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第 112 章

34.3% / 112/327

唐荼荼怕自己繃不住笑, 不去看圖,只盯著隊長看了。

氣質是跟著人走的,江凜不管什麼時代什麼年紀,都仿佛穿了一迷彩綠, 坐臥行走全是軍人態, 只要看見他正襟危坐腰板直,唐荼荼立刻就能嚴肅起來。

如果說戰爭是政治角力、經濟抗衡、軍備人才各方面要素的統籌——那麼軍事建模, 就是以軍備和地理信息為核心的一大推演。

小到軍備效能評估、理想武的仿真圖紙、軍備競賽預演, 各兵種的實戰價值、組合方案,大到對抗雙方的行概念模型……

幾乎可以把實戰里的每一步、每一個況都完整地推演出最優解, 把一場仗打到充溢著設計學。

在這個技條件尷尬的時代, 軍事建模的作用被一刀砍去八, 可剩下的兩,也足夠讓捧著一摞《武經七書》奉為圭臬的古人們震驚了。

江凜閉著眼睛想了想。

“倘若我是蒙軍, 我會先截斷壩上的清水河, 清水河上游狹細之不足四十米, 斷了這條河, 赤城又無湖泊, 就只剩南山腳下的洋河,城民取水需得下山去挑。”

“洋河每年冰期兩個半月到三個月, 十一月結凍, 次年一月破冰, 中間三個月, 靠鑿冰取水是遠遠供不上一城用水的。”

裴老先生聽得怔了怔。

圍城要義,一斷糧道二斷水源,兵家都知道,卻很有人計算什麼冰期。

裴老先生和弟弟對視了一眼, 不信這孩子一針就能挑破要害,緩緩道:“清水河,也有派兵守著,防著蒙古和遼人投毒。”

江凜:“多兵守著?倘若北元修壩斷水截流,能防得住麼?”

“……防不住。”裴老先生臉上有了訕意,“可北元向來沒這腦子,他們不像咱們的將帥學兵法謀略,他們打仗是蠻人打法,兵勢大開大合,拔營就打,打不過就跑。”

“窩汗大軍以往最高明的戰,也不過就是兩路夾擊、圍點打援罷了。他們騎兵強勢,擅長速戰速決,秋冬往往只侵擾民屯,搶搶糧,一般不打大仗。”

江凜:“那就把小的散屯全舍棄了,送給他們——秋冬以后,蒙古西北季風高,盛朝作戰是逆風向,搶不到上風,只會風沙迷目,沒必要悖了寒暑時制。不如收攏民屯于一,死守邊防,與蒙古爭幾塊野地的價值不大。”

民屯是送給關外異族流民種的地,為了彰顯皇恩,也為了防邊民暴|鬧事,邊城的將士會把墾好的田送給他們。這群異族流民有了落腳之,圍繞盛朝的邊防線而居,就為了預警敵的第一道防線。

只是邊民不善種植,每年收下來的糧尚不夠自給,還是得靠盛朝送糧。收完秋糧的民屯就沒價值了,棄了來年再種。

裴老先生搖頭失笑:“怎麼能說不打就不打呢?”

“西夏、蒙古與金人都在那塊兒地方,都是窮兇極惡的豺狗,每到秋后總要鬧出點風波來——咱們盛朝,整個北境的邊兵有十幾萬之眾,將士們總不能一整個冬天在城里喝酒吃吧?總還是要打上幾場,立立威風的……”

裴老先生在江凜的目里漸漸噤聲,轉而去瞧二殿下,見殿下眉眼沉峻,示意他說罷,裴老先生才無奈坦言道。

“朝中的軍餉總會在年尾年初的時候發到邊關,到時候全軍論功行賞——是以每到年關,從小兵到將帥戰意蓬,每遇敵人挑釁,必會拼力出擊,若有退卻之心,則當眾斬首。”

就是要趁著年關,搶著拿人頭、拼業績、評先進。

江凜一臉一言難盡的表

領會到了他這個表,裴老先生更窘迫了,換了個好聽的說法描補矯飾。

“蕭小郎年紀小,不知道戰勢關鍵,越是年關將近,越需要有悍將勇兵震懾,邊城的百姓才能過個好年。”

