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是關于我的歷史三部曲《大唐暮云》、《大宋清歡》、《大明英華》的創作背景、過程與言,不是小說文本的一部分,不興趣的讀者請不要訂閱本章。
2018年,我辭去多年的穩定公職,為一名自由職業者,遂將寫作納到自己的生活中,一方面是舒緩創業的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是完寫作歷史題材小說的心愿。
第一部《大唐暮云》,歷史背景是唐德宗年間,靈來自我的校友李碧妍教授的《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小說切點是大唐建中四年的長安涇原兵變,最后則是以一場虛構的親王與藩鎮驕將合謀的兵變收尾。
由于此前的歷史小說閱讀積累,以《李陵》、《金甌缺》、《張居正》、《白門柳》、《年天子》等嚴肅文學作品為主,我不是很悉網文賽道的風格,仍以俗稱“土著”的視角寫作,語言風格也以我最喜歡的歷史小說家徐興業為學習標桿,所以可能不太符合時下歷史背景網文讀者群的口味,是沒有什麼水花的。(這段分析來自有經驗的業旁觀者和我的讀者,謝你們的分析,從商業角度很有含金量)
但我個人,其實最喜歡自己這第一本,撲街的大唐。喜劇的核是悲劇,生活的核又何嘗不是悲劇?挖掘中央與地方權力較量中的殘忍博弈與復雜人,串起從帝王到帝師、從儲君到節度使、從文臣到武將、從漢家閨秀到吐蕃公主的一個個人生悲劇,反思我們應該以一種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