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雪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干脆直接把東西放在挎在手臂上的籃子里。
這也是來到鄉下后養的習慣,卻哪里總得帶上個籃子。
即使什麼也不做,路邊的野菜也要摘兩把。
同時,還從籃子里抓了滿滿的一把大白兔糖,這是出來時特意準備的。
滿滿的一大把,還沒有遞到大隊長媳婦手上,大隊長媳婦就直擺手。
姚冬雪也不跟大隊長媳婦推讓,看了看大隊長家屋檐下的東西,直接把糖放在后的小石磨上面。
大隊長媳婦肯定不愿意,趕抓起來就要還給姚冬雪,但姚冬雪已經飛快的跑到了他們家院子邊緣了。
“彭大娘,你就安心的收著吧!這剪紙不只是要手藝,還要紅紙呢!本我帶著這些糖就是為了跟你換的!”
一說完,姚冬雪也不等大隊長媳婦反應,就趕轉出了院子。
要不是擔心不說清楚,大隊長媳婦會一直帶著這些糖,等到再遇上就還回來的話,姚冬雪才不多廢話呢!
相比起村子里的熱鬧與忙碌,知青點反倒頗為安靜。
知青點只有一個大門,前天商量團圓飯的時候已經說清楚了,就一對對聯。
本來現如今就對這些傳統的東西比較敏,知青們都覺得有一對對聯意思意思也夠了。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紅紙太難得了,
據老知青們說,如果不是提前準備,年前不說公社,就是縣城也換不到紅紙。
而今年的紅紙,則是何建國這個隊長提前準備好的。
知青點各宿舍自行負責,公共區域則是二十四打掃的,也大概忙了個半天。
二十五村里的豆腐大娘又開始忙活了。
原本買了一回的知青們大多數沒有什麼興趣,但姚冬雪還是拉著江正他們又去了一朝。
為此,還特意把空間里的豆腐干拿了兩塊分給兩人。
用豆腐干加大蔥,再加上他們年前做的臘做的包子,
那味道……
吃完一個包子的江正、段巧蘭二人,毫不猶豫的跟著姚冬雪,再去了一趟村里的豆腐大娘家。
姚冬雪他們去的時候豆腐大娘家都排起了長隊。
據旁邊的大娘們說,他們有一部分是來取豆腐的。
就是上次姚冬雪他們換了豆腐之后,村里的豆腐坊其實一直沒有休息,一直要做完今天。
而除了帶著東西過來換之外,也可以把黃豆送過來,再取一定比例的豆腐就行。
多余的部分則是屬于村集的加工費用。
不過并不是所有村的人都會來這里換豆腐,像大隊長家這種自家有石磨的,都是自己做。
姚冬雪聽的十分心,對做豆腐十分好奇。
一個石磨,對于姚冬雪來說還不是負擔。
而且知青點的勞力也不,姚冬雪真要做個石磨,知青點的人完全不會反對。
要知道,石磨可不是做豆腐才能用的。
磨面、玉米、土豆什麼的都能夠用的上。
就只是需要人手跟時間罷了!
心里有了想法,換完豆腐回了知青點后,姚冬雪就趕又去了村子里。
村有自己的石匠、木匠。
他們的家都不是在村中心,姚冬雪穿了半個村,來到很來這一邊。
村是整村都被山包圍著,
出村的方向是山最矮的地方,那里距離知青點并不是很遠,
所以知青點后面的山也同樣不是很高!
而最臨近知青點的大山則是姚冬雪他們去摘過蘑菇的山頭,
那邊跟姚冬雪現在要去的方向其實是一片山脈,
只是這邊更加陡峭,甚至有一部分位置直接是石壁。
而村里的采石場就在這里,
到現在,姚冬雪還沒有需要過石頭或者是石,自然沒有來過這邊。
村的石匠姚冬雪早就聽說過大名,
聽說他格比較古怪,明明有三個兒子,卻不跟兒子們住在一起,
而是自己一手一腳,慢慢的在采石場附近搭了兩間石頭屋,帶著妻子就這樣直接住下了。
采石場距離村子其它還是有些距離的,聽村里人說,平常好久都沒有人會來這里。
原本石匠妻子也不是個熱流的人,
可自從住了那里之后,但凡回村子或者是有人去那里,都能一直說話個不停!
心里想著這些消息,姚冬雪順著唯一的一條路來到了傳說中的石屋前。
石屋的地基比較高,應該是考慮到積雪的原因。
而且也是村數連院子都沒有的房子,
姚冬雪用手中的木試探了一下雪底的況,才深一腳淺一腳的走過去。
走到石屋外,姚冬雪觀察了一下閉的門窗,這才抬起手敲了門。
門才敲兩下,姚冬雪就聽到了個嘀嘀咕咕的老太太聲音。
姚冬雪沒有再催促,靜待著門后的人開門。
門很快就打開了,一個相較于村里老太太們顯得更加瘦小的老太太拉開了門。
的視力有些不好,微瞇著眼看了好久,才發現敲門的孩子并不認識。
“娃娃是……”濃重的東北口音,外加年紀大了帶來的咬字不清,姚冬雪費了點力氣才聽懂老太太的話。
說實話,從穿越過來后,姚冬雪基本上沒有遇上過語言的問題。
一來是穿越前本就天南地北的跑,走的地方多了,不說會說,至能聽懂很多方言。
二嘛……則是這大東北的方言,其實并不是很難聽懂。
至對于姚冬雪這個連g省那宛如外星人的語言,都能聽懂七八分的人來說,確實是不難聽懂。
兩人費力的通了好半晌,連比帶畫的,才總算勉強通清楚。
就在姚冬雪以為事這樣就可以了的時候,
老太太卻轉過頭,對著屋子大聲呼喚道:“老頭子,有個小娃娃找你!”
說完話,老太太也不等里面的人出來,就直接扔下姚冬雪在門外,轉走了。
完全不太理解現在是什麼況,姚冬雪在走或不走之間迷茫著。
所幸,姚冬雪并沒有迷茫太久,
一個黑壯、頭發發白的中老年人走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