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你家來客人了

18.9% / 96/508

那位遠在他鄉的姑婆來信,頓時將剛剛離開的太婆也再次震了過來,同來的還有鄭二福和鄭慶。

虎頭當然也是跟著一塊兒來了,雖然他對這個姑婆毫無印象,他其實就是來找雲蘿玩的。

幾個長輩在堂屋裡捧著信追憶往昔,談論多年不見,也不知這位姑過得好不好,尤其說到姑這次回來是因為要陪孫兒回祖籍科舉,臉上更多了幾分彩。

「你們的這個姐妹往常有信,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不過既然能養出個讀書人來,想必日子過得是真不差了。」太婆捧著信念唸叨叨的,「是個命苦的,離鄉背井,都不知道在外麵吃了多苦頭。」

鄭大福和鄭二福都陪著一起嘆,陪坐的鄭穀幾人卻有些茫然,也就鄭年和鄭慶的年紀大一些,對這個姑母依稀還有點印象,倒是能接上幾句話。

除他們兩人,莫說是雲蘿,就是鄭穀都對這個姑母沒有一點印象,畢竟已經走了二十多、近三十年,他便是見過,但當時年紀小,並沒有什麼能存在記憶之中。

所有的印象都來自於父輩和祖母的口中。

不過即便如此,有著老太太和鄭大福兄弟兩人,這個話題依然說得熱熱鬧鬧,好久才散去。

書信暫且擱置,歸來仍然無期,兩家人卻為迎接久未回家探親的姑而忙碌了起來,鄭大福這些天都不由得紅滿麵,幹啥事都神十足,還時常走到村口去眺

那可是他的親妹子,是這個世上與他脈最親的親人,二十多年未能見麵,哪怕偶有書信往來,卻終究相隔千裡,又如何能夠平復惦念之呢?

倒是孫氏的神有些不大好看,時常在暗中嘀咕,雲蘿好幾次都聽到背著鄭大福罵罵咧咧的,罵得最多的便的「攪事」這三個字。

看到孫氏這麼不喜歡,雲蘿忽然就對這個傳說中的姑婆充滿了期待。

一邊等著姑婆歸來探親,家裡的事也不能停歇下來。

三叔家的院子已經打好了地基,鋪上兩層大青石,再壘上一層層的青磚,牆壁已經有半人高。

夏天的日頭長,三個泥瓦匠配上幾個小工,從天亮乾到天黑,也就中午日頭最盛的時候休息一兩個時辰,地基打好之後,壘牆的速度簡直是飛快。

二房也開始打地基了。

請了兩個瓦匠和三個村民,鄭穀也跟著每日天不亮就到了屋基那裡,到天黑纔回家來。

本該是極辛苦的,但因為幾乎每天都有雲蘿帶回家的食補充,人不但沒有瘦下去,反而可見的壯了些,連幫工造房子的人們也對每天中午都能吃到一頓食而滿意的不得了。

懷鉅款,雲蘿已經不在意賣野的那幾十文錢了,這誰吃不是吃呢?吃了還能養,反正現在也不缺錢花。

隻是每天飄在院子裡的香味總是讓孫氏心氣兒難順,即便從沒有缺了孝敬給老兩口的那一碗

吃著二房送過去的,卻依然能毫無負擔的對著二房的幾人破口大罵。

所幸鄭穀一整天都不在家,而劉氏在兒的影響下,也逐漸的沒那麼畏懼這個婆婆了。

雲蘿卻有點不了白給吃還要天天被罵,真是從沒見過像孫氏這麼不知好歹的人!

