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年。
這一年,李世民已經四十八歲了。
因為沒有參與征遼大戰,他的還算朗,但早年在戰場上廝殺留下的病,還是侵襲著他的。
李世民已經明顯能覺到,自己的一天不如一天了。
或許,朕已經等不到十年之后了。
想到這里,他不由得悲從中來,不能自已。
這一年,韋安平也已經三十九歲了。
膝下兒群,就連孫子也都有兩個了。
不過,真正材的兒,卻只有三個半而已。
大兒韋妙竹遠走西域從軍,如今靠著鎮西域叛,以及打通西亞,因功獲封了安西都護府火營都尉,專門掌管火營。
小七韋巧兒繼承了母親的漫畫天賦,如今了長安城最歡迎的漫畫家。
小五韋晴雨則繼承了韋安平的學識和思想,為了學堂里的一名老師。
最后的半個,是他跟李彩瑜的兒子——韋佳麒。
當初取這個名字,就是希他能夠為“韋家”的麒麟兒。
韋佳麒也確實不負所,剛剛年就參加了當年的科舉,并且一次就考中了進士。
隨后就樂呵呵地去弘文館里,修史去了。
對于他的選擇,李彩瑜是相當不滿的。
明明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也有能力,為什麼不去朝堂上做,而是要躲在弘文館里,當一個修史的筆吏?
不過,韋安平卻十分支持兒子的選擇。
反正他的權勢和富貴,都已經到達頂點了。
兒子再怎麼做,恐怕也沒辦法超越他,不如去另辟蹊徑……比如當個圖書管理員什麼的。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兒子有這個本事。
經過十幾年的觀察,韋安平發現……他確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