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要打仗了?顧錦年落水之事,真相大白?

30.9% / 86/278

寅時二刻。

整個京都雖依舊張燈結綵,但各種喧囂之聲也逐漸安寧下來。

隨著大夏詩會結束,京都也安靜了許。

詩會當中發生的事,也逐漸傳開來了。

顧錦年作千古詩詞,外加上道出驚聖文章,瞬間引來京都一片喧嘩。

百姓們震撼顧錦年的才華。

尤其是一些子,聽聞顧錦年七步作詩,瞬間傾慕。

只不過,詩會當中,顧錦年辱聖之事,也惹來一些爭議。

但無論如何,這是大夏詩會,以詩會友,主題還是比詩詞,所以這些爭議並不是很大,需要時間去發酵。

不管怎樣,大夏詩會第一名,已經確定是顧錦年了。

四首千古名詩,如果拿不到第一,那這個詩會也沒有必要存在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各國才子皆然有些絕,如此盛大的詩會,雖然知道自己拿不到第一,可出了顧錦年這麼一個妖孽,大家都不想繼續參賽了。

按理說,即便今日有人詩出鎮國,大家也會作詩幾首,就當捧個場也行,拿個第二第三都還不錯。

可顧錦年就如同詩壇中的一,懸掛在天穹之上,令他們無法散發出屬於自己的彩。

沒有一個人作詩,也不想作詩,一點意思都沒有。

自己作出來的詩,別說捧場了,給人家顧錦年提鞋的資格都不夠,純純的丟人現眼啊。

不過盛會結束后。

才子們是盡興了,雖然沒有作詩,但最起碼也算是見證一番千古奇景,以後有吹噓的資本。

但滿朝文武,各國使臣離開之後,卻顯得有些心事重重。

今日發生的事太多了。

匈奴國運被削。

孔顧兩家徹底撕破臉。

陛下的選擇。

這幾件事都不是小事,為朝廷大臣,那個不是人?這一點點的信息,可以讓他們產生無數想法。

首先,匈奴國運削弱,大夏要不要進攻?趁此機會搶回邊境十二城?

站在永盛大帝這個視角上,肯定是想發兵的,但現在的大夏能不能打仗?可不可以打仗?

這些都是問題,而且都是極大的問題。

他們必須要思考,這場仗能不能打,能打,為什麼能打?自己有什麼好?不能打,為什麼不能打?打了自己有什麼壞

這些事若是不考慮清楚,等皇帝開口了,他們就不好回答了,給不出一個滿意的答覆,那皇帝可不慣著大家。

尤其是,今日這些儒臣都被永盛大帝怒斥一番,別看只是簡簡單單的罵了幾句,可實際上影響很大。

倘若過兩日朝會,陛下開口,要發兵邊境,往往都是儒臣率先開口,制止戰爭。

可如果永盛大帝拿今天的事說事,儒臣還有什麼好說的?自己影子都歪了,還有什麼資格說皇帝?

還有就是,孔家與顧家的決裂,勢必會造文武之間矛盾加強。

這個倒沒什麼好說的,反正本來關係就不怎麼好,加強就加強,互相不慫。

可最關鍵的是,陛下的態度。

永盛大帝今日在詩會上,看似秉持公道,可實際上呢?其實還是在偏袒顧錦年。

任何事都不能只看表面,什麼道理不道理,什麼誰委屈不委屈的?

