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 111 章

68.1% / 111/163

說到底, 不止要去看文饒縣的豬羊,其他各縣的經濟也要抓起來。

本地馬兒就不說了,不等軍備整齊之前, 肯定不會售賣。

如今的豬羊卻是可以賣的。

特別是文饒縣幾萬畝牧場的羊兒,奔跑在草原上, 怎麼看怎麼香。

除開文饒縣的東西之外,以及太新縣連帶附近兩個縣城種出來板栗, 曬出的果干。

再有灌江府特有的珍惜皮,更有幾個鹽礦做出的上好細鹽。

左右兩縣依托靠近灌江城做出來的各種手工。

更別說距離南邊靠近蜀地做出的布匹,那布匹不算細致, 卻是尋常人家常穿的。紀煬上次巡查的時候,鼓勵當地百姓在糧食種植之外,各家各戶都種些補家用。

如今一年過去,都已經初現規模。

每個縣都有可以深挖的點。

有山的, 尋山貨,種茶種果樹。

有水的試著養,有土地的, 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多多修建水渠道路。

一個地方安穩發展一年, 都會與眾不同。

如今紀煬看著下面文書, 以及派出去的暗探明探,對灌江府各地的發展都很清楚。

這次從古博城出來, 看著城墻開始修建, 他固然開心。

但也說了一件事。

那就是銀錢不足。

灌江府的銀錢不能全部掏空給到城墻,那任地一時有災禍呢, 將士們的吃喝呢, 各地維護治安的銀錢呢, 急著修建水渠的村落呢。

食住行, 哪個都重要。

甚至修城墻的目的,也是為了保障百姓食住行。

萬不能本末倒置,激起民怨。

灌江府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當初腳不怕穿鞋的,各的發展還在初期,更是脆弱,只能萬分小心。

既然不能掏空家底,當敗家子。

就只能搞創收了。

而創收就在灌江府的土地上。

在古博城的時候,韓瀟曾私下問過,如果皇帝要把關市稅給到宗室,或者給部分,那他要怎麼辦?

能怎麼辦,關市稅款確實不,但他不是只著眼這點銀錢的人,更不會太依賴汴京那邊的信任跟“大度”。

紀煬早就想好除開關市稅之外的創收方法。

灌江府十五個縣的件,既能賣到關外,也能賣到關

頭一個要出場的,自然是早早養好的羊群。

這里的羊質鮮,沒有腥膻,吃起來還,更因為牧場牧草充足,讓此羊群得以大量繁

已經從最初的三千畝地,增加了五千畝,如今七八萬畝,聽說文饒縣趙大人,還在聯合其他縣,準備一起做養業。

養羊這事,當初是太新縣先做,但之后太新縣轉行專門種牧草,養羊的事就漸漸全都轉移到文饒縣。

所以紀煬剛進去文饒縣附近,就能看到青青牧草,已經隨著三月份的春風漸漸變深。

過了冬日,正在慢慢恢復神的羊群懶洋洋的,還有小羔羊在旁邊奔跑。

紀煬一來,原本在牧場巡視的趙大人立刻趕回來。

兩人也是有段時間沒見,上次文饒縣去古博城關市賣羊皮賣羊,紀煬沒去,等紀煬去古博城看怎麼修城墻的時候,趙大人已經回來。

不過再見面,關系倒跟之前一樣好。

他們到底從最開始就認識。

誰能想到之后的天翻地覆。

趙大人上來便道:“知府大人,許久未見了。”

之前還是知縣大人,現在早改稱呼了。

紀煬自己還有點不適應,甚至凌俊鵬,玉敬泉他們,還是喜歡喊知縣大人。

紀煬笑:“今年的羊養得怎麼樣了。”

“沒法種地的地方,盡量都在養。”趙大人喜滋滋道,“來的時候看到小羔羊了嗎?中午烤來吃吧?”

“這會的羔羊很好吃。”

如今的趙大人,不僅通養羊,還很會烤羊。

中午一行人的炙羊就是他來做的。

等這頓飯吃完,趙大人已經樂得找不到北。

因為紀大人一來,就是跟他說好消息。

這好消息就是幫他擴大羊的銷路!

