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第 76 章

59.4% / 76/128

楚琳瑯再次誠惶誠恐地表示不敢。

就在這時, 太后宮里的太監卻來傳喚楚娘子,說是太后要立刻見

看著靜妃娘娘跟前的太監在,太后跟前的安公公笑道:“小泉兒, 你不在靜妃娘娘跟前伺候, 怎麼跑到這兒來了?”

小泉的太監也沒料到太后會這麼快人,于是訕訕一笑,自是找借口離開了。

安公公沖著那人的背影冷笑一聲,轉頭便請楚娘子到宮里殿旁等。

楚琳瑯這才知道, 原來太后還沒聽完經, 應該也不會現在召見

那麼方才安公公的話,明顯是特意給解圍了。

想到這,不由得再次激地朝著安公公道謝。

安公公微微一笑:“司徒大人說你第一次宮,讓雜家幫襯一二,算不得什麼忙, 楚娘子不必多禮!”

原來安公公的侄兒在一年前有一場司頗為撓頭,是當時任大理寺卿的司徒晟幫忙解決的。

安公公欠了份人,所以司徒晟請他幫襯這楚娘子,他自然樂得代勞。宮里的老人,比誰都清楚,誰是陛下眼前的紅人。

又過了一會, 前面佛堂的木魚梵音停歇, 才有人楚娘子進來。

了佛堂,楚琳瑯一眼正看見原來陶雅姝也來了, 跟的母親盤坐在一位雍容華貴的白發婦人邊,而夫子華氏也在。

們應該是陪著太后一起剛剛聽完了佛經, 除此之外, 還有一位白須和尚與們對坐。

看來那位白發貴氣的老婦人, 就是太后了。

楚娘子按照陶雅姝教的禮儀,規規矩矩地給太后行禮之后,太后在宮人的攙扶下坐回椅子上,滿意地看了看楚琳瑯:“果然容林學教出來的,個頂個的像樣子,走近些,讓哀家好好瞧一瞧。”

楚琳瑯連忙起向前走了幾步,復又跪下。

太后凝神看了看,不由得笑道:“如今的孩子,長得真是越發的好,這等出眾模樣,我這般年歲,看遍了宮里的那些孩子,也沒看過幾個。”

華氏也笑著道:“可不是,我第一次見時,也覺得楚娘子生得好,這‘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什麼景,可算是有真人可以想想了。”

也不怪太后和華氏如此夸贊。楚琳瑯是江南水鄉的姑娘,本就生得纖細婀娜,再加上賽雪,當真是讓人眼前一亮,越看越看。

這世間,可不是男子人。就是子也喜歡看一看模樣俊俏的小姑娘,養眼的,便如鮮花,總能人賞心悅目。

太后笑地轉頭問華氏:“就是這麼個纖瘦弱子,救下了那麼多人?”

華夫人笑著道:“若不是我親經歷,恐怕也不敢信,楚娘子當真是巾幗豪杰。”

楚琳瑯在宮中可不敢賣弄口舌,只是老實回答太后的話,表示若不是眾人皆英勇退敵,只怕也不會讓這麼多眷全而退,也是后怕得很。

太后卻滿意點了點頭:“雖然是個子,但是膽不俗,我是連著聽了幾個從江口回來的夫人夸贊你,說是你努力說服眾人下船,救了們。來,給哀家說說當時的形。”