一切都是利益需求,儒臣幫孔家,說到底就是想要跟孔家扯上點關係,他們不在乎顧家是怎麼想的。

顧錦年是武將集團,大傢伙是湊不到一起去的,真湊在一起,死的反而是自己。

既然文武對立已經到了極端,那我肯定是推崇我方陣營的啊。

就好比,假設方才是在軍營裏面,孔宇要是敢說顧錦年提前得到答案作弊行為。

保證里裏外外所有的武將都要開噴,指不定到幾個暴脾氣的人,拉著孔宇去外面好好教育一番,然後再讓孔宇重新回答問題。

就是這麼簡單。

陛下的態度,明顯偏向顧錦年,這就是一個不好的訊號,借顧錦年的事,敲打這些儒臣。

大致意思其實仔細想想可以推算出來。

陛下有起兵之意。

此時此刻。

大夏皇宮。

養心殿

永盛大帝立在燭火之下,背對著傳聖公。

「聖上。」

「這是老夫族人,在匈奴國獲取的軍事機。」

「而且族人發現,北方邊境時常有孩消失,前前後後半年時間,已有三百餘人。」

「此事邊境員,知而不報,還陛下明察。」

傳聖公將一份奏摺遞了上來,關於匈奴的軍事機

聽到此,永盛大帝還是轉過來,接過這份奏摺。

他翻開一閱,過了一會,不由緩緩開口。

「看來這些年,扶羅與大金,沒援助匈奴啊,短短三年,增兵五十萬,更是訓練十萬鐵騎。」

「這還真是不惜代價。」

永盛大帝將奏摺放在一旁,所謂的軍事機,其實就是敵方的態,包括一些兵種數據。

增兵五十萬,這不算很誇張的事,匈奴人本就善騎,是天生當兵的材料,不僅僅是因為魄問題,大金王朝暗中的扶持也不

整個匈奴國,人口差不多也就千萬,但這千萬人,除去老婦孺,壯丁約為四百萬左右,一但發戰爭,這四百萬人都能瞬間兵。

也就是說,大夏王朝若是與匈奴開戰,面對的就是四百萬兵馬。

但可怕的不是這個,而是匈奴國的鐵騎,這才是大夏王朝最頭疼的存在。

騎兵太強了。

他們生活在草原之上,天生善騎,騎兵是匈奴國最大的底牌。

如果不是大夏王朝擁有龍門大炮這種神,只怕匈奴國就不止佔據十二座城了。

龍門大炮數量稀,倒不是因為鐵礦問題,但是什麼問題,誰都不知道,這是大夏皇室最大的

只有大夏王朝的大炮,才能稱之為龍門大炮,威力是其他王朝大炮的數倍以上,在大規模戰爭上,起到極大的作用。

先天破一切步兵陣,什麼翼陣,一字長槍陣,迴風陣。

這些陣法都是為了防止騎兵衝撞。

可面對大炮轟擊之下,什麼陣法都沒任何作用。

但龍門大炮對於騎兵來說作用不大,畢竟匈奴騎兵移速度極快,外加上他們也不可能傻乎乎直接派騎兵上。

大炮也是需要等待時間,能一直連發還管你什麼騎兵不騎兵的。

當然,如果永盛大帝心一狠,直接將部署在所有邊境的龍門大炮,包括京都的龍門大炮全部拿去北方邊境。

那勝率很大。

可一旦這樣做,北方大獲全勝,其他三個地方絕對要被人沖爛來。

扶羅王朝與大金王朝會坐視不管?會容忍大夏王朝當著他們的面拿回十二城?

