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趣讀閣 古代言情 嫡長孫 第30章

《嫡長孫》 第30章

在殿試這一級的考試里,所考的策論一般都是治國策。對自己很滿意的皇帝一般會問:朕覺得朕的天下治理得很好很太平,大家都來說說哪里好并且夸夸我吧,給朕委婉地提建議也可以,但要注意尺度。對治國有點抱負的皇帝一般就問:比之堯舜禹朕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大家想想招怎麼辦吧,初步制定幾個五年計劃之類,爭取解決全民溫飽問題。

這次出題卻不考治國,考得角度很清奇,題目如下:“夏汛至江淮南北,淮水發,水泱泱而不息,城郭傾頹,萬頃良田毀于一旦。卿意何為?”

題目一目了然,是問大家江淮發洪災漲水了怎麼辦。這題倒不是無中生有的,趙長寧記得兩年前江淮地就了洪水,由于當地的員治理不當,死了很多人。皇帝還因此齋戒了三天。但是發洪水這樣的事是不能避免的,即使是在生產力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也不過是降低發洪災的損失,減人員傷亡和疫預防而已。

因為不擅長水文治理,而且京城這地,沙塵暴倒是可能,發洪水是絕對看不到的。

略抬頭看看周圍,有人愁眉苦臉,有人卻恍然大悟欣喜若狂。

趙長寧開始磨墨,思索怎麼寫這篇策論。

再仔細審題,又覺得‘城郭傾頹,萬頃良田毀于一旦。’分明是在描寫災后的民生問題。這題不單單是說治水,恐怕民生問題,災后重建也是要寫的。再聯系幾年前江淮洪水之后,一大片員倒臺的事,趙長寧還真有所想。

蘸墨開始寫草稿。“天下安定使為民興,陛下誠有堯舜禹之風。古有賈讓三策,沿襲承第,以改道分流為佳策。后有潘季馴之束水攻沙,寬河滯沙之高見。愚以王景之治論。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潰之患……”先詳細列舉治水的方法分為哪幾類,而江淮的地勢適合什麼治水的辦法,這是治水之策。

Advertisement

這一段長寧就寫了千余字,接下來開始重點寫災后治理。通訊通等客觀條件限制,古人并不重視災后治理工作,死人發瘟疫是常有的事,以平糧策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還要趁火打劫的商家哄抬糧價。至于瘟疫預防,條件不夠,只能從本來解決問題。凡洪水中死去的人畜,都要集中焚毀,災民也要集中管理,不可吃生食生水……

從資訊發達的社會里過來,趙長寧在這些方面的知識儲備量很大,一一例舉再詳細解釋。這時候日頭高升,已經到了吃午飯的時候。

侍給每人發一碟饅頭,一碗煮牛的熱湯。

眾位貢士吃完正要答題,門口卻喧嘩了起來,有侍進來說:“諸位起,太子殿下替陛下巡查,恭迎寶駕。”

皇極殿一片寂靜,眾人紛紛行禮跪下,只見一穿明黃袞冕服,頭戴嵌綠寶石金冠的年輕男子,由眾人簇擁著緩步走了進來。他走過眾考生坐在了副考的椅子上,微微抬手:“諸位平答題吧,本宮替父皇逡巡,不必多禮。”

這位據說是新科貢士‘座師’的太子非常年輕。長相俊秀而溫潤,下微翹,手指修長,白而無暇,整個人有種如白玉溫潤的氣質,看得出是常年養尊優的上位之人。他側同副考,禮部尚書顧方懷說話。

而那可謂是位高權重的老尚書畢恭畢敬地站著,拱手回答他的問題。

長寧只看了一瞬就低下頭,繼續寫自己的題。

倒許多貢士沒想到太子竟有這樣的俊俏姿,有點張,好久不會下筆。

誰料這位太子叮囑完考,還真帶著眾考在大殿里巡視起來。當他走到趙長寧面前的時候,頓住了腳步。趙長寧知道他自看自己寫字,幸好現在是寫的草稿,飛龍走不在話下。

Advertisement

不想太子竟一手背在后,俯下撿了掉在地上的筆套,修長的手把筆套放在的案上。然后依舊背手,帶著眾人往下面走。

就這個不經意的舉,所有人都看向趙長寧,目火辣。

趙長寧著頭皮當什麼沒發生,太子殿下一時興起,卻非常有可能讓為眾矢之的。特別是現在這位置是按名次排的,在第二名,太子肯定知道是誰,否則不會有類似這般關照的舉

現在還沒仕途,就要被劃分太子黨一派了嗎?趙長寧無奈苦笑。

太子并未在殿停留多久,仍舊是禮部和翰林院的考監考。滴聲聲,趙長寧已經寫完了自己的草稿,簡修改,調整語序。然后才敢再提筆,以標準工整的館閣小楷寫在答紙上。

殿試只有一天,也是夜就不可再答題。可能是治水的確可寫的不多,大家都得早,趙長寧盤坐在團上,早已腳僵了。但如何敢起,穩筆繼續往下寫,夕的金自外面投,靜靜地照著的后背和修長的脖頸,淡青的衫垂落在地板上。大殿一切的巒影都被拉得很長,赤金仙鶴,鎏金香爐,朱紅的八大廊柱。讓這一切的場景猶如夢中。

