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趣讀閣 現代言情 予我千秋 第44章 肆拾肆

《予我千秋》 第44章 肆拾肆

審訊罷,狄書馳隨喬嘉回至宗正寺諸吏平日辦事的閣間。喬嘉人送了晚膳過來,狄書馳也未客氣,同一道簡單用過。然后他又向借了一張桌案,親手親筆地書擬王一案的奏表。

到了夜里,諸吏早已走,狄書馳猶自沉眉伏案,本不察時間已晚。喬嘉無意催擾他,卻亦不便只留他一人在此,于是隨意出幾冊書來,邊閱邊等著他。

至半夜時分,狄書馳自案上抬頭,看見喬嘉已伏在一丈之外的另一張桌案上睡了。他面歉意,卻沒開口。四下環顧,他看見了擱在旁的薄氅。他遂輕輕放下手中的筆,躡足走過去,幾近無聲地將薄氅披在的背上。然后他回到自己案前,將燭心輕撥,重新拿起筆,蘸了蘸墨。

在破曉前,狄書馳終將奏表擬定。他看了一眼將醒未醒的喬嘉,再次躡足走過去,將上的薄氅小心取下,無聲放回原

喬嘉醒來后,看見狄書馳正在收拾桌案。他察覺到靜,給了一個極微淡的笑容,沒多說什麼。覺得肩背上仿佛尚有一暖意,手探拂,卻并沒有到多余的,由是以為是自己的錯覺。

狄書馳待收拾妥當,便告辭道:“今日休沐。喬大人勞累了,早些回府歇息罷。我這就走了。”

喬嘉起相送,道:“狄大人徹夜未眠,也當早些回府歇著。”

狄書馳沒答此言,只對著一揖,轉出了宗正寺。

喬嘉站著沒,將他的背影多了兩眼。

他的背影同他的為人一樣,低調,卻不低頭,脊背中撐著他的仍是剛直不屈的名門忠骨。

……

狄書馳并未回府,而是在天破曉時分直接去了宮城的廣德門外,伏闕上疏。

Advertisement

萬字長表,論王英肅然欺君罔上、殘害忠良、結黨營私、叛國求榮等數樁重罪,罪罪得證,奏請皇帝按大平刑律,判王斬刑。

中,昭慶閱罷,又傳沈毓章、朱子岐二人覲見,二人閱罷后,又轉遞至德壽宮請太上皇帝閱。

一個半時辰后,中來人,向狄書馳傳太上皇帝之言:“狄卿大忠,宮中上下皆知。事關宗室,馬虎不得。狄卿何不回府,聽候皇帝旨意便是。”

狄書馳俯首,回道:“臣便跪在這宮門,等候陛下的旨意。”

來人久勸未果,只得回去復命。

宮中久未有圣旨付下,而狄書馳亦長跪不起,大有伏闕相之意。很快地,此事便被傳到了本在休沐中的各朝耳中。又過了兩個時辰后,陪審此案的宗正寺卿喬嘉被詔中。

到了未時,喬嘉從中出來。行至宮門看見狄書馳,便徑直走到他的旁。

跪了這麼久,狄書馳的已被深秋的風吹得有些裂。他微微側首,看向喬嘉。喬嘉垂著目看他,道:“狄大人。”

狄書馳回道:“喬……”話音出口,他方覺出自己聲音啞難聽至極,遂皺了皺眉,部吞咽兩下,再開口道:“喬大人。”

他僅僅說了這三字。他并沒有問喬嘉中被問了什麼,也沒有問喬嘉在陛見時說了什麼,好似這些都不甚重要。

喬嘉站著,狄書馳跪著,就這麼垂首逆,靜靜地看了他一陣兒。

……

方才在西華宮中,昭慶坐北面南,右手坐著沈毓章,左手坐著朱子岐。待行過禮后,昭慶便問說:“狄書馳所上之疏,喬卿可有為他參謀過?”

搖首,昭慶便將那奏表遞給一閱。然后昭慶問道:“喬卿以為狄書馳所議何如?”

Advertisement

回道:“臣以為狄大人所議者,為國。”

昭慶又問:“喬卿知宗室事。大平自開國至今,可有過皇帝斬殺宗室之先例?”