逮了個機會,問剛扛著鋤頭從田裡回來的鄭大福:「為什麼還要每天罵人?是我娘做的不夠好吃嗎?」

孫氏的罵聲戛然而止,鄭大福也不由得紅了老臉,瞪了眼孫氏,又對雲蘿說道:「就是這麼個子,你莫要理會就是了。」

雲蘿「哦」了一聲,「我還以為是我娘做的不夠好吃呢,瞧都把分給小姑和鄭文浩吃了。」

鄭大福眼角一,下意識的要解釋點什麼。

但他還沒開口,雲蘿接著就又說道:「當然了,既然孝敬給了爺爺,那要如何分配自然也是你們的事,畢竟大伯和大伯孃要養這麼多孩子還怪不容易的,辛辛苦苦的這麼多年了都沒能給侄兒侄們買上一塊糕點、一粒糖。」

的東西倒是沒有半點不好意思。

分家雖說一分為四,但其實就是二老跟長子過,因此長房獨得了半數田地和全部的房產,以及其他的幾乎所有東西。

也因此,孫氏在熬了十天之後,等上一次鄭年休沐回來時,理所當然的要留下李氏在家裡伺候公婆,最後因為鄭年和鄭文傑在鎮上不了人照顧,才退而求其次的隻留下了鄭雲蘭和鄭文浩姐弟兩。

鄭雲蘭一直以為跟兩位叔叔分家了,就能過上更自在的日子,卻萬萬沒想到分家之後老太太沒了使喚的人,就直接把目標對準了長媳和這個大孫

鄭文浩的腦袋在大門外探了一下,看到雲蘿之後又迅速的了回去,然後隻聽見一陣「噠噠」的腳步聲跑遠。

雲蘿朝門外看了眼,可沒忘記這小子還欠著一頓揍呢。

什麼?已經揍過他爹了?

不不不,他爹是他爹,他是他,這個可沒有替代之說。

可惜這個小子在其他姐妹麵前抖得厲害,卻一見了就躲,又不好意思眾目睽睽之下的按著他開揍。

鄭文浩回來又離開沒多久,雲萱拎著個大籃子,旁跟著三個大大小小的弟妹,吵吵鬧鬧的回來了。

因為家裡的兩頭豬二房和三房共分得了一頭,們仍要出門割豬草回來餵豬,但相比以前每天都要餵飽兩頭豬,現在真是輕鬆太多了。

吳氏和孫氏吵了幾場,後院豬圈裡的兩頭豬從混住到豬圈被從中間隔開,又因為孫氏的小作不斷而到現在的各餵養一天。

上房和大房喂一天,二房和三房喂一天。

再算得仔細些,四天才能到一天呢。不過二房和三房最近親厚了許多,小輩的姐妹幾個本來就親近,經過雲萱傷手之後就更親了,雲桃恨不能夠替雲萱把所有活計都給幹了,所以現在依然是不論幹什麼活都在一起。

雲萱仍然吊著手臂,但神很好,還說,覺得的手臂大概傷得沒有那麼重,現在雖仍沒什麼力氣,但手指活無礙,一天比一天有力。

對此,鄭大夫也十分驚奇,而雲蘿隻能當做不知。

但其實雲萱的傷勢並沒有預想中那樣好,因為條件所限,斷裂的筋雖接上了,但左手即便是完全好了也終不如以前靈活。

「三姐,看!」雲梅把的小籃子遞到了雲蘿的前麵。

雲蘿低頭一看,就看到了裡麵黑黝黝攘攘的半籃子葵花籽,不由問道:「這是哪裡來的?」

周圍的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田坎邊角地上種幾株葵花,之後瓜子能炒了待客,桿子還能捆紮火把,火明亮能燃燒很久。

