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趣讀閣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86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86頁

第一批干黃花制出來的時候,余莊頭親跑了一趟縣城,拿10斤黃換得了4串錢。

回到莊子,余莊頭把錢分兩份, 一份240文,記賬,算給莊主,一份160文,則分給8個孩子,一人20文。

是夜,余莊頭地給他爺爺燒了紙,順便告訴他爺爺:他余家等了三代人的謝家家主還沒來,但他等來了他們家的貴人。先前他爺爺連夜挖來的黃花終于遇到了賞花人。

看到孩子真的拿回了錢,家長們偶爾得了閑便即也會去后山摘黃花。如此,一個月后,家家一算賬,竟發現都得了有六、七百文,當下人人歡騰。

這黃花雖然十月后會敗,但來年三月,便即又會芽開花。從三月到十月,整八個月,都有收益。

李滿囤對此也很滿意。現在他這項干黃花收一月能有7吊錢,往后一年摘八個月,便即又是一個五、六十吊,比起種姜的收益,不僅不差,還更穩定。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現實里,這時才是九月初十,李滿囤每天早晚還在苦的打干井水中。

中午,李滿囤正干著活呢,族長李收來了。李收帶來了姜種的消息。

早起,李收在家族祠堂召開了氏族大會。因知道族人們的脾,這次大會,李收故意地沒李滿囤,他只提前告訴了李高地。李高地聽說后想了想,便即就讓李滿倉和李滿園同去。

李高地告訴李收:“滿園分家了,以后他家的事就讓他自己心,我這邊就讓滿倉替我去。”

Advertisement

收點頭表示明白。

現在誰都知道姜好,也是誰都想種姜。現族人一聽是為種姜的事,當天早上,31戶家主或準家主,一個沒落,全都準時到了。

過去三個月,為了能搶奪點山地,李氏家族的戶頭從25戶飛漲到了32戶,整多出來了七戶。

32戶中去掉李滿囤一家,可不就是31戶嗎?

李滿囤的姜價錢雖然比雜貨鋪一斤便宜六文,但一斤也是要十九文,這便比去年藥鋪的收購價貴了有四文。

于是,在李收說了買姜種的價錢后,就有人提出讓李滿囤按去年的收購價15文收。

收聞言都氣笑了,理都懶得理他,直接告訴族人道:“滿囤的姜呢,就500斤,族里能分配的就320斤,一畝地10斤,族里要種姜的,就來我這里登記,有多的呢,我答應過里正,多了,就再給村里勻一點。”

有人一聽,就更不樂意了,說道:“族長,先滿囤不是說一畝能收600斤嗎,怎麼只有500斤了”

“有500斤姜,怎麼只給族里320斤,這一戶才合一畝地?”

又有人說:“昨天,我看到滿囤領了三個生面孔在林地里收姜。”

“后來,那三個人挑了姜出了村。”

此人的話引起一番,不天開始東張西,跟周圍人嘀咕求證。

李滿倉大概猜到是怎麼回事,不過他,別人問,都說不知道;而李滿園則是真的不知道,不過,他也不傻,他正想著得李滿囤提攜呢,哪里肯說李滿囤的不好,里便只說聽族長的話就好。

Advertisement

別人從李滿囤倆兄弟上掏不到話,便即只能對李收發難。

“族長,”有人道:“滿囤把姜賣給外村人,可不厚道啊。”

“這可和先前說好的不一樣。”

“是啊,”有人附和:“族長,滿囤今天怎麼沒來?”

“是說話不算話,不敢來嗎?”

收目從說得最兇的幾個人臉上轉過,笑道:“我們先說500斤姜只給族里320斤的事。”

“另外的180斤姜,我做主,留給里正和其他八家里甲了。”

“他們一家二十斤。”

里正手里握著村里的土地、徭役和賦稅,而里甲則是預備的里正。

沒人覺得族長這麼做有啥問題,當即紛紛表態道:“對呦,里正們的那份得留出來。”

“是喲,該的。”

“咦?”有人提出疑問:“里甲不是該9個嗎?”

“咋只有8個了?”

收笑了,就等你們問呢!

“其實還是9個,”李收說道:“只是還有的那個里甲是滿囤,這姜原就是他的,故就不用再另外分了。”

“滿囤?”,“里甲?”,屋里響起此起彼伏的吸氣聲。

李滿囤,誰不知道,李高地家的長子。今年都35了,還沒得兒子。平日家常見到,都是低著個頭、沉著個臉,和誰都不親,和誰都不近,一副孤家寡人的獨狼模樣。

若非這次種姜、賣枸杞,族里誰也想不到這人會是個能人。

但能人又怎樣?還不是沒兒子,沒后繼。所以,夏天蓋房,親里就只有李貴林和李貴銀兩個后輩見天來幫忙,就是他自己兩個親兄弟給出力也都是得閑、空。連帶的,他們這些隔了房的人,幫忙也都是個面子––如果李滿囤的房子一直蓋不起來,整個氏族都會在村里沒面子。

在座的,誰都沒想到李滿囤能這麼能:這才分家幾天,就一下子了里甲。

他這是走了什麼運道?

“你們可能還不知道,”李收好脾氣地說道:“咱們村西的老北莊現在是滿囤的了。”

“這個秋收,滿囤要近4吊錢的地稅。在咱們村能排前四。”

“只等10月,縣里完稅的文書下來。”

“滿囤就是咱們村的里甲了!”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