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蘭很喜歡和李家人接,心不累,笑著道:「親家傷心了,哪裏有功夫和我們多說,再說我們是姻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親家母無需外道。」
李許氏以前和周楊氏很來往,也就近一年來往的多,知道楊氏是厲害的,「親家母說的對,我們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竹蘭問,「我們進來有一會了,我怎麼沒見到李氏?」
李許氏解釋著,「打小就和最親,昨個哭了一晚上,早上又做的飯,我讓去休息了,親家母要見,我去。」
竹蘭忙攔著要起的李許氏,「讓休息吧,我就是惦記,是個實心眼的,昨個哭的傷心,我不問問心裏不踏實。」
李許氏仔細品了品話,笑容多了,閨沒報喜不報憂,周楊氏的確對閨不錯,「啊傻人有傻福,這丫頭能遇到親家母這樣的好婆婆,幾世修來的福氣。」
閨隨都有福氣,就遇到了好婆婆,這麼一想閨也不完全是隨了李家人。
竹蘭來古代后,雖然第一次當婆婆,但是敢站直了腰桿子,的確是難得的好婆婆了。
很快時辰就到了,竹蘭等人和李許氏去了前院,這是李家村,李姓的人最多,李氏的有四個兒子,要不是是李氏爺爺去的早,李氏不止三個叔叔,李家兒子生孫子,孫子生重孫子,自家男子就很可觀了,更不用說沒出五服的親戚了,來幫忙送葬的院子都站不下了,送不上外姓人抬棺。
子不送葬都留了下來,竹蘭第一次親眼見到古代送葬,講究比現代多太多了,死後風對於老人很重要,子孫繁茂送葬很壯觀,難怪古代怕絕戶,不僅是死後沒人摔盆,還對不起列祖列宗。
李家昨個做了一餐,今個還要做一餐給送葬回來的人吃,竹蘭要幫忙,李許氏沒讓,「家裏人多著呢,親家母歇著就行。」
竹蘭默了下,李家除了子直,還能生,李氏的親兄弟就六個,還不算兩個出嫁的姐姐,幾個叔叔家兒子也不,兒媳婦一算起來真多。
想到這裏,李家村也是遠近的大村子,也是附近不敢惹的存在,李家村兒子多啊,所以李家村的閨都搶手的,當初原看好李氏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誰家不喜歡能生兒子的兒媳婦。
送葬的人回來了,吃了一頓飯,竹蘭和周書仁不是空手來的,他們是帶著錢來的,一兩銀子。
李家花了不,可收的也不。
竹蘭和周書仁本該吃了飯就回了,可李家要分家,沒錯李家以前一直沒分家,老太太雖然去世的急,可也把該分的分明白了,分家只是走個過場。
竹蘭和周書仁被李許氏留下來,這是給大房鎮場子的,以前李家團結那是有老太太鎮著,老太太去世了,幾房兒媳婦都有自己明,自然為了各方奪利益,還好老太太餘威在又剛去世,沒人敢鬧起來。
分家分的也利索,李家借了李氏的得了銀子,李老太太只留了二十兩銀子,加上家裏的四兩家底,一共二十四兩,早就打算要分家的,其他銀子買了五畝地,又買了三地基,自家男娃多自己做泥胚砍樹,自己建房子,省了不錢,三的房子都起來了,除了李氏的爹是老大守著老宅,其他的兄弟們都有自己的去。
李家一共三十二畝地,李老太太當初買了五畝地就是為了湊數好分家,一家八畝地公平,銀子一家六兩,至於其他的都分算是公平,不過老大到底佔了便宜,老宅片的屋子呢!
竹蘭見證了李家的分家,心裏對李老太太更加的佩服了,給兒子娶媳婦,孫子娶媳婦,兒的陪嫁都是銀錢啊,老太太真是太不容易了。
竹蘭想到自己,的運氣的確不錯,穿越到了周家,周家的家底在農村很見的,直接給了和周書仁起家的資本。
從李家回來,李氏就蔫蔫的,讓周家人很不習慣,他們習慣了李氏每天樂呵呵的模樣。
竹蘭特意讓周老二去縣裏買了李氏吃的豬蹄回來,趙氏忍著疼把李氏喜歡的手帕給了李氏。
周昌廉最看不上大嫂的人,也乾的說了節哀。
李氏到了婆家的溫暖,終於打算振作起來了。
結果,周家反應最慢的昌智拿出了筆墨遞給李氏,「大嫂,我知道你難過,所以抄經文吧,等李七七的時候燒給李,如果覺得還難過,那就抄一年周,一周年不行,三周年,大嫂我相信你能行的。」
李氏,「.........」
是傷心,可抄經文會要了的命,聽著小弟的意思,怎麼覺得能抄一輩子呢?這份溫暖不是特別的想要。
竹蘭,「........」
周書仁,「.......」
李氏終於又鮮活了,雖然表有些一言難盡!
周家另外三個兒子都驚呆了,原來昌智是這樣的弟弟,惹不起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