這十二城意義很大,尤其是對大金王朝來說,意義極大。

北方邊境十二城,原本是抵匈奴的緩衝地帶,如今被匈奴人搶走,變了匈奴國的緩衝地帶,如果大夏王朝發兵匈奴。

一定要從這裏進攻,不然的話,從左右繞路,高山奇石,原本兩三天的路程,生生要走數個月。

別說將士頂得住頂不住,是運糧這事就做不到,後勤補給本就是一塌糊塗。

所以十二城不奪回來,就別指踏平匈奴國。

而一旦踏平匈奴國,那麼再繼續朝北,是一個小國,大金王朝的附屬國,換句話來說,解決掉了匈奴。

大夏與大金就可以面對面了。

大金王朝與大夏王朝之間的軍事能力,相差很大,這是因為大金王朝的資太好了,再加上大夏王朝是剛剛建國。

很多方面不如大金王朝,說直接點就是沒錢。

大金王朝號稱有百萬騎兵,雖然帶點吹噓的分在裏面,可數量上不會相差太大。

大金王朝的騎兵,雖然比不上匈奴騎兵那麼強大,可這些年大金王朝也同化了一部分匈奴人。

讓其在大金生發芽,生出不大金與匈奴的後代,這些人魄不差,外加上龍米加持,兩者合一之下,養出了一批僅次於匈奴騎兵的存在。

當然數量很罷了,可卻是銳中的銳。

假以時日,大金王朝一定能養出一批數量不的匈奴騎兵,而且還是自己國家的人。

騎兵在戰場上,就是神一般的兵種,基本上是無解的存在。

各大王朝都在大力發展騎兵,可大部分都是有心無力,說來說去很簡單,沒錢。

想要搞出一個騎兵,首先需要兩匹上等戰馬,一頭是備用,接著將士必須要壯,遠超於同人,不但是武者,而且還要善騎,馬上作戰跟步兵作戰完全是兩個概念。

講究的是人馬合一,殺敵破陣。

而後鎧甲之類要準備好五套,畢竟打完一場仗就要拿去修補,穿一套新的,有時候一天打好幾場,時時刻刻要保持巔峰狀態。

外加上四個步兵穿甲和卸甲,以及兩個馬夫,還有一個伙夫,專門給騎兵做飯。

這就是七個人。

這是常規標配,在軍隊當中還好一些,出去征戰一個不能,畢竟這些後勤人員隨時可能會死。

一但是遠征的話,就必須要按照滿配來計算。

這就是,永盛大帝得知對方訓練十萬鐵騎后,才會有些容。

十萬鐵騎啊,這得花多銀子。

養一萬鐵騎一年,差不多需要兩千萬兩白銀,這裏面包括軍需裝備,馬,鐵匠工人,騎兵口糧,戰馬口糧,騎兵俸祿,雜役俸祿等等一系列的花銷在

數量越多,價格會稍稍降低一些,畢竟承包給一些商人,很多東西反而能省銀子。

可十萬鐵騎,一年說一億五千萬兩白銀是無論如何都不了的。

畢竟算上地方環境價格不同,往最便宜去算,一年一億五千萬兩白銀。

這筆銀子,大夏王朝都出不起。

但對於扶羅王朝和大金王朝來說,這算不了什麼,而且匈奴國也會拿出礦石當做易之,而且匈奴國有大山無數,奇珍異寶有不,這些東西基本上都要進貢給大金王朝。

互換之下,各方政治需求和王朝策略需求,大金王朝援助匈奴國不是一件虧本買賣。

扶羅王朝更是需要匈奴國的土地種植糧食,也不是虧本買賣。

而大夏王朝,則被完完全全孤立,畢竟老二挨打是沒辦法的事

「聖上,此番匈奴國訓練十萬鐵騎,老夫認為,我大夏也要給予一定警告。」

「不如調遣五十門龍門大炮,立在北方邊境之地,一來是防備之用,二來是警告之意,三來是隨時做好戰爭準備。」

「此番匈奴被削國運,定然不服,會向大夏討個說法,如若理不得當,只怕戰爭一即發,陛下定要有所準備。」

傳聖公開口。

竟主要求防備戰爭。

這一點,讓永盛大帝有些好奇了。

這幫文人不是天天吵著不要打仗不要打仗嗎?

怎麼突然讓自己發兵?

這可是稀罕事啊。

但對於傳聖公的意見,永盛大帝沒有採納,而是緩緩開口道。

「匈奴沒有臉開戰。」

永盛大帝開口,雖然匈奴國在訓練十萬鐵騎,可那又如何?

只要大夏擁有龍門大炮,匈奴國就不敢主征戰,真要打仗,匈奴國得不償失,更主要的是,別看匈奴國現在是針對大夏。

可實際上呢?

他們難道就不想要翻做主人?別的不說,匈奴百姓可是盼著為東荒第三大王朝,取代扶羅王朝。

而不是取代大夏王朝。

大夏王朝乃是十國一統誕生的,除非匈奴國人口暴增幾十倍,不然的話,憑藉那一千萬人,想要住大夏?