賣到汴京去!

怎麼賣?

怎麼運?

那麼遠的距離,太難了。

紀煬只笑:“這些路程對我們來說十分艱難,對那些豪門大戶來說,左右不過費些力的。”

汴京城豪門世家,為了喜歡的一口吃食,自然可以派家中下人不遠萬里來尋。

那些想要投機的商販,也不會錯過這麼好的機會。

所以他們不主過去售賣,讓他們自己過來運!

那你說讓他們來?

他們就來嗎?

紀煬直接道:“三月份的京都趣聞,會連載一個關于羊的小故事,到時候你就看看況吧。”

別忘了,他手握汴京的話語權之一,汴京最厲害的兩個報紙之一,京都趣聞!

京都趣聞里面可是有專門的廣告版面。

他就把小故事放到廣告版面里面,什麼?怎麼不寫廣,播到小說頁面?

那不是欺騙消費者嗎!

紀煬早早規定,如果是廣告的話,要提前注明是商家的消息,不能把真消息跟假消息摻和到一起。

套路中出那麼點真誠。

他是辦報紙,但不是無良啊。

再說,廣告放到連載話本的頁面,時間長了,那質量自然會下降,還會讓讀者每每都會擔心,自己看小說會不會落什麼陷阱,那多沒意思。

所以,紀煬的打算是,在京都趣聞廣告頁面上登一個有趣的食故事,再附上羊的幾個食譜。

看廣告等于看故事,看故事還送食譜!

保證他家廣告是最吸引人的!

而這個故事,其實也并非現編,而是跟文饒縣,太新縣的真實故事有關。

就是太新縣如今的捕頭那軒老爹,那老爹的真實經歷。

那老爹是最早跟著紀煬他們開辟農場的人,他之前是古博城百姓,早些年帶著家人到灌江府生活。

沒想到古博城回歸,他又能回古博城看看之前的親人。

其中有文饒縣的羊做紐帶,用從小養羊到如今年老開辟牧場為主線,講述一個邊關人的一生。

里面還繪聲繪講了歲月變遷,如實描述那羊有多好吃。

這點可沒騙人。

灌江府的羊確實味道極好。

在涼西州都是有些名氣的,如今他們這的羊,大部分客戶就是涼西州那邊。

有周圍地方做保證,也證明他們此地羊有多優質。

在文章最下面,放著手抓羊飯跟羊串,還有孜然羊的做法。

里面有些香料比較難買。

沒關系,關外有賣的,開關市的時候,我們這里也可以幫忙購買!

還有一種果烤羊的方法,加了甜滋滋的果一起炙烤,果子好吃,也香甜。

這樣的果子,他們灌江府太新縣就種!

如果不是太有煽意思,紀煬都想加一句,您吃的一塊羊!就是邊關的城墻上的一小塊磚石!

夸張了夸張了。

這樣的噱頭一時可行,長久下來,還是保證產品質量為佳。

他們做的又不是一錘子買賣,只有把控好質量,才會讓這個地方的羊經久不衰。

不管以后這里的知府是誰,不管是什麼朝代,東西好,那就會讓這個地方的百姓世世代代益。

里的事本不用說。

文饒縣趙大人只知道那是京都趣聞!

還是知府大人親手刀。

不管是京都趣聞的火程度,還是紀煬的本事,趙大人佩服的五投地,在那上面打廣告!肯定沒問題!

他只用好好養羊,等著各路商販前來購買!

如今他對羊的了解,那已經深骨髓,隨便來只羊,他看看屁看看牙齒蹄子,就能看出是否健康,

給羊治病那也沒得說,這麼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肯定想看到果的!

