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風云際會 八方云集

20.1% / 223/1111

方乾是一個看去十分儒雅俊逸的老者,須發皆白,滿頭白發以束發冠在腦后束了個馬尾,兩縷銀從雙頰垂下,頜下一縷短短的雪白山羊胡,讓他看去更加沉穩。 .

若是忽略他背那把造型夸張,長約五尺,寬有三指,劍尖為三尖兩刃形的形長劍,整個人看去是一個腹有詩書的大儒。

然而實際,方乾年輕時可是出了名的狂傲,只是畢竟活了大半輩子,經歷了那麼多事,如今已經七十有四的方乾,那份狂傲早已被他死死在了心底最深

“晚輩李承恩拜見方前輩。”李承恩迎方乾一行,以江湖禮節對方乾抱拳躬一揖。

方乾臉帶著淡淡的笑意,他后跟著數百各方江湖豪杰,見李承恩如此,手虛扶,微笑道:“李將軍無須客氣,快快請起。”

弼亦前見禮,不過他是朝廷命,自然不會以江湖禮節見禮,只是抱拳道:“見過方島主,李某代滿城軍民多謝方島主及諸位俠士義助。”

方乾點點頭,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抵抗狼牙,我等義不容辭。”

寒暄完,方乾須道:“老夫聽聞前些時日李大人率太原軍民與狼牙軍接戰,初次鋒便大獲全勝,以五千兵馬打退狼牙三萬大軍,還殲滅其大部,真是可喜可賀。”

弼聞言笑道:“慚愧,我軍之所以能初戰大捷,全仗歐大俠機關暗之利,若無歐大俠,別說打退三萬狼牙軍,能否守住太原城都還是未知之數。”

“歐大俠?”方乾聞言一怔,他縱橫江湖五十余載,印象還從未有過歐姓名高手。

飛見狀,主前幾步,抱拳躬道:“晚輩歐飛,拜見方前輩,晚輩近年剛剛踏江湖,可以說是江湖新丁,無名小卒一個,前輩自是不曾聽過的。”

方乾恍然,呵呵笑道:“小兄弟一經踏江湖,便能令李大人心悅誠服的稱一句歐大俠,可見小兄弟必有過人之。”

“年名,卻依然能如此謙遜,難得,難得,卻不知小兄弟師承何門,仙鄉何?”

飛聞言,將早已準備好的說辭說了出來,“晚輩祖本乃墨家門人,在漢朝之時,因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墨門逐漸沒落。”

“家祖便帶著一部分墨家傳承遠離原,去了蜀渝一代居,傳承至今,我歐家在這個世也只剩晚輩一人了。”

飛那句“在這個世”大有深意,只是其他人聽不出來是了,他自然不能說歐家只剩他一人了,那豈不是咒自己爸媽和小妹嗎?

但是加在這個世,那沒問題了,因為在這個劍俠世界,他家本來只有他一人。

而以墨家傳人為名,這是在神雕世界前歐飛給自己打好的標簽,因為真正的墨門本在漢代之后已經銷聲匿跡,不復存在。

即便有一些傳承流傳下來,互相之間也本無法確認份,以他后世的見識,與掌握的機械工程學完全足以冒充墨家機關

甭管他來歷如何,他掌握著遠超任何門派的機關那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他所行之事,皆是為國為民之大義,自然不會有人追究底了。

聽了歐飛報出來歷,所有人都紛紛對他側目不已,唐無影臉也出了一恍然之

難怪兄長機關之如此了得,墨家機關在史本獨步天下,他唐門才興起多年?多有不如也十分正常。

只不過……原來他是蜀渝人士?那豈不是離唐家堡近得很?只是……他的口音不像啊!

方乾聽聞也是滿臉驚嘆之,道:“沒想到墨家竟還有傳承流傳下來,倒也真是可喜可賀,亦是我大唐之幸啊!”

唐無影等方乾說完,突然以蜀方言道:“兄長你是蜀人士?我是點都沒聽出來,搞了半天,原來我們還是鄉親哇!”

飛聞言立刻明白了他的小心思,當下呵呵一笑,以渝都方言道:“你娃又沒問過,大家都在說話,我總不能和你兩個說方言噻。”

唐無影一聽這純正無的蜀方言,疑慮頓消,嘆道:“想不到兄長還真是蜀人士,我唐門勢力遍布蜀,居然連旁邊有恁麼一家高人都不曉得,真是……”

飛好笑的看著他,道:“唐門勢力遍布蜀不假,但也不可能哪個咔咔啯啯(犄角旮旯)都有人噻。”

“呃……那倒也是。”唐無影撓撓后腦勺,訕笑道。

“呵呵,好了,你這小子,難道還懷疑歐兄弟信口開河不?”

李承恩對唐無影笑著說了一句,隨即對方乾道:“方前輩,不如我等先回營再議如何?正好前些時日我等制定了一個以歐兄弟機關暗為核心,反攻狼牙的計劃,還需方前輩的大力支持。”

方乾眼前一亮,欣然點頭道:“甚好,對抵抗狼牙,老夫等自是無條件支持,諸位請。”

“方前輩請。”

……

大營之,方乾看過重機槍,從眾人口了解到重機槍的威力后,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便表示全力支持反攻計劃,而且由他親自帶領眾高手護衛歐飛。

計劃得到了方乾的支持,李承恩與李弼自然是興難當,有俠客島主親自護衛,何人能傷到歐飛與金屬風暴?

如此一來,反攻計劃便有了一個最大的保障,三條必須解決的問題,直接解決了一條。

便在方乾帶著大批武林高手趕到太原的次日,風夜北帶著燕憶眉、王不空、申屠遠及三千蒼云軍趕到了太原城。

城因大部隊被郭子儀帶去朔方保護唐肅宗,而空出來的軍營稍稍被填充了一些。

同一天,丐幫幫主郭巖、純宮沖虛子劉夢、藏劍山莊三莊主葉煒、萬花谷工圣僧一行、五毒教教主曲云等高手各率門下銳陸續趕到太原。

而此時,四戰車也即將完工,今夜若連夜趕工,明日便可功,反攻狼牙之日,便在明朝。

/47/4ml

📖 本章閲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