楚琳瑯立刻明白了,久居宮里的老婦人這是要聽說書。

這個可很拿手,于是便將當時的形,加了些刺激佐料,來了段繪聲繪地講述。

這聽得太后頻頻吸氣,連一旁出家了的靈云大師都聽得有些神。

就在一眾人談笑風生時,卻聽外面有人來報,說是靜妃娘娘聽說靈云大師來給太后講誦佛經,特意帶了一卷抄寫的佛經進獻太后,順便請大師代為開

太后不管宮里務多年,對這位代為掌理六宮的靜妃雖然看不順眼,但多要給些面子,便宣靜妃了佛堂。

楚琳瑯在一旁瞟了一眼,這位能在宮里獨寵多年的靜妃娘娘倒并非想象中艷麗人的樣子,而是長相文靜,很是纖瘦,走的是病西施一類的路數。

據說靜妃娘娘曾經也是韻健過。可這麼多年來,一直刻意模仿逝去的方表姐,甚至為了模仿表姐病弱娘的段,每日只定量一餐飯,從來都沒有吃飽過。

于是,憑借著這副病懨懨的模樣,靜妃娘娘寵冠六宮多年,沒有對手。

楚琳瑯很敬佩這種為了爭寵不惜一切的毅力神,同時也對這種功利心機的人敬謝不敏。

但是很明顯,今日這位靜妃娘娘前來,并無太多敬佛之心,走進來給太后請安之后,那一雙眼便立刻落在了楚琳瑯的上。

太后給靜妃娘娘賜了座,靜妃娘娘卻繞開了太監搬來的椅子,特意坐到了楚琳瑯的對面,上下打量著道:“你就是那位勇救學的楚娘子?這幾日宮里宮外,可都是在傳揚著你的事跡啊!”

楚琳瑯怯一笑,裝出副拘謹的樣子不再說話。

司徒大人說過,宮多看說,說才能出錯。

這個靜妃,先前就要見,被安公公搪塞了回去。這回子又主來到了太后的跟前,明顯是窩著一子邪氣來的,就是不知在這太后跟前,靜妃是不是能稍微收斂些統管六宮的管事娘娘的氣焰。

果然,靜妃冷笑了一聲開口道:“你救了這麼多人,原是該賞的,只是可憐我那侄獨獨沒有被救下來。活著時候,為了顧忌名聲,娘老子全家都不肯吭聲。如今我那可憐的侄兒就此沒了,我這做姑姑的卻不能不問。今日這學的管事華夫人也在,本宮正好要問問,當初為何偏偏只沒有下船!聽說……這個楚娘子與宜秀那孩子一向不和,就在此之前還大吵了一架,可有此事?”

聞聽這話,太后都是一愣,顯然沒想到靜妃娘娘竟然跑到自己的宮里發難。

而且這話,太后也是頭一次聽說,不由得也抬眼看向楚琳瑯。

楚琳瑯聽出了靜妃話里的不善,也吃不準是什麼人跑到靜妃那搬弄了是非,所以只是如實回答:“當時水匪未到,雖則民婦說了,大家也是半信半疑。宜秀郡主當時困得很,執意要留在船上睡,誰的勸也不肯聽,是以才有了后面的劫難……是民婦的錯,若當時也陪著郡主留下來,說不定還能與那些水匪搏一搏。民婦比這些同窗都癡長些年歲,平日都拿們做妹妹看,若是有旁人說的爭吵,大約也是閑著斗幾句,也是不大記得了。”

楚琳瑯這話說得很委婉,但是也基本解釋清楚了。宜秀又不是被人強留在船上。當時說有敵時,眾人都是不信,怨聲載道的。那宜秀份尊貴,不愿下,誰還能拽下來?

琳瑯說應該陪宜秀留下的話,一聽便是飛蛋打的殉葬法子。靜妃娘娘若是再刁難人,就是無理取鬧了。

至于爭吵,宜秀為人,在書院里有幾個沒跟吵過?楚琳瑯可從來都是忍讓有加的。就算回敬,也沒有面紅耳赤地吵過。

不知靜妃這最后一句,又是從何而來。

靜妃顯然是不信,冷哼一聲,轉頭對著太后道:“太后,臣妾今日來,就是希您能替云家枉死的兒做主,代為調查一下真相!為何這麼多的貴,非要結伴前往江口。臣妾聽說,就是這位楚娘子最先提出要回江口探親,才引來后面的禍端。”

太后聽到這,眉頭微微一皺,疑問道:“真有此事?”