文饒縣羊銷路找到,豬基本就在本地售賣,如今還沒形太大規模,只夠附近吃的。

說起來,經常來文饒縣買羊的涼西州商販,以前是不愿意跟灌江府這邊做生意的,如今漸漸有了改變。

現在誰不知道灌江府治安變好了,甚至有人講,以灌江府如今的發展,他們涼西州都趕不上。

沒辦法,紀煬確實不同,涼西州的知州都同意這話。

想當初灌江府要飯的名頭多響亮,更遠的潞州都不愿意跟這里沾邊,現在可完全不同了。

現在灌江府慢慢發展起來,在紀煬的督促下,各地的撂荒的地慢慢收拾起來,保證糧食的同時,又加了許多副業,通過關市,集市等等,讓里的件也流通起來。

東西好,賣得也不貴,涼西州的商販自然愿意過來。

連南邊蜀地的蜀商也往這邊走了幾趟。

只要自己地方發展好,就不怕沒有機遇。

理好文饒縣牧場的事,紀煬知道,如今的羊群規模還不算大,等到邊關的城墻修好,古博城以東的地方,也就是城墻外面,照樣可以放牧。

那麼大片的空地如果空著,他會心疼的!

文饒縣的羊群還不錯,太新縣連帶著南邊兩個縣城一起種的果樹也還可以,能賣果子的已經賣了果子,剩下全都曬果干。

這里空氣干燥,白日充足,很適合曬果干,雖說不如餞那些好吃,但至不用糖這種奢侈品來做。

雖說東西便宜,但也是個收益。

更別說去年關市,關外十分喜曬出的果干,一口氣買了許多,這也給今年果農種植果樹多了信心。

其他地方的特產一一看過,沒有特別突出的縣城,那就修水渠,做好灌溉工程,努力提高糧食產量。

紀煬更鼓勵當地百姓主育良種。

良種的作用不比水利,化差。

只有多方面培育,才能讓糧食產量大幅提高。

所有貨商品,也都要在糧食基礎上再做,這已經是紀煬治下所有知縣的基本功。

掙不來錢沒關系,不好好種糧食?

那就年底考核見吧!

好在糧食保障都還不錯,紀煬也能更加安心發展本地經濟。

經濟上來,古博城修城墻的速度就能更快。

重點走了幾個縣城之后,紀煬再回灌江城,收到汴京,涼西州,潞州的來信。

汴京那邊,自然是跟京都趣聞報紙聯絡。

還有好友們近來的消息。

好友們如今都有了差事,其中的海青今年準備參加秋闈,也就是秀才考舉人,所以現在已經看不到影。

晁盛輝專門給京都趣聞做事,倒是比較閑散,不過他爹,他叔父都在軍,他不急著當差。

最后的井旭在兵部也有兩三年,差事已經十分順手,明顯已經有了正式員的模樣。

昔日汴京幾個紈绔,名聲已經大變。

不過他們三個作為紈绔“老前輩”,沒事就去酒樓看看新紈绔們的做派。

時不時嘖嘖幾聲。

我們當初是不是也這樣傻?

竟然那麼喝酒?

竟然那麼蠢?

往事不要再提,提就提紀煬吩咐他們做的事。

宣傳灌江府羊

這灌江府羊,他們三人,甚至他們三家都吃過。

這幾年里,逢年過節他們送年禮到灌江府,紀煬自然也安排土儀送到汴京,每年這羊送去,基本都被各家搶著要。

連不怎麼樂的晁盛輝他爹,都夸灌江府羊好吃。

如此距離送來的羊,滿汴京除了跟紀煬好的幾家,還有林家,葫蘆秀才滕顯那,皇上那邊之外,很有這樣的味流出。

所以以前在汴京老饕們的耳朵里,其實聽過灌江府羊的名聲。

可要說想嘗嘗?

那太難了。

先不說跟紀煬好這幾家里非富則貴,就算自己想買也是找不到路子的。

用現代的話來說,灌江府羊在之前那幾年里,只在小圈子里有名,這自然也是紀煬的手筆。

只不過那時候沒騰出手揚名。

現在讓他的好友們幫忙宣傳,消息自然傳得飛快。

作為紈绔界老前輩,他們能夸一個東西好吃,這還得了?