不過今年乾旱,葵花大都早乾癟,村裡的人家早已經把瓜子收了回去,現在該是沒有這樣新鮮又飽滿的生瓜子了才對。

雲梅睜著大眼睛,綿綿的說道:「是月牙兒姐姐給的。」

雲蘿想了好一會兒纔想起來這個耳的名字在哪裡聽見過,可不就是上次雲萱出事時站出來幫忙的隔壁村那個小姑娘嘛。之後也來看過雲萱,不過那時候雲蘿並不在家裡,所以沒有見。

將東西放下後,雲萱也說道:「月牙兒家的地靠近河邊,倒是長得極好,今天才收了回去,月牙兒就兜了好大的一兜來送人。」

文彬也把他的小籃子遞了過來,「還有李子,這是妞兒姐姐給的。」

哦,那個非常害的小姑娘。

幾個人湊在一起嘰嘰喳喳的好像有說不完的話,說話的工夫,把豬草也都剁碎了,期間遭到了鄭玉蓮的多次白眼,可惜無人理會,卻不知越是不理會,鄭玉蓮的心裡頭就越憋氣。

這幾天被關在家裡哪都不許去,即便現在對李三郎已經沒了那份心思,鄭大福也隻當是在找藉口。

懷春,哪裡就能這樣輕易的放下這點心思?

雲蘿卻覺得大概是真的對李三郎沒興趣了,因為開始時不時的詢問景玥的事,那一副含帶怯的模樣半點不作假,尤其是當雲蘿半點沒有要滿足好奇心的時候,那氣怒的表更是活靈活現。

初見鄭玉蓮的變化,雲蘿是震驚的,萬沒想到竟然還真的敢惦記景玥,該說有眼呢,還是不自量力?

鄭玉蓮又往這邊瞪了幾眼,裡也嘀嘀咕咕的不知在罵什麼,但終究還是顧忌著雲蘿不敢上來,畢竟就在半個月前,雲蘿還因為孫氏搶了雲萱的補食和欺負劉氏而衝進來把按著打了一頓,又一頓。

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可自從了一次手之後,鄭玉蓮就覺得雲蘿看人的眼神都變了,好像隨時隨地都是一副準備要衝上來打人的模樣。

雲蘿如果知道鄭玉蓮的這個想法,怕是要喊冤枉。

你不來招惹我,我瘋了才會主去跟你們糾纏不清!

鄭玉蓮甩手進屋,雲蘿幾人繼續若無其事的說話,就在這個時候,有村裡的小孩「噠噠噠」的跑了來,在門口往裡麵一看,就喊道:「小蘿,你家裡來客人了!說是從老遠的地方來探親的,好像是你家的姑母還是姑婆啥的,坐著馬車來,可氣派了!」

鄭大福猛的就沖了出來。

雲蘿他們跟著鄭大福一起迎出去的時候,還沒到村口就遇到了迎麵而來的一群人。

穀和鄭收本來都在自家的屋基地上,此時都沒來得及回家清洗一下換一乾淨的裳,正是滿頭滿臉的泥灰臟汙,卻被一個五十餘歲的老太太毫不在意的牽著手,神、淚盈盈,鄭穀笑得拘謹,還有點手足無措,倒是鄭收向來子外放,正在不住的逗著老太太。

老太太的後還安靜的跟著一個十五六歲的青衫年,形瘦長,五俊秀,氣質斯文,與周圍的鄉野村民有些格格不

鄭大福猛的就停下了腳步,怔怔看著前方那個陌生卻又分外悉的老太太,半晌才喊出一聲:「阿妹!」

那老太太也驀然轉頭看過來,眼淚霎時就掉落下來,「大哥!」

這一聲「大哥」已闊別二十多年,得鄭大福也不由得紅了眼眶,忙側過臉去拿袖子

在他們的後,趙老太太也得到訊息,在兒孫的攙扶下急匆匆的迎了出來,「七巧,你可算是回來了!」

七巧,正是鄭家這位姑婆的閨名。

鄭七巧見到趙老太太,當即鬆開了抓著兩個侄兒的手,快步朝前迎了過去,「娘,不孝兒回來看你了。」

趙老太太淚水橫流,抓著鄭七巧的手用力的搖了搖,依然難掩激,「一走就是整整二十八年,我還以為這輩子都再見不著你的麵兒了!回來就好,回來就好,我便是馬上死去,也沒啥不能閉眼的了!」