還是早點睡吧。

至於調遣五十門龍門大炮這種事,永盛大帝也不可能答應,除非真的打仗,不然調遣過去做什麼?

萬一出了什麼事呢?

這玩意一門就沒一門啊。

「聖上,防人之心不可無。」

傳聖公繼續開口。

然而永盛大帝搖了搖頭道。

「行了,此事朕會考慮。」

「對了,今日之事,你也要回去好好管教族人,最近朕的確收到不風聲,你們孔家人是越來越囂張。」

「朕念聖人臉面,沒有訓斥你,但不意味著朕就不知道孔家這些年到底在做什麼。」

「眼下,都給朕安分守己一些,朕不想聽到一些聲音,如果聲音太雜,朕也不介意讓他們徹底閉。」

「你明白嗎?」

永盛大帝開口,戰爭的事,不需要傳聖公在這裏教自己。

可有的事,必須要自己代一二。

否則的話,按照孔家的尿,不出意外,等詩會結束,孔家會用自己的影響力,讓天下讀書人來抨擊顧錦年。

這種手段永盛大帝用腳指頭都能猜到。

所以現在必須要制,倒不是說偏袒顧錦年,也不是偏心顧錦年,而是他希顧錦年能夠好好讀書,好好學習。

不然天下悠悠之口,就算顧錦年不理不顧也沒用,總會被影響到心態的。

誅心手段,文人玩的最練,殺不了你這個人,就誅你的心,讓你無法靜心讀書,三五年後,你不就了廢

「聖上,老夫會親自嚴令下去,只是世子所言,終究有些不妥,即便是老夫開口,只怕.......」

他一臉認真,表示一定會嚴格下達命令,但問題來了,顧錦年說的話有問題,大家都聽見了,你想堵天下人的,可能嗎?

「朕是在通知爾。」

「不是在與爾協商。」

然而,永盛大帝的目瞬間變得冷漠起來。

剎那間,傳聖公低頭,朝著永盛大帝一拜。

「老夫領旨。」

「請聖上放心,老夫一定會嚴格管控,倘若當真有人胡言語,老夫第一時間配合刑部緝拿。」

傳聖公不敢來了。

老老實實答應下來。

這個節骨眼上,要是還敢跟這位皇帝玩些貓膩,當真要出事。

不過傳聖公的確沒有想到,這位皇帝竟然如此偏袒顧錦年,雖然知道是他的外甥。

可問題是,皇帝的外甥不吧?外加上那些皇子,親生骨都沒這麼對待吧?