只要多說幾句,就會有人惦記。

等到晁盛輝再把紀煬寫的小故事放到廣告頁面,這下就更加轟了。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所謂的京都趣聞報紙,已經不止在京都發行,不走商的人,甚至會買上千份報紙,送到沿途各地,好多地方都喜歡看!

隨著報紙的流通,讓灌江府羊的名聲愈發聲名遠揚。

其實更特殊的,還是這次廣告的容。

先不說其他店鋪廣告,那都是小小的一塊,哪有灌江府揚州這麼大的版面。

而且也不是什麼枯燥的幾行字,什麼什麼街,什麼什麼店鋪,幾時開業,有什麼活,歡迎臨這種客套話。

里面是聲并茂,通過那老爹一個小人,講述古博城變遷,講述邊關生活,講述百姓日子的文章。

其實并沒有太多國仇家恨,快意恩仇,就是簡簡單單一個普通的人的故事,但看起來卻十分鮮活,寫的就是邊每個人的故事。

看著那老爹從糟糟的古博城逃到灌江府,原本以為好日子來了,沒想到當地豪強竟然如此苛待他。

再看到那老爹看到豪強吃羊時的艷羨,跟他做夢都想再養一頭羊時忍不住落淚。

本以為這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沒想到朝廷竟然派人過來。

在這,紀煬刻意淡化了自己的存在,強調了汴京朝廷的作用,看著那老爹的兒子那軒當了捕快,看著那老爹被招過去整修牧場。

故事的最后,是已經為捕頭的那軒跟那老爹在草原上做了頓暢快淋漓的烤全羊。

在灌江府羊的香味中,結束這個小人的故事。

那老爹分到了土地,兒子當了捕快,娘子在種牧草,自己在放夢想中的羊群。

一切都是那麼好。

其中對食的描述更加人,讓人看完之后,既慨這個故事,又想嘗嘗羊的滋味。

這個故事跟其他連載小說不同,竟然是用大白話講的,一個生僻字,一個怪詞都沒有。

所有百姓都能聽懂,讀報紙的人念得也暢快。

這樣的廣告模式,實在給太多人帶來沖擊。

更別說這故事是由真實故事改編,愈發讓人覺得暢快。

只是這種行文方式,自然被汴京文報連罵好幾版。

可惜了。

人家都說人家是廣告了,自然不是你們的錦繡文章,這您也要管啊?

百姓喜歡還不行?

有人罵歸罵,可香噴噴地描寫,讓灌江府羊立刻揚名。

再有幾個“紈绔”背書,陛下邊的也夸,那可是去過灌江府的,他夸的肯定沒錯。

一時間,汴京無數人都對遠在邊關的羊產生濃厚興趣。

那邊的羊,真的比他們這的羊好吃?

不行。

一定要去試試。

總有些人有錢又閑,還有些商販看準機會,萬里跋涉都要去買賣些那邊羊回來。

不止是汴京,只要京都趣聞報紙到的地方,灌江府羊的名字就響亮到哪。

三月初發行的報紙,四月份就有消息靈通的商販接到書信趕到灌江府文饒縣。

文饒縣的趙大人慨,他們知府剛說過做好大宗買賣的準備,這就有人找上門了,若不是知府不信鬼神,自己都要以為他是掐指算來的!

