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番外九

100% / 163/163

從玉敬泉出生起, 他就知道,這是個貧窮到不行的小村子。

這地方前幾十年才有人過來開荒,他們的父輩祖輩也是來這里的第一批人。

好像是什麼兵士后人, 打仗回來之后,把他們安排到潞州扶江縣, 地方雖然大, 但人, 說出去都沒人信的那種

這里幾十年如一日,他都習慣了。

但祖父跟爹早逝,家中只剩下母親跟七八歲的玉敬泉。

那時候日子過的艱辛, 玉敬泉看著黃土, 看著遙遠的湖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因為他家只有母子兩人,所以原本鄰湖邊的田地被人換較遠的田地, 每次給田地澆水都要跑很遠的距離打水。

這說起來簡單, 可一擔擔水, 從湖里挑過來, 一桶桶澆到田地里, 太辛苦了。

七八歲的玉敬泉也努力幫忙母親做事,可更多, 更繁重的農務還是在母親上。

從那時候開始,玉敬泉就想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好在雖然貧苦,但沒什麼苛捐雜稅,他們又是寡母子的門戶,的田稅也很多, 當地的知縣又是個窮地方, 村子都沒幾個, 所以來來往往的員都待不了多久,就想辦法離開,所以對他們這下面不會過多關注。

有時候不過多關注其實是好事,既不會給他們好,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壞

當時的玉敬泉以為這樣就是個好了。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的過去,一頓飽一頓,他那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冬天,或者說周圍所有人害怕的都是冬天。

鄰居家冬日出生的小孩一個晚上過去,直接凍僵了。

這種事很常見,在這里甚至不算稀奇。

或者說在整個承平國都不稀奇。

冬日太冷了,缺吃穿,孩子凍死很正常。

玉敬泉只是為那個小孩子默默沉默一瞬,然后繼續撿柴火,冬日就靠這些東西取暖,渡過冬天。

所以他那時候最怕的就是冬日。

玉敬泉的母親是傳統上就吃苦耐勞的人,話不多,但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做事。

而玉敬泉也是個孝順兒子,盡力做自己能做的一切。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去,好在他跟母親兩人的吃苦讓生活越來越好。

隨著玉敬泉慢慢長大,家里也有能打架的勞力支撐,周圍人似乎越來越和善。

當然,跟其他人戶還是比不了。

那一家都有好幾個兒子,好幾個孫子,他家還是單薄的很。

不過沒關系,他是村里挑水最多的勞力,母親也是最勤快的婦人,所以日子越來越好。

一直到他十七歲那年,在他上發生兩件大事。

一個是他娶妻了,是隔壁村的一個孤,家里有個后娘,對很是不好,兩人打水的時候認識,之后為夫妻。

另一個是縣城來了個新知縣,不過這個跟他暫時還是沒關系。

親后的日子更好過了,婆媳關系不錯,夫妻關系也不錯,母子關系更是不用說。

隨后的兩三年里,甚至他家還生了兩個孩子。

只是那些年的收不太好,家里人又多起來,眼看米缸要見底,在妻子找人說下,玉敬泉決定去潞州城看看。

那邊說是會給他一個店鋪伙計的差事,離家雖然遠,好在收不錯。

為了母親,娘子,孩子,他想出去闖一闖,看看能不能多掙點錢,讓家里日子好一點。

在今年冬日里好過一些。

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被凍死,更不想一家人數著日子讓冬天趕過去。

看著母親越來越沉重的子,玉敬泉肩膀上的擔子更重了。

他今年二十,已經可以支撐起這個家了。

玉敬泉去潞州城那天一家人都出來送,但能帶的東西也只是烙的幾張餅,還有裝的清水。

這樣足夠走到潞州城。

三四月的天氣已經有些熱,玉敬泉卻一刻都不敢停歇,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趕路。

這條道上的路不好走,來往也沒什麼人。

其實他聽說當地員想修這條路,可一直沒什麼錢。

這些事跟他也沒什麼關系,玉敬泉只是埋頭在沒人的路上走著。

等到潞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