這的的確確令人捉

「退下吧。」

永盛大帝開口,語氣平靜。

「是。」

傳聖公不再廢話,緩緩離開大殿。

等他離開之後。

永盛大帝著火燭不知在思考什麼,過了一會,他的聲音響起。

「魏閑。」

「著刑部與鎮府司,監督孔家,再讓魏王時刻關注匈奴國,讓探子不惜一切代價,遞報。」

「還有,讓禮部好好關注近日大夏文人,但凡有辱罵朕外甥者,一律警告,若有人帶頭鬧事者,但羈押懸燈司。」

永盛大帝緩緩開口。

佈置這些事下去。

「奴婢遵旨。」

魏閑開口,接下旨意。

接著繼續開口。

「陛下,有探子來報,除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外,其餘四位尚書聚集於相府。」

魏閑繼續開口,緩緩說道。

「是走正門嗎?」

永盛大帝平靜問道。

「回陛下,是正門而。」

魏閑回答。

「隨他們去。」

得知是從正門,永盛大帝沒有多說什麼,讓他們自行去吧。

而此時此刻。

大夏京都,相府,六七人正在堂落座。

吏部尚書,禮部尚書,戶部尚書,還有刑部尚書,還有兩位大儒,齊齊聚集相府當中。

此時此刻,隨著李善的影出現,六人齊齊站起來。

「見過相爺。」

六人開口,紛紛拱手。

「諸位。」

「深夜來訪,應當是為匈奴之事而來吧?」

李善開口,接著落座下來,如此問道。

當下六人也紛紛落座,點了點頭。

「相爺。」

「顧錦年詩千古,削匈奴國運,陛下更是在盛會之上,如此偏袒顧錦年,打儒臣,老夫覺得陛下這是在立威,為了發兵匈奴國立下其威。」

「不知相爺是否也有此意?」

楊開的聲音第一時間響起。

今日之事,他看在眼裏,孔家的確有失風範,但這些不算什麼,無非就是孩爭吵。

而且千古詩詞也好,千古經義也罷。

這些東西,與他們無關。

在其職,謀其位。

他們要做的事,是如何坐穩自己這個位置,如何穩固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在乎顧家與孔家兩個晚輩吵架,這些算得了什麼?

「本相不知。」

「但楊大人這般言論,倒也不是不可能。」

「陛下勵圖治,如今大夏王朝也休養了些日子,陛下有好戰之心倒也正常。」

「不過,諸位覺得,眼下能否開戰?」

李善開口,詢問著眾人。

「不能。」

「大夏國庫,不足以維持戰爭,尤其是北擊匈奴,奪回十二城,不一定是件好事,奪不回十二城,麻煩更大。」

「匈奴鐵騎,可不是吃素,又在草原作戰,更加耗時耗力耗財,若陛下當真有意北擊匈奴,老夫絕不答應。」

戶部尚書何言開口。

打仗這種事他是最不喜歡的,一打仗錢就跟流水一般消失,

三軍未,糧草先行。

大夏王朝銀子還算是有,可對於這麼大的一個王朝來說,每一分錢他都希花在刀刃上。

促進貿易增長他願意花錢。

加強農業生產他願意花錢。

可要是打仗或者是修繕宮殿等等,他都不願意答應。

純粹沒必要啊,銀子這東西,花一文一文,不當這個冤大頭。

何言所說,眾人紛紛點了點頭。

「如今,大夏王朝還於休養狀態,當初鬧的太大,耗費多銀子不說,主要是陛下冊封了不王侯將相。」

「再加上那些各地鎮守的王爺,明明收稅扣銀也就算了,還年年喊窮,讓朝廷撥款,養了一批閑人。」

「大夏王朝的銀子,全部流給這幫皇親之中,倘若一但打仗,國庫銀兩,不出一年必會耗空。」

「江寧郡水災還未徹底平穩,國庫時刻要準備錢財銀兩補救,倘若大夏又發生這種況,那就是天大的麻煩。」

「不可征戰啊。」

楊開出言,他細細算了算,完全站在何言這方陣營。

「不止如此,老夫從去年開始,便一直向陛下提起關於員俸祿之事,開元年間,百俸祿極。」

「如今永盛年間,百俸祿竟還是按照前朝標準而來,如此下去,必滋養無數貪污吏。」

「與其花銀打仗,倒不如提高百俸祿,從而有效為民造福,長久之下,必定獲十倍回報。」

胡庸也跟著開口,他拒絕打仗,更希的是,提高百俸祿。

的確。

太祖時期,百俸祿極低,如今到了永盛這一年,俸祿也只是增長了十之二三。

大夏員那裏扛得住?他們還好,最起碼能到這個地位,不缺口飯吃,各地一些大也不差,有養廉銀在,倒也不缺。

只是那些尋常員就苦了,他們可沒有什麼養廉銀,每個月俸祿三兩左右,好一點的五兩銀子。

這不是著這些吏貪污嗎?

