易手了,那麼這高句麗……便再翻不出什麼浪來了。」
李世民聽著目發亮,不斷點著頭道:「朕本以為你只是一支偏師,還想著由李靖為遼東總管,朕駕親征,令你負責擾和牽制高句麗軍馬。朕當初還預想朕與李靖,能一路勢如破竹,而後滅亡高句麗。可哪裡知道……你這偏師,反而立下了這滅國之功。使我大唐自此……再無外患。朕這懸著的心,也算是放下了,就算現在故去,也不失千秋彪炳,文治武功了。」
說到這裡,李世民深深地看著陳正泰,眼中不無欣,笑著道:「你立下如此大功告,你來說說看,朕該如何賞賜你?」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
博物館員工蕭權意外穿越到古代,成為將軍府的上門女婿,在現代沒用的知識,竟讓他步步登天,成就舉世無雙的最牛姑爺!
紹者,一曰繼;二曰導。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旋即,皇九子趙構在萬眾期待中於商丘登基,繼承宋統,改元建炎。 然而,三個月內,李綱罷相,陳東被殺,岳飛被驅逐出軍,宗澤被遺棄東京,河北抗金佈置被全面裁撤……經過這麼多努力之後,滿朝文武終於統一了思想,定下了擁護趙官家南下淮甸轉揚州的輝煌抗金路線。 不過剛一啟程,在亳州明道宮參拜了道祖之後,這位趙官家便一頭栽入了聞名天下的九龍井中,起來後就不認得自己心腹是誰了! 朕要抗金!可朕的心腹都在何處? ! 這是一個來自於九百年後靈魂的真誠吶喊,他在無可奈何繼承了大宋的名號後,更要將這個朝廷與天下導向一條新路。 故稱紹宋。
李塵穿越大唐,竟然成了東宮太子? 偏偏朝中上下,對他都是頗有微詞。 也好,既然你們不服,那本宮就讓你們服! 從此,李塵成了整個華夏歷史上,最囂張霸道的太子爺! 能經商,會種地,開疆拓土,統御三軍。 大觀音寺老方丈曾經斷言:“有此子在,這大唐,方才稱得上真正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