「娘你可千萬莫要這麼說,若能求來您的長命百歲,我是寧願一輩子不回來的!」

趙老太太當即用力的拍打了一下,怒道:「混賬東西!你還想一輩子不回孃家了你?」

鄭七巧被打了一下,卻忽然就笑了,笑著笑著又忍不住的哭了起來,抱著趙老太太哭道:「娘,我真是做夢都想回家來看看您!」

兩頓時抱頭痛哭。

兩人皆已年過半百、生了無數的白髮,生命對們而言,其實都所剩不多了。

雲蘿看著這一幕,忽覺得鼻子酸,忍不住用力的閉了下眼睛。

相隔著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的親人卻是真的再也見不到了。

鄭七巧回家探親,不僅是兩家人,村裡所有聽到訊息的人都迎了出來,圍攏在四周,好不容易把趙老太太和鄭七巧勸停了下來,然後熱熱鬧鬧的簇擁著進了鄭大福家。

屋裡又是好一通熱鬧,等到天灰暗,眾人才依依不捨的散去,各自回家吃晚飯,而自家人也終於能坐下來好好的敘敘話了。

鄭七巧指著一直跟在後的年介紹道:「這就是我那不爭氣的孫兒,是老大家的長子,單名一個『承』,年十六,尚未取字。」

袁承就上前兩步,朝著屋裡幾人一一行禮道:「拜見太外婆,大舅公、大舅婆、二舅公,各位表叔、表嬸、表姑。」

儘管剛才鄭七巧並沒有特意跟他介紹這裡的人,但顯然在到來之前是有介紹過這裡都有哪些親戚的,加上剛才的那一通認親場景,他自己就基本弄清楚了在場之人都是些什麼份。

趙老太太高興得一把將人拉了過去,索索的從袖子裡掏出了一個靛青的荷包,塞到他手裡說道:「咱鄉下人沒講究,我老婆子也不曉得你們年輕人都稀罕些啥,這一點點見麵禮你別嫌寒磣了。」

袁承看了眼他祖母,然後利索的將荷包給收下了,不談荷包裡的東西,隻說它:「早就聽祖母說,太外婆的一手刺繡極為巧,當年還是靠著這一份手藝才養活了我祖母他們。小子今日得了這一個荷包,回去後怕是要羨慕壞了家中的姐妹們。」

這話說得老太太更高興了,滿臉的褶子都似要舒展開來,拉著他都捨不得放開手,「不過是個小件,哪裡有那樣好?年紀大了眼睛就不好使了,不然還能給你綉一些筆袋扇套啥的。」

「可不敢勞煩您,若是把您給累壞了,我祖母怕是要打死我。」

一句話把另外的人都逗樂了,鄭大福問鄭七巧,「這一路千裡迢迢的走得很辛苦吧?就你祖孫二人嗎?」

說起這個,鄭七巧就不由得嘆了口氣,說道:「哪能呢?本來還有他祖父和幾個僕人的,隻是離鄉近三十年,再回來竟是有些水土不服。他祖父一到江南的地界就病倒了,我算著日子怕趕不及,就隻帶著承哥兒和趕車的小廝先走一步。」

老太太一聽,連正稀罕的曾外孫都顧不得了,一掌拍在鄭七巧的手臂上,訓斥道:「咋能把婿一個人丟下不管?真是越來越糊塗了!」

鄭七巧不服氣,「哪裡就一個人?好幾個僕從留著照顧他呢。」

老太太又瞪,「那能一樣嗎?你個當媳婦的,男人病了還有閑心回孃家?」

鄭七巧輕哼了一聲,頗有些撒的意味,「可不單單隻為了回孃家,承哥兒八月要參加院試,可耽擱不得。」

這事倒讓老太太無話可說,畢竟考試科舉對所有的家族來說都是大事,尤其袁家更是足足等了三代人。

鄭大福問道:「承哥兒也是直接參加八月的院試嗎?」

鄭七巧看了孫兒一眼,又忍不住的嘆氣,說道:「說來都是氣。本來他去年就該來拜訪長輩了,隻是年好玩,仗著有些許拳腳功夫是不肯讓家人陪同,隻與同鄉好友一塊兒結伴回來,一路東走西逛的差點連縣試的時辰都沒有趕上。好容易過了縣試和府試,在院試前夕卻因為貪涼發起了熱,連考場都沒能進,又不好意思拖著病過來給你們添麻煩,稍好一些就急急的回去了。」