所以提高吏俸祿,也算是一件大事。

員俸祿之事,還是要慎重考慮。」

「不過,與其拿去打仗,老夫寧可提陞員俸祿。」

何言開口,他其實不太同意,畢竟這員俸祿一但提高了,那就不是一件小事,年年月月都要有,還不能降。

這筆開支可不小。

大夏王朝,底層員不,拋開一些不在範圍的,譬如說牢獄這種員,完全就不需要朝廷來管,當地府衙會自行理。

而需要增銀的吏,可是一筆天文數字,至要佔據大夏王朝四分之一的稅收,甚至只多不

畢竟一旦增加俸祿,誰不心?有錢都心,反正朝廷的銀子,不要白不要。

幾人言論,說來說去無非意見很簡單。

不想打仗。

李善算是聽明白了。

「行了。」

「諸位,本相也聽明白了,既然都不願意打仗,那就好好勸阻陛下。」

「想來陛下也能明白我等苦心。」

「時辰不早了,諸位歇息吧。」

「胡大人,本相有些事,要與你洽談。」

李善開口,倒也直接,既然大家都不願意,那我也跟著大家一起走。

不過他臨走時,特意讓胡庸留下。

「相爺早些歇息,我等告退。」

幾人沒有啰嗦,紛紛起,留下胡庸做什麼,他們不知道,但與他們無關。

等眾人走後。

李善從懷中取出一份摺子。

「胡尚書,大夏詩會結束,京察就要開始了,老夫也有些門生,時常傳來一些話語。」

「這名單之上的人,多多有些問題,胡尚書要嚴查一二,倘若當真有問題,不可放過,若沒有問題,也不能冤枉好人。」

李善緩緩出聲。

而胡庸接過摺子,但眼神沒有任何一怪異,而是一臉嚴肅道。

「下明白,請相爺放心,下必定好好嚴查,若當真有不良之事,也必然嚴查到底。」

胡庸緩緩出聲,而後將摺子打開,麻麻有數百個名字,來自大夏各地郡府。

職都不大,但都是正職。

名單第一個,是雲鄉縣縣令王智。

不是什麼大,但都是正職,管控一縣之地。

很明顯,李善是在安自己的人,什麼門生不門生,無非就是借京察之事,將外來人剔除,安自己人在裏面。

畢竟雲鄉縣縣令被貶了,那誰能上去?朝廷也不會吃飽沒事幹,空降個縣令過去。

往往都是讓二把手替補,當然若是京都中有人運作,那就不一樣。

只不過,再大的運作能力,比得上相爺這份名單?

「恩,記住,一定要徹查清楚,做錯了,該罰則罰,若無錯,也決不可來。」

「本相這些門生,所言之事,也不一定是真。」

李善無比認真道,十分嚴肅,絕對不留下任何一點把柄。

為宰相,關心一下京察,這沒什麼大問題,而且門生又多,得到了不消息。

覺得這些人有問題,讓吏部好好查一查,更沒什麼大問題了。

至於有沒有什麼過錯?

那這個還不是吏部一句話的事,真要按照規矩來走,還挑不出你的刺?

「請相爺放心,下做事,一向嚴格謹慎。」

胡庸認真開口。

這話也不假,雖然是相爺開口,可自己還是要親自徹查一下,真有問題,那就賣給相爺一個面子。

自己也能得人

可要是人家沒什麼大問題,你非要搞人家,這可不行,雖然你是我上司,可你讓我做這種事,一但東窗事發,死的可就是自己啊。

沒必要拿前程去換一個人

「好。」

「胡庸,本相一直重於你,再過幾年,本相也要告老還鄉了,你比我小十歲有足,未來可期啊。」

李善笑了笑,而後還拍了拍胡庸的肩膀。

「行了,老夫先去歇息,你早點回去,明日還要參加盛會。」

李善不多說什麼了。

「相爺言重。」

「下告退。」

胡庸沒有廢話,緩緩倒退,離開了大堂

而隨著胡庸的離開。

李善則著茶杯,不知在思考什麼。

此時。

鎮國公府

國公書房。

顧錦年的父親,顧千舟正站在書房,看著老爺子。

「告知兵部尚書,準備起草北伐之事。」

「大夏詩會結束后,立刻上奏,讓所有武聯名,藉此機會,北伐征戰。」

顧老爺子的聲音很平靜。

在書房火燭之下,面容顯得嚴肅無比。

而隨著此話一說,顧千舟有些皺眉了。

「爹,北伐之事,關乎大夏之變局,錦年詩千古,削匈奴國運,這是好事,可若是直接發兵,大夏王朝國庫並不充盈。」

「朝朝外,都缺銀兩,當真開戰,並非是件好事啊。」

顧千舟開口。

他是武將一脈,可他更加知道的是,眼下的局勢,不容開戰。

沒銀子拿什麼開戰啊?