……倒也算是個正當理由。

唐荼荼看出來了。

這兩位裴先生半只腳算是軍中人,老氣橫秋的,說來說去,就是不信隊長一個小年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的趙括好賴還是個通讀兵書的,江凜連引經據典也無,說起戰略來,猶如三歲小孩掰著指頭講高數,會顯得毫無信服力。

忍不住轉臉去瞧。

二殿下聽進去了,他專注聽人說話的時候,眉眼總是平沉的。

江凜退而求其次:“那就與西夏和金南開放互市。今年關外大旱,整個漠南糧食都不夠自足,他們都缺糧。”

“市點沿著咱們的邊線設,支開兩翼,再做個十面埋伏陣,咱們的敗兵通道取在降城——若北元騎兵來劫市,來的是小游兵,則雙翼合口,他們有來無回;遇大兵境,立刻退守關不出,以糧食重利得西夏和金增兵,解兵臨城下的死局。”

“要是西夏和金通通反了水,也不必慌,赤城三面環山,整個關口就那麼大,他們攻,漫山上架設弩|箭和火炮,封口就關陷之局,不計火炮損失,死守城門,云中府來援,云中離赤城百二十里,急行軍三日就能到——云中是哪一位將軍在守?”

他語速飛快,連沙盤也不看,壑全在腦袋里。甚至還沒人出聲質疑,江凜自己已經從各個角度去反證了,推演一步,考慮十步。

兩位裴先生都木呆地坐著,半晌沒醒過神。

江凜不知道他們在迷瞪什麼,以為他二人是沒聽懂,起:“我拿沙盤演示罷,蒙軍從關口……”

隔了一下午,他那倆手腫得更厲害了,唐荼荼瞧他要手,立刻瞪了江凜一眼,自己彎腰,要替他撥棋子。

才一手,唐荼荼怔住了。

二殿下那只玉琢般的手已經把兵旗推到關口去了,唐荼荼作疾,反倒把自個兒的手背上去了。

一片玉沁沁的涼意,過相的那一小塊皮傳給

恍了一兒神,他手怎麼能這麼涼快,這也是習武之人的妙麼……

意識到自己跑偏了,唐荼荼忙回手來,順溜出一句“得罪”。

這聲“得罪”皺了兩條眉,指尖捻著一枚一枚棋子,慢騰騰地推到了關口位置,慢得讓兩位裴先生心生惆悵。

倆加一塊百來歲的老頭子,聽他倆拌

昰:“你還不回去睡?你聽軍防有甚用?”

唐荼荼他這“無用論”說得有點不服氣,也不敢頂他,坐回椅子上咕噥:“我用心聽,總能聽懂一二的。”

二殿下今晚看不順眼似的,又是涼颼颼一句:“業有專攻,老天爺沒賞你這碗飯,不必費這腦子。睡去罷。”

唐荼荼不理他,一閑下來得慌,輕手輕腳地去凈了手,把那盤子水果挪到自己面前,拿起母親給帶的零吃,填補了今晚的宵夜。

西瓜甜瓜配崩豆,別有一番滋味。

幾人的談聲里,坐在一旁咯嘣嘣,咯嘣嘣,咯嘣得裴老先生都走了神,頻頻瞧了好幾眼,笑道:“丫頭給我也來點。”

唐荼荼也不吃獨食,把冰鑒里的水果和零食全分了,一人一盤子送到各人面前,做起了丫鬟的活兒。

倒是懂事,水果先尊老——給了兩位裴先生;再惠親——遞給了江凜,為方便他那手,還拿勺子把切片的瓜肢解了小塊。

昰才剛展平的眉又蹙起了峰。

唐荼荼端了一滿盤,帶著點猶豫地雙手捧上來,一瞧見他這鎖眉的樣子,立刻做了個恍然大悟的“噢”型,又把那盤子水果零端走了。

昰:“……放下。”

唐荼荼:“殿下也用宵夜?嗐,你瞪我一眼,我還當是嫌我多事兒呢。”