紀煬自然不是掐指算來,而是早早布局。

這些過來買灌江羊的商販們,也不止會買這一樣東西,羊皮羊,或者周邊百姓做的皮制品,都能捎帶回去。

果干栗子之類的東西更不例外,基本都是那種,來都來了,肯定多多進貨回去倒賣。

用一個點,帶其他點,看哪個能生效,再著重發展哪個。

年前做關外生意,年后做關生意。

除了這些長途跋涉來的商販之外,紀煬跟涼西州,潞州的聯系則要更順暢。

之前灌江府有子,能影響到他們兩個。

現在灌江府有發展,自然也可以聯系起來。

紀煬除了用牧草換兩地的重刑犯過來修城墻之外,同樣在做皮貨,果子,羊買賣。

除了這些民間易之外。

他談得更多的,還是灌江府鹽礦。

礦鹽要比其他鹽都要潔凈,屬于上乘鹽,但紀煬在潞州的時候,并未吃過這里的鹽

自然因為這里鹽礦之前被豪強把持,隨意提升價格,潞州跟涼西州也不愿意牽扯,寧愿買其他地方的鹽。

現在局勢問題,鹽礦又都在紀煬手中,既能通過合理的方式賣鹽引,還能跟兩府合作,讓他們直接購買灌江府的上好鹽,價格自然也不會離譜。

不過說起來,紀煬走之后,潞州知州調回汴京的事,大家都知道。

可去年年底,紀煬認識的通判也調走了,聽說去了個富庶地方,也是居要職。

倒是因為之前請涼西州兵馬的事,跟涼西州知州關系不錯。

可即使如今潞州的知州通判紀煬都不認識,他的信件送到,那邊還是熱的。

不說紀煬立場如何,也不說他心到底向著哪邊,可他辦事的靠譜程度,這都是公認的。

比如說,現在紀煬放出消息,說自己要投靠宗室,或者投靠國子監主簿的文清流。

你看這兩派會不會立刻倒履相迎。

什麼?

我們有仇?

什麼仇?

都是假的!