就在這時,一旁的陶雅姝卻開口道:“各學一向有夏游的傳統,聽我母親說過,學那會,還結伴去過更遠的地方。當初楚娘子是請假自回家探親的,一個學生如何張羅夏游?是我們幾個學子與華夫人商量了后,大家一起決定的,楚娘子也是后來才知。”

陶雅姝說這話時,母親吳氏都微震驚,覺得兒今日造次了,真不該在這樣的場合,替那楚氏開

誰看不出,這位靜妃娘娘就是找茬發邪火來了。

陶雅姝這時候開口,豈不是引火燒?吳氏暗暗心急,真恨不得掐一下兒的大

聽了這話,邪火果然開始蔓延。

靜妃娘娘抬眼看向了陶雅姝,又是笑了一下道:“不愧是陶家嫡,說起話來,還真有些先皇后的風范,依著你的意思,這些賊子盯上你們,完全是湊巧了?”

華氏原本是不開口得罪靜妃的。可是一看連學生陶雅姝都開口解釋,自己學的掌事人,若是避嫌不開口維護無辜學生,那就太不像樣子了。

所以也溫言勸道:“靜妃娘娘,這游學的確是幾個孩子求到我這,我又讓們回家與父母商量后才決定的,的確與楚娘子無干……書院一直有夏游傳統,誰也不愿見出了這樣的意外……”

說到這里,華氏也有些說不下去了。說到底,這事豈可歸咎個人,云家若要追責,書院自當承擔大半。

聽到這,太后似乎也有些乏累了,語氣冷淡道:“這是佛堂,聽不得那些打打殺殺,靜妃若要審案子,不妨去大理寺升堂,不必來我這里挨個敲打人!”

聽出了太后話里的不悅,靜妃娘娘連忙起沖著太后施禮,道:“請太后贖罪,臣妾并非有意攪鬧了太后的清修……只是,我家宜秀子烈,就這麼早早去了,天到我這里哭,眼睛都哭腫了。我這個做姑姑的若不能替冤昭雪,真是日夜寢食難安……聽說楚娘子和陶家小姐甚好,便是常常譏諷我家宜秀,害得學甚是孤立,最后連下船避難都不肯帶……好可憐的秀兒,姑姑在皇宮院,竟是幫襯不上你,任著你讓同窗欺凌!”

說到這時,靜妃娘娘竟然噎哭泣上了。

若是宜秀不死,還真沒法拿著這個說事兒,只能做個啞絕口不提。

可如今宜秀不在了,還是為了名節自盡,貞烈得很!

云家便是苦主,怎麼鬧都不為過。更何況,昨日聽到的說辭是:這楚琳瑯一心結陶家嫡,聯合其他學子宜秀,以至于宜秀當時慪氣,才不肯下船的。

如今看來,這楚娘子的人緣還真不錯,不是華氏維護,就連陶雅姝這個清高孤傲的都對楚娘子另眼相待。

這兩個人沆瀣一氣,是穿一條子的。

靜妃原來并沒有把即將宮的陶雅姝放在眼中的。

一個陶家的兒,長得又有些肖似死去的先后,如何能得陛下寵

可是如今,云家的侄卻因為楚娘子聯合陶雅姝之流排,而落難失節,足見是個有心機的。

難道陶雅姝就是算計著要讓云家丟臉,給太子助力?

今日細觀,陶雅姝實在是太年輕了,容貌又不俗,比當年的皇后還要貌些。

這樣的宮以后,若是如此耍弄些心機,說不定還真能博得些寵呢!

靜妃獨大后宮多年,可不容得這樣的人來跟爭寵。

更何況陶雅姝出不俗,得寵的話,不太子如虎添翼,說不定小丫頭有家世加持,還有太后的支持,還真能坐上那空虛了甚久的后位……

靜妃不能不有所忌憚,提前防患于未然。

至于這個楚琳瑯,是那司徒晟的管事,若是,便是不給那酷吏面子,不能不投鼠忌些。

不過聽說已經辭了工,不再是侍郎府的下人。這婦人新近還與一個書院的夫子勾搭上了,由此可見,司徒晟也不會屑于要這種水楊花,出卑賤的子。

如此一來,倒是可以借著楚琳瑯害死了這個由頭,大鬧一場,阻了陶雅姝進宮之路!