雙手捧到他面前的,自覺客氣尊敬得不得了,二殿下卻連吭都不吭一聲了。

一盤子冰過的水果,放到碎冰融水、再到蔫了,他也沒一下。

唐荼荼聽了半宿的軍事,前頭說得淺顯易懂,還能跟上;后邊各方都來了興致,推翻沙盤重新擺,將最近兩年關外的大戰全拿出來一一分析。

這幾年,金、西夏、與還沒聯合的蒙古各部,再加一個攪屎子一樣的西遼后主——一群蠻夷,仗打得如兒戲,統兵之后呼啦啦地沖過去,一陣雨雪、一散兵襲來,立刻作鳥散。

是各國皇帝、有名的大將和漠南十幾個部族的名字,唐荼荼都如聽天書。

聽到后來,滿耳朵就只能聽懂“騎兵”、“步兵”、“東南西北”,這麼幾個詞兒了。

兩位裴先生起先還把唐荼荼當關鍵人,對紙上談兵的黃小兒頗有點不以為意。

可到后來江凜頻出金句之后,裴先生發現這年對關外大小戰場的地形圖竟如數家珍,棋盤上的米堆他推三兩下,就能推出山川、河流、大漠、森林來。

兩人都震驚了:“小公子如何知這許多地圖?!”

江凜拿著幾十枚小旗不停換位,彎著腰,也似一座沉默的山。聞言,他手上短暫地頓了頓:“背過。”

裴老先生更震驚:“背?背什麼?!”

江凜背過的是古代戰爭史地圖集,軍校指揮系必考科目了,可他不能這麼說,只好謊稱:“邸報上看來的。”

他隨口編了個借口,兩位裴先生眼睛瞪得老大。

邸報是當世的報紙,署會抄發皇帝圣旨、政令、還有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下放到各地衙門,各地印刷后再學府中,青年人了解時政。

能傳到民間的戰報多是只言片語,不會詳細描述這一戰是怎麼拉扯的,尋常書生能從里邊看出哪邊兒勝負、砍了敵人幾員大將的腦袋就不賴了。

而能從這只言片語的戰報中,出邊防地形圖來?

兩位裴先生驚得眼如銅鈴。

“其實吧,”唐荼荼頗有心機了一:“不止關外圖,蕭舉人連關圖也能背出來呢!天下所有兵家必爭之城的地形、從古至今的大仗與行軍路線,他全記在腦子里呢!”

裴老先生倒吸一口涼氣,直當蕭舉人是不世出的奇才,忙問:“各關隘的地形圖能畫出來麼?”

江凜頓了頓,去看荼荼。

末世里,國防軍校是香餑餑,作戰指揮系的報錄比更是萬里挑一,江凜雖然自認腦子不太靈,卻也算是半個做題家了。把記憶里的圖畫出來不算難,難的是模型,工程量巨大。

唐荼荼喜滋滋:“給我!”

他們三人說得忘了時辰。

夜已深,晏昰瞧了一眼壺,再瞧呵欠一連串,又催了一遍:“回去歇著罷,聽不懂別死撐了。”

唐荼荼死撐到現在,就是想看隊長得到他應有的重視,這會兒瞧兩位裴先生聽得如癡如醉,便心滿意足,不難為自己了。

掀簾一抬腳,又回來,“……我住哪兒?”

這個時辰了,回自家帳篷去,母親怕是得嚇死,還不如在湖邊坐一宿。

昰呵了聲,帶著出了帳。

他聲調冷淡,偏頭乜的這一眼,眼里卻藏了一汪繁星,碎粼粼的,給他的冷淡也添了點討人喜歡的亮澤。

今夜星星布,月亮很亮。

唐荼荼長長吸了一口氣,又深深呼出去,憋了半個月的郁氣全平了。

心說今兒真是個有意義的開端,和隊長能坦坦地拿出自己的所學來,不必藏著掖著。

“你什麼?”晏昰直目瞧來。

唐荼荼下一口氣又咽回去了,假惺惺一笑:“沒事兒,殿下早點歇著,吃完水果多漱兩遍口,謹防蛀牙。”

奔著蕓香的影躥過去了,走得飛快,大步邁得似男兒,毫無姑娘家綽約的風

腳大走天下,不了福的命。晏昰徐徐笑了聲,掀簾回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赤城,今張家口,被山山脈分截為壩上(北邊草原升高形蒙古高原)和壩下(地丘陵)。由于張家口地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歷史上便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從蒙古南下到中原,這里是最近、最便捷的路線。

《武經七書》:北宋朝廷作為書頒行的兵法叢書,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

📖 本章閲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