他們如今看起來越厭惡紀煬,越說明紀煬的能力。

敵人的厭惡是最好的嘉獎。

反正紀煬是這麼認為的。

如此能干的同僚寄來書信,拉你一起搞政績,你搞不搞。

當然要搞,雖然可以要權衡一下,可不心是不可能的。

紀煬目的也簡單,灌江府在邊關,涼西州也有自己的特產,潞州風土氣候更好還有運河。

三個西北地方聯合起來,優勢互補,會發掘出這三個地方更大的潛力。

如今灌江府的礦鹽,便是打通三個地方的頭一步。

等到這條商路暢通了,不管是灌江府以及關外的東西運到潞州,通過潞州中轉,送到全國各地。

還是全國各地的貨經由潞州,運到西北的涼西州跟灌江府,以及更遠的關外。

此行暢通,那此地再也不會為邊緣地帶,而是為輸送,流通全國貨的一條商路。

而這條商路上所有百姓,所有地方,都會收益。

讓偏遠的灌江府跟里聯系的更

承平國如此龐大的市場以及富遼闊的地域不加以開發,那真是可惜了。

紀煬寫信給涼西州,給潞州。

提到的兩個貨,便是必不可的食鹽,以及各地都用的牧草,還有未來的軍馬計劃。

人都知道,文饒縣有單獨開辟出來的養馬地。

這兩三年或許還看不出什麼,等到以后慢慢穩定,草場持續增加,只怕連汴京都要來這里買馬。

紀煬相信,他拋出的這三樣東西,絕對會讓涼西州知州,潞州知州心

要說以前也能寫這些信,甚至他剛接手灌江府的時候都行,靠著紀家林家的關系,再靠著他多番說辭,肯定有用。

但遠不如現在做出一定績,再去尋求合作要好。

畢竟如今手里是有牌的。

這些事做好,五姑娘那邊的子學校也即將開設,主要教導簡單的聞問切。

五姑娘想的很簡單,不要求大家通,至要懂點醫理,至不要在生病腹瀉的時候,再去吃泥喝符水。

就算只能治個外傷,那都是一種進步。

這般行事,不是五姑娘憑空想象來做,而是在走訪那麼多縣城村落之后,得出最樸素的想法。

人不能一下子學會復雜的數學題,但可以先學會一加一,那也是進步。

紀煬自然認同這種想法,科普簡單的衛生知識,能大大提高生活質量,更能避免很多疾病,預防疾病跟治療疾病同樣重要。

在紀煬的提議下,還有現代一些醫學常識加持,準備在辦學的同時,再寫出一些簡單的醫學常識。

比如不隨地吐痰,打噴嚏,咳嗽的時候避開人。

有余力的時候盡量喝熱水,勤洗手,整潔等等。

一些吃符水的土方,以及發燒去跳大神的做法,也要予以制止,至在跳大神的同時也去看看大夫。

看大夫也是需要銀錢的,這就回到五姑娘辦的學醫館跟韓大夫免費辦學,也會要求教出來的學生,在最開始行醫的時候不能收太多銀錢。

更會帶著他們不時去義診。

這些雖說都是很理想的狀態。

可加上紀煬全力發展經濟,總有一天,生病的百姓知道去看病,也會有錢看病。

那些看著過于理想的想法,確實讓人生畏,但能往那個方向進步一點點,就是功。

總有一天,會有更多人參與進來,一起推這件事。

但學校這事也吃錢。

五姑娘剛看過來,紀煬就輕咳:“行倒是行,府不是不可以出錢。”

“可如果是府來出錢教導,那每年至兩次考核,考核不過要退學。”

“學得差不多之后,還要任派到下面村子里免費行醫,學幾年,就免費行幾年的醫。”

林婉蕓睜大眼睛,拍手道:“這樣好!”

“當然,也有付費進你們學校,那就不管他們了,雖然有考核,但不用退學。只是學費不低。”

兩人說著話,韓大夫忍不住道:“對自家夫人竟也如此。”

灌江府上下都知道,想辦事,想要撥款,不是不可以,但要有規范的計劃,還有為百姓考慮。

讓利給百姓,那大概率是能的。

利潤偏向商賈鄉紳,基本不太可能。

這第一步了,第二步則要全方面審核這個計劃到底能帶來多

但凡能通過的,基本都會得到不菲的銀錢。

只是以后怎麼做事,都會有相應監督,還會有相應的條件。

便是林婉蕓,便是知府夫人過來講醫館的事也不例外。

紀煬甚至還加了幾個條件。

所以才會有韓大夫這句,自家夫人竟也如此。

紀煬挑眉:“我家娘子的本事,可不止于此,縱然我再說幾條,也是可行的。”

韓大夫:???

當他沒說!

林婉蕓則微微瞇眼,過后也笑了下。

兩人笑起來一樣好玩,讓人瞧著就是親無間的模樣。

林婉蕓帶著幾個婢,又在義診的時候聯系到不當地有想法的子,再加上韓大夫這個名醫在。

醫館在五月份便開始招生。

其實條件有些苛刻,很多人學個手藝就是想掙錢,但來這里學習的話,雖說學費極低,還管吃住。

可學幾年就要去下面村子干幾年的活,不能待在縣城,只能待在村里。

這便讓不年輕子退避三舍,反而是一些家里無牽無掛的,或者丈夫離開,孩子年的二十四五到四五十歲的鄉下已婚婦過來。

好在紀煬跟林婉蕓早就考慮到這種況,他們也希招收家中無男丁的婦人過來,既是給個庇護,也是給門手藝。

以后們回村回鄉,是有立足之地的。

甚至他們想招收的對象也是這種類型。

不會寫字,不認字,這都沒關系,只要肯學,都是可行的。

等六月份醫館招生停止的時候,不人發現,過來的子,要麼是寡婦,要麼家里相公生病無法勞作,還有些兵士家眷。

全都是只能讓家中子撐起來的人戶。

家中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頂梁,們則會站出來支撐全家,因為們本就是家中頂梁柱之一。

原本是值得鼓勵跟尊重的事,卻有些刻薄人張口閉口說這里是寡婦館。

閑話傳出來的當天,紀煬冷著臉帶著衛藍去住所有傳閑話的人。

別說那些故意嬉笑的。

就算張張怪氣說一個字的,都被拉出來當眾掌摑。

掌摑之前還要讓鄰里出來圍觀,等人到齊了之后,按照輕重程度不捕快們的掌。

等查到污言穢語源頭時,紀煬抬頭看看這家門戶,這不巧了,老人。

本以為他最近老實了,沒想到還在生事。

學政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被人了外袍,直接送到邊關修城墻!

他是學政!