「無論陛下開戰還是不開戰,這不是重要的。」

「只需要提出即可,把局攪了,敵人就會出現。」

顧老爺子淡淡開口,他並不在意大夏王朝開戰。

而是要主攪局。

「爹?您什麼意思啊?」

顧千舟有些好奇,他著老爺子,實在是不明白這話什麼意思。

攪局?

攪什麼局?

「匈奴國運被削,陛下今日所作所為,明顯是支持錦年,那幫讀書人必然會聯想到陛下可能會與匈奴國宣戰。」

「可大夏國庫有銀,但無戰爭之銀,只是如若陛下真要征戰,到也不是不行,只是沒有這個必要。」

「讓兵部尚書出面,主提起,大夏詩會之後,朝廷必然圍繞此事,爭吵不休。」

「誰吵的最兇。」

「誰就最有問題。」

「錦年落水之事,也就真相大白了。」

顧老爺子喝了口茶,顯得無比平靜道。

可這話,在顧千舟耳中聽起來,如同驚天霹靂一般。

錦年落水之事?真相大白?

「爹,您的意思是說,是自己人將錦年推下水的?」

顧千舟咽了口唾沫,著自己的父親,如此問道。

「恩。」

老爺子點了點頭。

「這怎麼可能?」

「他們錦年作甚?」

顧千舟皺眉頭,覺得本不可能,都是武將一脈,錦年死了對他們有什麼好

國公暴怒?跟皇帝鬧翻?然後呢?

然後呢?

而且顧家也不會這麼蠢,直接跟皇帝鬧翻,反而會用其他方式,讓皇帝嚴查到底。

甚至如果老爺子選擇退半步,那顧家地位將會更加穩固。

反正顧家不可能造反。

那麼殺錦年的目的是什麼?

「很難與你解釋。」

「這幫文不可能對錦年下手,他們不敢,也沒有必要。」

「就算顧家倒了,難道不會有第二個顧家?」

「大夏王朝,憂外患,絕不可能說不需要我等武將,所以那幫文沒有任何必要害錦年。」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

「所以害錦年的人,是武將一脈。」

老爺子又喝了口茶,簡單的解釋一番。

「爹,武將一脈為何要害錦年?」

「是薛國公嗎?」

顧千舟皺了皺眉,如果一定要將範圍鎖定在武將一脈,薛國公嫌疑最大。

畢竟他是除顧家之外最大的武將勢力。

「不是他。」

「他沒有這麼蠢,他也有後代,這樣做,倒霉的只是他。」

顧老爺子搖了搖頭,直接否決。

「不是薛國公?那會是誰?」

顧千舟實在是想不到另外一個可能了,畢竟薛國公嫌疑最大,其他什麼國公也好,王侯也罷。

有啥意義?

真把錦年害死了,面臨的是顧家雷霆大怒啊。

有必要嗎?