“從無。”

“而今皇帝年,登基未久,狄書馳伏闕上疏,皇帝殺了自己的外叔祖父,喬卿以為這亦是為國?”

“是。”

昭慶沉默許,看了一眼沈毓章,又看了一眼朱子岐。他二人的表皆似在所料之中,并沒說什麼。于是昭慶對道:“喬卿可退下了。”

……

察知到喬嘉久不挪移的目,狄書馳不得不開口:“喬大人還要這樣看我多久?宮門之不便久停,喬大人若再不走,定會被史記下,回頭劾。”

喬嘉未答他,側轉過,同他一道面向宮門,然后在與他隔了一塊磚石的地方,跪了下來。

狄書馳詫然抬頭。

喬嘉對上他的目,坦然道:“狄大人為國,喬某亦為國。”

……

至申時,京中已遍傳輔政大臣狄書馳及宗正寺卿喬嘉伏闕、皇帝下詔判斬王、而圣意遲遲不決一事。

而亦自申時起,陸續有文臣自發前往廣德門前,跪于狄、喬二人后,奏請皇帝按大平刑律,判王斬刑。這些文臣中,有三省的,有六部的,有九寺的,有仕多年默默無聞的朝,亦有尚無資歷登朝議政的各衙文吏,零零總總,有百余人之多。

接著,又有館院、四監及史臺的員們,抱疏加到伏闕人群當中。

最后,連太學及講武堂兩的學生們也來到廣德門外,整整齊齊地排跪在人群的最末

中聞報,不多時便遣人出來,代昭慶叱問為首的狄、喬二人:“二卿煽,進皇帝,此舉是忠,非忠?”

狄書馳叩首,回道:“眼下之勢,固非臣之本愿。唯陛下、公主殿下早做圣斷,以安眾臣之心。”

“狄卿以為自己姓狄,皇帝便不忍治你的罪?”

“臣斷不敢做如是想。然陛下能殺臣一人,卻殺不盡臣后眾臣僚。”

“狄卿好膽魄,寧可拼上自己的命,也定要換王一死,才肯罷休?”

“臣不懼流,唯懼誤國之人不得伏罪。”

……

德壽宮中。

太上皇帝倚在榻上,聽罷昭慶的話,倒未如所預想中那般緒激烈,反而陷了長久的沉默。

隔了半晌,他短促地咳了數聲,咳完長,微闔雙眼,始終未言。

許多年前發生的事清清楚楚地重現于眼前——

宮苑之中,海棠花瓣碎了一地。宮人驚呼,他亦急,手忙腳地將傷的弟抱起來,直接送自己的皇太子宮中。太醫來看罷,皺著眉搖了搖頭,言又止。待他將太醫迎到側殿問罷傷,再將太醫送走后,回至榻邊,勉強對出一個不由衷的笑意。弟年紀雖小,但極聰慧,忍著傷痛,反過來拽了拽他的角,像是安。他幾乎要落淚,自責道:“肅然,皇兄無用,連你都護不住。”

當年的英肅然不過十二歲,聽他此言,在痛中猶和他玩笑道:“皇兄若覺得對不住弟弟,不如便將儲位讓給弟弟罷。”

他便順著這話笑了一笑。

兩日后,先帝詔他考問朝事,他勉強答出五分,不免又了一頓狠狠斥責。他心灰意冷,向先帝請罪道:“兒臣不是做皇帝的料。肅然自聰穎,父皇何不將大位傳給肅然?”

這話激得先帝震怒,口不擇言罵他道:“朕怎麼生出了你這樣一個廢!”

先帝怒則怒矣,罵他罰他,卻始終未說為何不肯傳位于天份明明高出他許多的弟。

直到三年后,先帝臨終,詔他近前侍奉。他伏在榻邊,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一只手被先帝使足了勁抓住,先帝病弱嘶啞的聲音傳他耳中:“這江山,是祖宗傳下來的江山。英氏先祖治國,是靠著一‘正’字,方有了大平之世代天下。朕的諸子當中,論聰明,肅然第一;論心正,你第一。朕今寧可讓你這庸仁的儲君坐這江山,也絕不可能把大位傳給肅然。”

他惶不安,聽懂了先帝的話中深意,卻不知該說些什麼。

先帝用最后的力氣重重掐了掐他的手心:“祖宗的江山,你替朕守好了。至于肅然,你莫寵莫慣,否則這江山與他的命,你必定要失一樣。”

時至今日,他才知先帝預事之先明。

然而先帝臨終之重托,他一樣都沒有辦妥。

……又過了許久,他終于睜開眼,看向立在榻前的,低聲說道:“長跪在廣德門前的臣子們,怕是早已壞了罷。”

英嘉央稍怔,而后輕嘆,道:“父皇,可真想清楚了?”