幾個百無聊賴的侍是守在門口,此時貢士們多半已經走了,便敢得了空低語:“這科進士,長得俊的不,瞧那第二個趙長寧尤為好看,怕不大臣要榜下捉婿了……”

“也不知怎的還沒寫完,再半個時辰太就要落山了。”另一個有點擔憂地道,“要不咱把大門再打開些,好照著他寫。”

這兩個便悄悄把趙長寧這側的隔扇再開了些,金更是濃郁,映著滿殿厚重華麗的金碧輝煌,那青衫更顯得孤拔、纖瘦。

這濃重的夕里,腳步聲漸近。一群人朝這邊走來,中間那人穿了玄繡四爪金龍的長袍,俊逸的面容,左額側一道疤。他比常人更高大,連周圍的帶刀侍衛都比他矮了半個頭。

兩個侍連忙下跪行禮。

聽聞這位二殿下朱明熾曾在戰場領千軍萬馬,殺敵數萬,如煉獄修羅。不過如今他從戰場歸來,皇帝收回他的兵權,待他好像同別的皇子沒有區別了。如今一看是個俊逸的年輕人,龍子皇孫自然有氣勢,但也沒有傳說中的可怕。

朱明熾微微頷首,原本是準備過去了。目一掃,卻看到殿中青影。

團團濃的金,跪著的纖瘦影,周圍空落落的金黃。這樣的孤拔,自有種沉默而世的氣質。

“這是在殿選麼?”朱明熾問道。

侍立刻回道:“稟二殿下,今日是殿試呢,如今快散場了,里頭的都是新科貢士。”

朱明熾嗯了聲,似乎沉思了片刻,沒再多問就離開了。隨行的立刻跟了上去。

此時趙長寧終于抄完了,輕輕舒了口氣。自己審讀了一下全文,雖然治水那塊答得是老生常談,但后面那段寫得也暢快,只是不知道考覺得如何。隨后了卷出皇極殿,等所有的考生都出來,由鴻臚寺員帶他們自偏門出去。

今日專門為三個考生準備了晚飯,在正房吃。趙長寧回來的時候兩個弟弟在等,桌上的菜已經有些涼了。趙長寧卻是了,添一碗飯,淋一勺湯,就一道蒜香油茄子吃得津津有味。趙老太爺急于知道他們考了什麼題目,考得怎麼養,但皇帝不急太監急,他們三個可不急。

趙長松其實不怎麼吃得下,放了碗就說:“祖父,殿試考了水文,我這科應該不能進前二甲了。”他也不擅長水文類,只能著頭皮干地扯治水的古文往上寫。

趙老太爺一聽題目,心就涼了半截。趙長寧也不擅長水文。“那你們兩個呢?”

趙長淮正看著趙長寧吃飯,趙長寧添第三碗了,他有這麼嗎?他放碗說:“一般,只能是答得平穩。淮揚是淮水、黃河,水患治理本就困難。中規中矩大概不出錯就行。”

于是三人就一齊看向趙長寧,等他說,會試可考了第二的。

趙長寧其實也不知道自己答得怎麼樣,水文真的寫得一般,后面半截倒是覺得還不錯,可若是遇上不賞識的主考,落到下面的名次也有可能。

搖頭說:“看運氣吧,水文我的確也不擅長。”

趙老太爺有點患得患失,本來以為家里能出個進士及第出的,誰知道陛下偏偏考了水文,當真是命!他嘆道:“罷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你們三人能同時考進殿試,已經很為家里長臉了。這一月若不是我們擋著,來家里的人不知道有多,特別是長寧……如今大街小巷都在議論你,咱們家門口每天都有人來坐坐,說要沾沾你的才氣。”

這事長寧也知道,門房還給擋過若干手帕和糕點,偶爾出去買個刻本都有小姑娘尾隨。讓趙長寧很嘆,果然學識是值的加分項,原來怎麼就沒有小姑娘尾隨過呢!

因為殿試考得不太理想,所以趙家這段時間格外的安靜。趙長寧就在屋子里同茵姐兒說話,陪玩手繩。

茵姐兒細胳膊細地盤在他邊,小聲問他:“哥哥,這個怎麼翻?”

趙玉嬋進來看到了,心里不舒服。哥哥待不如從前親了,待庶都比對這個嫡親妹妹好。

但去外頭聽別人說哥哥如何厲害,又不由得為自己的哥哥而驕傲。都是茵姐兒搶了的哥哥!走近兩步說:“茵姐兒,你誰哥哥呢!你該長兄,哥哥是你能的麼?”