所以什麼冤,都是無謂借口,阻止陶雅姝進宮才是最大的目的。

就是想定了,靜妃娘娘才如此鍥而不舍地找著楚琳瑯的麻煩。立意將侄的死,歸咎到楚琳瑯組織游學,侄到以陶雅姝之流的同窗排,讓錯失施救機會的由頭上。

這樣一來,靜妃跟陶家的這個小丫頭鬧翻臉,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到陛下那哭求,不準欺負死去侄的陶家嫡宮!

于是說著說著,靜妃已經是淚如雨下,哽咽得幾乎要暈過去,只口口聲聲要楚琳瑯和陶雅姝給一個代,為何滿船的人,只有宜秀一人沒有下來!

太后也沒想到,靜妃原來是這麼疼的人。

人家侄死得這麼委屈,就算貴為太后也不好申斥這胡攪蠻纏的靜妃。

年歲大了,很是厭煩陛下后宮的事,平時都懶得手。

可這陶雅姝很得的喜,眼看著靜妃一頓狂舞,是要將陶家嫡也拖下水,太后才開口道:“你說別人欺負了郡主倒也罷了。陶家的小姐最是端雅,連罵人都不會,怎麼會欺負人?靜妃娘娘,你在宮中,也算是長輩,說話也要有有據!”

可惜靜妃此番沒想講理,就是要鬧個胡攪蠻纏,鬧到陛下跟前才好!

這幾日,因為悲傷侄哭紅了眼睛,陛下來看了好幾次。

也許是哭哭啼啼的樣子,像極了的那位方表姐,陛下最近對可是有求必應。

靜妃仗著盛寵,有恃無恐,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再來場悲痛絕,正好去陛下那演一演苦的戲。

只要借著侄自盡而亡的由頭,咬死了是陶雅姝和楚琳瑯排人造的,便可以順理章地懇請陛下不許陶雅姝宮。

想到這,靜妃干脆子微微往后一倒,順勢做了昏迷狀,只當自己是哭暈了過去。

后的太監又是手忙腳地喊太醫,佛堂里哄哄,便是再念幾段心經也難以驅散這些嗔怨魍魎。

楚琳瑯一直跪在旁邊不曾開口。這滿堂都是仙班正神,哪里容得這小鬼多言?

而且也看出來了,太后這位老神仙明顯鎮不住妖妃的胡攪蠻纏。

靜妃這一昏倒,就是立意將事搞大。最后不得這個氣暈了娘娘的罪魁禍首挨板子。

宮里的板子,是能活活打死人的!

此時就算滿腹機靈也無用,在絕對的權勢跟前,哪有升斗小民的道理可講?

司徒晟說讓放寬心,今早搖殼還要搖出了個吉簽,合計著這是兩個王八蛋一起蒙呢!

眼下的橫禍該是如何閃避?

就在這節骨眼,突然有太監傳話,說是陛下帶著戶部侍郎司徒晟來見太后了。

這大晉仁宗皇帝一佛堂,就看見靜妃奄奄一息的景,不由得眉頭一皺道:“這是怎麼了?”

許是聽到了陛下的靜,讓人略略提神,靜妃又是叮嚀一聲,緩緩睜開了眼,看見了陛下,便著細腰肢,踉蹌起,跪在了仁宗腳下,將的委屈又哭訴了一遍。

仁宗聽了,正忍不住蹲下要扶起靜妃時,就聽見旁那個跟木頭一樣的酷吏開口道:“依著靜妃娘娘的意思,這次夏游,是陶家小姐和楚娘子刻意安排,用來陷害宜秀郡主的了?”