太上皇帝翻,再未發一字,只抬手朝后揮擺了兩下,退走。

遂行禮,而后轉步出殿外。

……

昭慶的輦乘停在廣德門外。

已黑,八個侍手持宮燈,在前引路。英嘉央緩緩前行,一路步至眾臣跪著的壁道上。

侍高聲告眾臣昭慶駕至此地。眾臣遂行叩拜大禮。

英嘉央并未

行至跪在眾人之前的狄書馳邊,道:“狄卿,抬起頭罷。”

狄書馳抬頭,眼底滿是,面勞而顯得青黑。他啞聲道:“公主殿下。”

英嘉央道:“文臣素來弱,眼下已倒了不。狄卿還要率眾在此跪多久?跪到沒人能再跪得住為止麼?”

狄書馳不言。

英嘉央道:“狄卿以為此前沈將軍當廷求尚本宮,是挾權相,故而以為今日亦能挾眾臣迫皇帝殺了自己的外叔祖父,是不是?”

狄書馳仍不言。

英嘉央道:“本宮之所以當廷應允沈將軍,非因本宮畏沈將軍之權勢,而是因本宮亦心著他。然今狄卿伏闕諫諍,皇帝向眾臣低頭、殺英氏宗室,以為自己當真是為國?”

狄書馳神,道:“臣此舉是否為國,自有公論。然王誤國,又有誰人能駁。”

英嘉央道:“今宗室分封四境,若聞皇帝在京大殺宗族,國中豈得安寧?北有強敵大晉虎視,若大平,邊境豈得安寧?一旦外俱,又有多將臣、兵卒要灑疆場、埋骨它鄉?狄卿要殺王一人,卻有沒有想過會有多人為王之死而陪葬?狄卿還敢言稱自己是為國?”

狄書馳皺眉,一時竟無言。

英嘉央道:“誠然,王犯法,若不伏罪,忠良難以平冤,王道難以得正。本宮與太上皇帝相商,當褫奪王爵位,將其貶流邊境,為過去六年間因朝廷昏聵而戰死北境的數萬將卒修碑筑墓。此對王而言,與死又有何異?然此對國而言,足可忠良,足可正王道。”

英嘉央又道:“狄忠武公當年以報國,是為平天下之。狄卿是真忠臣,既然一心向國,必能想通何謂為國之上策。”

英嘉央注視著狄書馳,最后道:“太上皇帝不忍見眾卿勞,已命人備了熱膳放在寶和殿前。狄卿何不隨我一道,領眾臣前往用膳?”

話音既落,便不多一字,等著狄書馳回應。

宮城之夜肅靜,于無聲中似有千古之回響。要守江山不破,有明正之君王、舍命之忠臣尚不足夠,還須君臣相知、相互諒、妥協與屈從。

良久,狄書馳的前額重新叩于地磚上,他答稱:“臣狄書馳,謹奉公主殿下之意。”

……

寶和殿前,用罷熱膳的臣子們陸續散去,昭慶特意安排了十數位侍候在此,為這些臣子們引路出宮。

當空,和明亮,狄書馳與喬嘉結伴同行。因王一案及伏闕長跪一事,二人之間已形了某種難言的默契,相起來較頭一日更是自然許多。

走著路,狄書馳忽而出手扶了喬嘉一把,道:“路面有坑,喬大人當心。”

因先前跪得久了,喬嘉的確膝疼,又因累而未留神路面,此時經他提醒,才避開了那小坑,便對他道了聲謝。

狄書馳則道了聲不必,手在肘間又多扶了一會兒才放開,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

可喬嘉卻因他的這個舉而微微面紅了。

待出了宮城,告謝過引路的侍后,二人也將分道揚鑣。

就在應當按禮告別的這一刻,狄書馳冷不丁開口,問道:“恕狄某冒犯,請問喬大人年過三十還不婚,是何故?”