「當真是愚蠢。」

「我真想不明白,你這種腦子,怎麼生出錦年的。」

「老六說的沒錯,孫子都是繼承爺爺的,這話沒錯。」

老爺子罵了一句,同時自誇一句。

「爹,您直說吧,老是瞞著孩兒做什麼?」

顧千舟也無奈了。

「我問你,倘若錦年當真溺水出事,顧家雷霆大怒,往壞想,與陛下撕破臉,但我顧家絕無造反之心,只要求陛下徹查清楚。」

「只不過這事查的清楚嗎?最終結果,必然是找那批文當替罪羊,而那個時候,陛下會讓我做什麼?」

顧老爺子開口,詢問著顧千舟。

「會做什麼?」

顧千舟皺眉,但下一刻,想到了答案。

「調離京都,鎮守邊境,或者出征匈奴。」

顧千舟想到了答案。

得到答案,顧老爺子稍稍有些滿意,最起碼顧千舟還沒那麼蠢。

「可若是老夫忍下來,陛下會做什麼?」

顧老爺子繼續問道。

「還是調離京都,錦年若是真出事了,爹您一定不會善罷甘休,陛下為顧全大局,還是會派您去邊境。」

「而且很有可能是北擊匈奴,世人都知道,爹您曾經立言,要屠盡匈奴人。」

「所以,陛下不會擔心您擁兵自重,再者邊境之地的將領,是薛國公的人,也不擔心您做什麼事。」

顧千舟開口,如此說道。

「沒有什麼擔心不擔心的。」

「陛下一定會防我,但也一定會讓我去邊境,而且一定是與匈奴開戰。」

「以外患平。」

顧老爺子神平靜,對顧千舟所言,並沒有認可。

可顧千舟忽然明悟了。

「害死錦年,是希北方開戰。」

「有人想要大夏與匈奴開戰。」

「只可惜的是,錦年沒有出事,爹您也沒有太過於激烈。」

「讓對方計劃落空,如今匈奴國運被削,他就一定會出面,強烈要求出征。」

「誰最激烈,誰就最有嫌疑。」

「爹,我懂了。」

顧千舟開口,瞬間全部想明白了。

「明白就好。」

「不過,你說的也不一定。」

「反正好好盯著即可。」

「行了,方才所言,快些去做。」

顧老爺子出聲道。

實際上還有幾個邏輯,他沒有想通,而且主提征戰的事,也是在幫顧錦年分擔一定的力。

顧錦年今天所言,的的確確影響很大,大夏文人定會抓著不放。

可若是要打仗了,大家就不會關心這件事,而是關心戰爭之事。

畢竟一旦開戰,大夏王朝必然一片恐慌。

用一件大事,來遮蓋另外一件事的影響力,這也是顧老爺子的想法。

「行,那爹,孩兒告退。」

顧千舟不啰嗦,轉離開。

待顧千舟離開后。

顧老爺子著火燭,渾濁的目,滿是沉思。

「是建德餘孽與他達易,才敢害錦年。」

「是什麼易,能讓他敢這麼大膽?」

「絕對不是錢權。」

「他有天大的把柄在對方手中。」

「足矣株連三族,否則絕對不敢對錦年下手。」

「把柄。」

「過錯?」

顧老爺子呢喃聲響起,他在思考,是誰在暗中出手。

同樣。

星空之下。

大夏書院。

一路上,王富貴,江葉舟等人紛紛開口,讚歎顧錦年今日之事。

顧錦年全程笑而不語。

等回到大夏書院后。

突兀之間,蘇文景的聲音響起。

「錦年。」

「老夫有些事與你商談。」

「你隨我來。」

隨著蘇文景開口。

眾學子皆然看向顧錦年。

「好。」

顧錦年沒有啰嗦,直接跟著蘇文景前行。

其他人則各回各,有些人則去其他學子房,迫不及待想將今日的事告知他們。

畢竟有不人沒去,類似於許涯四人,還有覺心三人,以及瑤池仙子等人,就不興趣。

一刻鐘后。

往聖堂外。

蘇文景立在樹下,著顧錦年道。

「錦年,還記得之前的賭約嗎?」

他開口。

打破寧靜。

賭約?

顧錦年微微皺眉,但剎那間便想到了是什麼事。

之前在小溪村,與蘇文景的賭約。

「先生,不是已經履行完約定了嗎?」

顧錦年有些好奇。

當初蘇文景前來找自己的時候,已經回答了。

關於天命嘛。

「那次沒有完全回答。」

「今日,老夫將一切告知你。」

蘇文景淡淡開口。

-----------

-----------

推薦一本好書《你們練武我讀書》,好看的,大家可以支持支持!!超級鏈接在下面!

月底求月票了!!!!!!!!!

------題外話------

還好沒過十二點。

今天兩萬字更新。

恩,答應的發做到了。

求月票!!!

親,點擊進去,給個好評唄,分數越高更新越快,據說給新打滿分的最後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https://,數據和書籤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

📖 本章閲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