當地學政啊!

直接被紀煬帶人闖家中,當眾下儒袍,去掉極有書香味的木簪,冷笑著問他:“你這張,還配說讀過圣賢書?”

“真是辱沒了書本。”

學政指著紀煬,氣的半天沒說出話。

他把學的費用撥出給醫館,自己不過閑說兩句!怎麼了?!

學政其實也心虛,但他沒想到紀煬會這麼大膽。

還有,他最近不是忙著賺那些黃白之嗎?

怎麼還有功夫管這個?

紀煬冷眼看著他,說到底還是舊態萌發,看著是在諷刺醫館,其實是在罵他。

如果直接罵他,紀煬反倒無所謂,可在廝不敢罵,只敢挑個醫館這個最的柿子。

里面趕來學醫的子,哪個不比他強?不比他值得尊重?

上輩子他的,也是被這樣笑話。

他最明白這些人有惡毒。

上次帶著他巡查各地,老實了大半年,又來?

這次可不慣著了。

紀煬直接讓他們這一干人等,統統押到邊關修城墻,不修完城墻,不準回來。

這件意外一出,倒是讓整個灌江府上下風氣一清。

想要說話的時候,想想捕快們的掌。

林婉蕓更是久久沉默,本就是想做什麼,便會認真做的格。

否則在汴京的時候,不會著自己當個最合格的名門淑

遇到青霉素這種難題的時候,連著三年多的時間,依舊細致認真地研究,縱然開設醫館的時候,也沒有放棄。

這次的事并未讓心灰意冷,反而直接道:“終有一天,他們要求著醫館的大夫們給他們看病。”

說罷轉便往醫館走,紀煬都沒拉住,不過多看一分,紀煬眼里就多一分笑意。

此次曲并未沒有影響他們倆手頭任何事。

醫館里好學之風生生被激起。

學!

都要學!

學那邊原本對這事有些意見,但進京趕考的舉子們都已經回來。

去的時候二十五個人,回來還是二十五個。

也就是說,他們一個也沒考中。

這還有什麼臉說醫館占用他們的經費?

如今主事的左右訓導見到他們的績,只覺得無地自容,忍不住訓斥:“就你們這種水平,就該把經費全給隔壁。”

他們說的隔壁,就是醫館了。

紀煬眼睜睜看著學跟醫館互相看不順眼,然后互相卷了起來。

這,也行?

不過現在的灌江府怎麼回事,好像哪哪都卷起來了?

也不知道從哪帶來的風氣。

紀煬表示不理解,然后順手拆開涼西州知州寄來的信件。

他跟涼西州,潞州知州已經書信來往多次。

經過一系列商討,終于在涼西州知州回信里,得到準確答案,下個月!下個月灌江府的礦鹽直接進涼西州售賣!

這筆易達,他們的城墻又能增加好幾里地!

涼西州信件寄過來,潞州的信件同樣在路上。

六月中旬,西北這三個地方,終于簽訂好今明兩年的契約。

涼西州潞州會給灌江府提供勞役修建城墻,還有鹽,牧草,未來馬匹的買賣。

但在今年九月關市的時候,他們三個地方的產也會運到古博城,正式進關市貿易。

一個三贏的局面即將達

那兩個地方更多貨可以出售,灌江府的關市則開始擴張,貨源源不斷往外運。

從民間的羊果干買賣,到員的鹽牧草采買。

這些事上完全可以看出來,他們灌江府潛力非常大,這僅僅是當地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的開始!

有了易,就有了銀錢,有了銀錢便可以繼續基建,基礎建設的功,能保住更多百姓田地增產收獲。

直到灌江城的城墻,道路,水利都讓人無比滿意,那時候的灌江府將會是什麼模樣。

所有人都很期待。

所有人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看著越來越多的商隊進灌江府,紀煬一邊心里慨,一邊喃喃:“修路,修完城墻就修路。”

跟在知府大人邊的小吏表示:您還說不知道灌江府為什麼在卷!您真的不知道嗎!

📖 本章閲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