茵姐兒膽子本來就小,又是庶出的,怎麼敢反駁趙玉嬋的話,小手拽著繩兒認錯。

長寧看茵姐兒一副鵪鶉的可憐樣,家庶是乖巧,但就是太乖巧了。“玉嬋,茵姐兒是你妹妹,比你小七歲,你同個孩子計較什麼。”

玉嬋不甘地說:“一個娘胎里出來的才是親的,不過是母親的陪嫁丫頭所生,憑什麼跟我論姐妹?”

趙長寧直嘆氣,讓茵姐兒自己出去玩。把趙玉嬋到面前來:“家里妹妹由得你欺負。等你出嫁了呢?姑子婆婆怎麼對你你可知道?咱們家里最好的就是姨娘們和氣,庶出的姐兒也和善,你莫跟們置氣。們比你地位低,只能由你說。以后地位比你更高的來欺你呢?你該怎麼辦?”

相比,玉嬋可算是罐里長大的。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趙玉嬋站在面前,被訓斥得眼淚汪汪,竟然莫名其妙地委屈起來,“但你同親,卻不同我親。上次對牌的事,我都知道錯了的。我每天都在為你給菩薩念經,希你考得好。茵姐兒再好也不會給你念經的……”

當然了,這是因為家里的庶都不識字。說話語無倫次,有些狼狽。

趙長寧知道兄妹沒有隔夜的仇,再怎麼也要原諒玉嬋,若當真有這份心,也不算不懂事了。就問:“你念的是什麼經?”

“金剛經。”趙玉嬋垂著頭,哽咽地背了一段,“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聞……”

原來是真的背了的。趙長寧輕輕一拍肩側:“罷了!你也莫委屈。就是因茵姐兒可憐,我才多疼一些。只要你明事理,不要為難庶出的姐兒們,哥哥也不會再怪你的。”

趙玉嬋就撲在懷里,粘著哭了好久,好不容易才被伺候的嬤嬤勸得不哭了。

竇氏知道們兄妹和好,可松了大口氣的。雖然對家里的庶們也不錯,但跟外人再親,也沒有同自家的親姐妹親好。趙長寧會試中榜后,好自然是自家姐妹的多。

這夜是殿試前夜,趙長寧又被祖父過去,讓默了文章給古先生看。古先生看了也說不準好還是不好:“老夫這不敢講,翰林院閱卷有自己的條條框框,長寧這卷難說能不能進前十。”皇上一般只看前十的文章,后面的就不重要了,不進前十,就進不了一甲了。

長寧其實覺得自己會試得了第二,多半還是加試題的功勞。天下舉子能者輩出,前五十名拉出來,哪個都能寫一手才華橫溢的好文章。就算題再偏,能寫出新意的人估計也不會

不過古先生也勸長寧放寬心:“能不能進前十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掉不進同進士去。以后館選進了翰林院,可是前途無量的。”

趙長寧拱手謝過古先生。古先生說得委婉,但大概聽出進一甲是不太可能的。都到了殿試這一關了,其實的得失心不重。不過是想著一甲三人騎馬游街的風罷了,這可是天下讀書人最榮耀的時候,人生極喜,還沒有驗過呢。何況會試考了第二,若不是一甲,總覺得心里還是空的。

明日就是殿試了,定了心神,先回去休息。反正明天就知道了。

殿試是三天之后便出績,這天凌晨時分,便由顧方懷捧了選出來的十五份卷子,以及這十五人會試的卷子,同他們先虛擬的排名一起,從文華殿跟著掌燈的太監,一路送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已經燭火通明。本朝皇上年過五旬,勤政為民,正在批閱奏折。太子朱明熙站在下方,這次的貢士是他選出的,他也理應要聽。

顧方懷呈給皇上卷子和名次,皇上看了又遞給太子看。他拿著名次問:“別的倒是罷了,這趙長寧會試得了第二,怎麼殿試的名次卻只有第五名?”

立刻有位翰林院學士站出來,拱手道:“稟皇上,前十的卷子寫治水都頗有一套,趙長寧的卷子,治水部分寫得中規中矩,但勝在后面不錯。微臣幾個商議之后,是因覺得后半截大妙,才定了第五的名次。”

皇上一看文章,果真是如此。后面那段寫得的確非常好。

朱明熙會試的時候他點了趙長寧為第二,他知道這人是趙家的人,殿試的時候看了一眼,心里已經比較維護他了。就道:“父皇,雖是如此說來,但孩兒覺得此人年輕有為,不過虛歲十八而已,名次再靠前是可以的。”

顧方懷等人不說什麼,大家都是老臣,知道太子殿下是想提攜此人,何必出言惹太子不高興呢。偏偏考里最年輕的一個學士不服氣,拱手說:“皇上,科舉乃是國之本。前十的文章可要頌揚千古的,若出個不能服眾的,怕天下的舉子有怨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