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天元年/明治元年(1865),11月1日,夜——
秦津藩,大津,伊東邸,“伊東塾”——
秋風蕭瑟。
窗外的夜風“呼”、“呼”地吹颳著,產出令人頭皮發麻的尖銳聲響。
藤堂平助翻著面前的《大日本史》,一邊複習上次的功課,一邊等待伊東甲子太郎的到來。
不知不覺間,他已在“伊東塾”上了兩個多月的課。
久違地淌洋在學問的海洋之中,使他覺無比充實,長期以來積在其肩上的種種力,隨之消散不。
回想過去倆月在“伊東塾”求學的點點滴滴,藤堂平助由衷地慨著:能來聆聽師傅的教誨,真是太好了!
伊東甲子太郎的學問之高,遠非他所能比擬。
儘管他早就把《大日本史》翻閱了不知多遍,但在聆聽伊東甲子太郎的悉心教導後,他又有了不全新的悟。
誠然,能來“伊東塾”上課,使他倍幸運。
可是……不知怎的,從加“伊東塾”的第一天起,就始終有一種難以言說的不祥預盤踞在其心頭……
首先讓他覺不對勁的,是伊東甲子太郎的政治立場。
在上課時,伊東甲子太郎總會有意無意宣揚“扶持朝廷”的理念。
扶持朝廷——這並非什麼錯誤的、不可言說的思想。
事實上,不論是“佐幕陣營”和“尊攘陣營”,都是支援朝廷的。
敬仰朝廷的佐幕領袖大有人在,會津藩藩主松平容保便是絕佳的典型。
對兩大陣營而言,“扶持朝廷”是無可爭議的大義、道德高地,絕不會輕易假手予人。
“佐幕陣營”和“尊攘陣營”在朝廷方面的分歧,主要就出在“幕府與朝廷,孰輕孰重”。
後者主張“王政復古”,打幕府,使朝廷重掌治國大權,一如千年前的奈良時代、平安時代。
而前者則要求延續“政則幕府,祭則朝廷”的傳統。
實不相瞞,如果是在從前,藤堂平助的思想是傾向於“尊攘陣營”的。
傳統儒學教育的影響,伊東甲子太郎一直都對朝廷抱以極大的同。
早在他仍是伊東道場的主人時,他就沒向館弟子們宣揚“扶持朝廷”的思想。
耳濡目染之下,藤堂平助的政治思想也向伊東甲子太郎看齊,逐漸傾向於“幕府,壞!朝廷,好!”。
尤其是在見多了幕府的種種荒唐事兒後,他更是覺得實現“王政復古”,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然而,現如今,他的想法完全變了。
幕府依舊是那個荒唐的、無能的幕府。
可在這棵朽樹的樹心中,竟生出一棵全新的、更加茁壯的參天大樹!
跟隨青登南征北戰的這段時,是藤堂平助此生最絢爛、最引以為豪的輝歲月!
實現王政復古,是否真能使四海昇平,藤堂平助不得而知,畢竟天皇掌權都已經是千年前的事了。
但青登治理下的京畿是如何恢復安定的,他卻是明明白白地看在眼裡!
因此,他現在發自心地覺得:天皇繼續當個“人偶”就好,朝廷繼續當個“擺設”便行,只要有橘先生在,這破敗的天下總會重新煥發活力!
實不相瞞,他不止一次地暗想著:要是德川家茂永遠不會醒來就好了!這般一來,橘先生就能永遠掌控幕府!
或者更進一步……廢黜德川家族,建立一個全新的武家政權……
這種想法實在太驚人了,哪怕是在心裡暗想,也令他直冒冷汗。
所以,每當相關念頭從其腦海中浮現,他都會連打數個冷,趕忙岔開思路,不敢多想。
伊東甲子太郎崇仰朝廷、尊敬皇室,藤堂平助對此心知肚明,他在課堂裡宣揚“王道”,並無出奇之。
可是……可是……他總覺對方在課堂裡宣揚“王道”的次數,似乎太過頻繁了,頻繁得有些刻意了……
“伊東塾”的另一項使藤堂平助倍不對勁兒的地方,便是他的同窗們。
這絕對是伊東甲子太郎的有意為之,來“伊東塾”上課的人,有一個算一個,全都跟他有著的關係。
鈴木三樹三郎、筱原泰之進、服部武雄……要麼是跟伊東甲子太郎沾親帶故,要麼就是伊東甲子太郎的鐵桿擁躉、親弟子。
藤堂平助便屬於“親弟子”的範疇。
每當看著這些悉的面龐,藤堂平助的心裡就直犯嘀咕。
伊東甲子太郎口口聲聲說要向大眾傳播知識,可他實際召集來的學生,全都是他的親信……
本著對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