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周唐番外(下)

100% / 237/237

(四)

唐不離從小被當做男子養大, 玩遍京城盡追捧,招貓逗狗慣了,一向不遵循什麼男大防。

饒是如此,也覺得那腦子一熱的挑逗離譜得很。

爲何要親周蘊卿?

爲何要跑?

ADVERTISEMENT

Unibots.com

爲何一回想起周蘊卿當時的過來的眼睛, 就尷尬得想哐哐撞牆?

唐不離不是個擅長逃避的子, 決定同周蘊卿解釋清楚, 將此事徹底揭過。

第二日取寫好的《詞義》悟, 唐不離留下來多說了兩句。

“昨日那樣……是我不對, 我就想逗逗你, 看你是否真的如你說的那般心堅定。”

爲了表明自己並無其他心思, 唐不離頗爲豪爽地拍了拍周蘊卿的肩,“反正你一個大男人也吃不了虧, 別放在心上。”

周蘊卿被拍得懸腕不穩, 筆尖在宣紙上頓下一個明顯的墨漬。

他淡然地換了張紙,“嗯”了聲。

見他依舊是那副置事外的平靜,唐不離如釋重負, 眉開眼笑道:“那這樣說清楚啦!以後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 誰也不許再提此事!”

說罷拿起已寫好的功課,哼著小曲心滿意足歸去。

一切彷彿又迴歸了往日的悠哉快樂。

若有懂文墨的貴做東設宴, 唐不離便會帶周蘊卿一同會客,給不學無的自己充當門面。

可唐不離未曾想到,寒門中人沒有閒錢附庸風雅,讀書作文時周蘊卿尚能遊刃有餘, 一旦涉及高門貴胄的禮儀便現了原形。

僕從端來漱口的茶水,他卻一飲而盡, 連奉茶的婢子都掩脣取笑起來。

周蘊卿坐在鮮的貴人之間,顯得格格不

唐不離最是護短, 帶過來的人,怎能允許旁人取笑?

ADVERTISEMENT

喝退了奉茶的小婢,回府之後,便下定決心教周蘊卿品酒煮茶。將來他若真能朝爲,躋上流,也不至於被人輕視取笑了去。

怎奈周蘊卿酒量奇差,才飲了半杯就上頭,口若懸河喋喋不休。

唐不離在被迫聽了他一個下午的《本朝刑律案典》後,頭疼裂不知何方,只好決心放棄教他品酒,轉而專攻茶道。

手把手教他宦人家的應酬禮節。

品茶之事周蘊卿倒是學得極快,不出一旬便能辨出各茶種優劣,以及宴飲時的烹茶之道。

唐不離喜歡看他煮茶的模樣,風流蘊藉之態,賞心悅目得仿若真正的世家公子。

然而好景不長。

周蘊卿很快得知並非唐府正經的書吏,他日日抄錄、撰寫的東西,是唐老太君佈置給孫的功課。

“鄉君曾許諾,不會讓我做違反道義之事。”周蘊卿義正辭嚴。

“我不想抄書,請你來抄,你我願之事如何算違反道義。”

唐不離對周蘊卿鑽牛角頗爲不解,“難道我不想做菜,請個廚子做菜,你也說我違反道義?”

“修明禮,怎可與口腹之慾相提並論?”周蘊卿固執道。

唐不離說不過他,有時候真是不了這小郎君的古板冥頑。

“不幫就不幫,幹什麼冷冰冰訓人?”擰眉嘀咕。

兩人的第一次爭執,以不歡而散告終。

ADVERTISEMENT

(五)

祖母病了。

老人家突然暈厥的時候,唐不離正在瓦肆看百戲。從滿頭大汗的僕從裡得知消息後,只覺腦中嗡的一聲,天崩地陷。

趕回府,老太太剛服了藥睡下,唐不離直到現在纔有機會仔細審視這個堅忍的老婦。

原來,祖母已經這樣老了。

鬢髮銀白,臉頰沒了往日的富態紅潤,躺在榻上都看不出形起伏的廓。這個中年喪夫又喪子的強悍婦人,捱過半生風霜,以一己之力撐起偌大的唐公府,卻倒在了年邁衰的詛咒之下。

有時候,被迫長大隻是一夜之間的事。

老太太病了,府中諸多大事都在了唐不離肩上,焦頭爛額。

也是自己掌事了才明白,唐公府沒有實權,維持府中上下龐大的開銷實屬不易。

偏生不懂事,就連養一個抄書的書生都恨不能一擲千金。

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生平第一次有了害怕的東西,害怕祖母和夢裡一樣會撒手離去。

“乖孫,這幾日苦了你了。”

唐老太太輕著孫的臉頰,虛弱嘆道,“自你祖父大去,我獨自一人將你父親拉扯大,看著他朝爲、娶妻生。後來你父親病逝,兒媳也隨著去了,我又將你拉扯大……唯一的憾,就是沒來得及給你定門好親事,風風看著我的孫兒出嫁。”

祖母的聲音帶著老年人特有的沙啞,苦的藥香縈繞,酸了唐不離的鼻

“祖母鬆齡鶴壽,不會有事的。”

ADVERTISEMENT

唐不離攪著湯藥,聲道,“只要祖母能好起來,抄多書、多經文我都願意,再不弄虛貪玩。”

“好孩子,有你這句話祖母就放心了。”

老太太目,慢慢地道,“你比不得那些有父母兄弟撐腰的宦子弟,以後切記要安分守己,再不可和外男任胡鬧,授人以柄……明白麼?”

唐不離知道老太太是聽說了周蘊卿的存在,故而出言提醒。

心中酸,用力地點點頭:“孫兒明白。”

老太君生病,府中捉襟見肘。唐不離打算留下那些忠厚老實的僕從,其他下人能遣散則遣散。

其中,自然有周蘊卿。

七夕鵲橋相會,傳聞這日將心願寫在天燈上,便可順著銀河傳達上蒼。

唐不離於仙樓設宴,邀請了虞家兄妹一同放天燈祈福。

將周蘊卿也帶了過去,一則寫一百盞祈願燈需要大量人力,二則今日過後,就不能再資助周蘊卿了,算是告個別。

畫橋之上,唐不離執著火燭,將寫好的天燈一盞一盞點燃。

每點一盞,便在心中祈願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