喬嘉微怔,并未怪他冒犯,答說:“我自外任回京以來,朝中適齡之男子,位皆不如我高,竟無人敢娶我。然而位比我高的,又都已婚,故而我至今還未婚。”

狄書馳道:“喬大人會介意夫君年輕,亦不如大人位高麼?”

喬嘉不知為何,又有些面紅,聲音也輕了:“若夫君是個堂堂正正的好兒郎,我又豈會介意他的位或年紀。”

狄書馳又問:“如狄某這般的,可稱得上是喬大人口中堂堂正正的好兒郎?”

借著月,喬嘉瞅著他。他的話堪稱直白,可他的神卻極磊落,不以自己此言無禮,倒與他低調的子反差甚大。

沒出聲,只點了一下頭。在點過頭之后,就不愿再抬起頭他看見越發紅的臉了。

而他也沒再抬頭。須臾,的眼下出現了他的手掌,手掌中放著一枚玉佩,玉佩上刻著一個“狄”字。

……

狄書馳領眾臣伏闕一事聳京城,于次日傳至戚炳靖及周懌耳中。

是時,周懌正在為北返大晉而收整這九個月行軍在外所接到的所有國中文書,在聽了此事傳聞后,他的作不自地停下了。

戚炳靖的手正搭在那一匣和暢千里遞來此地的證上,聞此亦淡淡一笑。

這笑是自嘲的笑,在笑他自己的多此一舉。

誠如沈毓章前言,大平國事,自有大平朝廷之主張,無須大晉相助。

大平有良將如裴穆清、如卓炎、如沈毓章,有忠臣如顧易、如狄書馳、如喬嘉……又何愁宵小不盡,又何愁朝廷不肅。

武將之悍勇,可安家國。文臣之,可鎮社稷。

大平當初吞并四國,建一姓之社稷,歷太祖、世宗、仁宗三朝,家國鼎盛,江山何其壯偉;其后經二百余年,皇室日漸式微,疆土分崩于外,邊境戰火連年,幾有國滅之難;家國危亡之際,忠臣良將未絕,由悍勇并催發出烈烈生機,竟挽江山不破。

當敬,亦當畏。

……

炎大封當日,便解云麟軍之帥印,此事并同將遠嫁大晉一事,被沈毓章及昭慶暫按未表,朝中上下無人得知。

若依戚炳靖的念頭,他將先率軍北歸,然后再遣使節前來,擇吉日以國書下聘,堂堂正正接迎卓炎北上晉煕郡。

但這話頭一提,便被卓炎毫不猶豫地拒絕。

當時戚炳靖坐著,手中握著的大平親王冊寶,一邊打量著那,一邊說出他的打算。而卓炎在一旁收拾往后不再有機會披掛的將甲,聽了他的提議,眼都不抬地道:“帶我走。”

戚炳靖抬頭,未即回答。

這三字何其耳,然境卻已大不相同。

“為何?”他擱下冊寶,問道。

向他:“想要夜夜被你抱著睡覺。”而后一笑,又補道:“——就如你當初一般。”

戚炳靖被一笑,心中漾,亦跟著笑了。他這笑中,有喜悅,有溫存,有不舍,有疼寵。

然后他道:“好,依你。你要什麼,都依你。”

炎被他這簡單兩句撥弄得心弦又,他須對何等深,才會對如此寵惜疼,令時時刻刻都想再將他也多疼幾分。

……

還未到晚膳時分,周懌有事來稟,才走至門外,就聽見里面傳出卓炎斷斷續續的聲音:

“……像這般弄你,舒服麼?”

接著是他家王爺低沉含笑的回話:

“不如上一回。待北回晉煕郡的路上,我再細細教你。”

周懌渾一凜,連事也顧不得稟報了,連忙快步退走。

回屋后,他皺眉拭汗,坐到案前,沉思許,然后出張信箋,提筆給和暢去信:

「王爺計于五日后啟程,率謝淖所部北歸。」

「大平英王卓氏亦將與王爺同行。」

「你莫要怪我不勸王爺,此事若換了你,你必也不敢勸。」

「你若不信,便等王爺回府,你親眼瞧一瞧,什麼做寵溺無度。」

「閱罷既焚,不得保留。」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