在陛下面前,靜妃娘娘就不好搞胡攪蠻纏那一套了。

飛快抬眼看了看開口說話的司徒晟,語調幽幽地敲打著:“司徒大人,雖然這楚娘子曾是你府上的下人,但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如此毒婦,大人還是莫要沾染了。”

司徒晟垂眸施禮道:“下曾在大理寺任職,習慣了定罪需要刨問底,不可信口開河,定人錯,跟是不是曾是我府宅的下人不相干。若有冒犯娘娘之,還請娘娘海涵!”

這話說的,簡直是明晃晃指責靜妃娘娘張污蔑人,卻拿不出真憑實據。

靜妃有心發作,可又要在陛下面前維持個弱柳扶風的樣子,只能忍著氣兒說:“如果不是因為這楚琳瑯煽學的學子去江口,宜秀那孩子又怎麼會遭這飛來橫禍?若不是聯合陶雅姝這些小姐排宜秀,為何會獨自留在船上?司徒大人,你會斷案,請問我說的可有錯?”

司徒晟沉聲道:“靜妃娘娘可知,這伙子賊人原本是想要在哪里犯案?”

靜妃被問得一愣,惱道:“賊人犯案,我如何知?”

司徒晟恭謹而語氣沉穩道:“云國舅痛失,便領大理寺嚴查此案,因為在下當時路過,也去綠洲增援,了解當時的形,便被大理寺調撥去協助調查此案。幸而不負國舅重托,這案子有了些眉目。”

這次榮林學遇劫的事,震甚大。

那云家死了兒,如何甘心?于是云國舅點名要查這次學夏游是誰挑的頭,是不是跟那些劫匪是否沆瀣一氣?更要查一查,為何偏偏別家的小姐都得救了,唯獨他的兒被落在船上。

如今云國舅有些走火魔,偏執覺得是有人要害他云家,仿佛這般,才能稍微減輕他對兒的愧疚自責。

可是這案子越查卻讓人越心驚。

原來這伙子賊人最開始的謀劃是,趁著陛下夏日行宮時,奇襲陛下和后宮妃嬪的船只。

甚至在那賊窩里還發現了當初規劃水道路線的圖紙,甚至連行宮值的排表都一應俱全,種種細節連陛下看了都后怕。

只是在重兵護送之下劫持天子妃子,這等難度太大,賊子們一時下定不了決心。

正巧又有容林學出游的事,那方舟聲勢甚大,便將這伙來到了京城的賊人一路引到了南邊作案去了。

而重金糾結這伙窮兇極惡的水匪之人,似乎是荊國那邊的,只是線索一路查到了北邊就此斷了。

待審問出這等細節,再沒人要追查學的事了。

畢竟承辦此案的大理寺員都上奏說,容林學的師生其實是替陛下與后宮妃嬪擋了災禍,當真是天佑大晉吾皇。

方才司徒晟與大理寺卿一同向陛下稟明其中的來龍去脈時,陛下沉了甚久,只將一只茶杯摔在了地上。

如今大晉太平也是甚久,讓一眾員都失去了警惕之心,渾然忘了荊國蓄養的都是怎樣的虎狼,任其爪牙了京城而不知。

尤其是他那位國儲兒子,居然還一門心思地與荊國權貴做起了生意,那伙賊子怎麼不去劫了太子船?

那樣可讓他省心,再立一個不是那麼熱衷跟虎狼做生意的短視國儲!

就在陛下稍微制了火氣后,司徒晟斗膽提了個不之請,他聽說今日靈云大師宮講經。

他之前曾在寺廟供奉母親的牌位,想要靈云大師加持,可惜一直不得見大師,若是方便,他一會想見見大師,正好送大師出宮。

仁宗如今越發倚重這個年輕的臣子,司徒晟難得開口相求,這點要求又算得了什麼,也不好駁了他面子。

正好陛下也想去給太后請安,便帶著司徒晟一同前往。

君臣二人也沒坐轎,只是一路走來,也順便聊一聊荊國的時局。

于是陛下便帶了司徒晟來尋靈云大師,正好看見靜妃娘娘向楚琳瑯和陶雅姝發難的一幕。

📖 本章閲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