說到這個事,袁承也不著鼻子有些赧然,趙老太太更是心疼的拉著他,說:「你這孩子咋這樣見外?膽子也大得很,生病了還敢著急慌忙的趕路,幸好沒出啥事,不然讓太外婆和你兩個舅公咋跟你爺爹孃代?」

這時代出門趕路可不是尋常事,拖著病趕路更是危險至極。

鄭七巧也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說道:「去年他回到家中時整個人都瘦了形,可把家裡人給嚇壞了,今年是萬萬不敢再放他一個人出來的,所以我和他祖父索就陪著他一塊兒過來,一來能看著他些,二來也是離鄉多年,想趁此機會回來探探親。卻沒想到這小子好好的啥事沒有,反倒他祖父給病倒了,請了大夫來,還說是水土不服。」

可真是太不容易了!

鄭二福就笑著說道:「阿姐你們在外鄉的日子比在家鄉更久,突然回來,遇上水土不服也是有的。」

鄭七巧嘆息道:「可不是。」

鄭二福又看了看袁承,說道:「既然回來了,就安心住下。說起來倒是巧了,大哥家的文傑八月也要去府城考試,正好能與承哥兒結伴同行,相互也能有個照應。」

鄭七巧頓時驚喜道:「真的?我恍惚記得好像年的長子也有十六了,可是他?」

說起長孫,鄭大福不由得笑著鬍子,點頭說道:「正是他,他也是去年過了縣試和府試。不過這兩場考試都是在縣裡,不然說不定還能遇上承哥兒。」

袁家的祖籍並不在長樂縣。

孫氏坐在旁邊,幾次想要不上,此時終於找到了機會,就帶著幾分顯擺的說道:「書院裡的先生們都說我家文傑那啥文采出眾,要不是運氣不大好恰巧遇上了他最不擅長的題目,去年就能考中了秀才。」

鄭七巧就笑著說道:「那還真是不湊巧,不過多了一年的學習,想必文采更加出眾,今年定能考中。」

轉頭將目落到了其他人的上,趙老太太就指著人一個個的給介紹,「這是慶,這是穀和他媳婦劉氏,這是收和他媳婦吳氏,這個是玉蓮,比承哥兒還要小一歲。」

幾人上前行禮,鄭七巧看著他們也慨良多,「一晃都這麼多年過於了,玉蓮我隻在信中見過,在我的印象中,收也還是個尚在繈褓中的娃娃,穀連路都走不穩當,最後一次見麵時,他向我走來,短短的五六步路,他跌了兩次。」

一句話讓其他人都不由得笑了起來,而又轉頭看著和雲蘿站在一塊兒的虎頭,笑瞇瞇的說道:「這肯定是慶的兒子,瞧著跟他小時候真是一模一樣。」

趙老太太也樂了,「這的確是慶的兒子,小名虎頭,大名鄭文琰。慶還有個閨,十月就要出嫁了,今日去了鎮上,也差不多該回來了。」

「那可真是巧了,我這一趟還能喝上一頓喜酒?那閨好像是雲……雲蔓是吧?」

「對!」老太太又指著另幾個小的介紹道,「這是年的大閨雲蘭和小兒子文浩,長子文傑在鎮上書院裡讀書,還有個小閨雲丹,年紀小離不得娘邊,也在鎮上。」

又指著另一邊,說:「這是穀的三個孩子,雲萱、雲蘿和文彬,那是收的兩個閨雲桃和雲梅,他還有一對剛出生的兒子,子有些弱,不能抱出來給你請安。」

📖 本章閲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