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起筆,七月落筆,在寫完《為餌》後,突然想到了魯迅先生的“文學與出汗”,因為“出汗”這件事始終貫穿著小說核心與我碼字環境的整個過程。
18年同一位老朋友噓寒問暖間,推薦了一部影片,由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家》,過了很久之後偶然想起,才借著閑暇之餘點開看了。影片講的是鋼琴師史標曼一家在二戰即將發之時,全家被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標曼本人也盡種種辱和折磨,不斷在搜捕中逃亡。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尾聲,廢墟的閣樓上標曼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在軍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妙的琴聲令德國軍萌發了惻之心,他暗暗幫助標曼直到蘇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戰爭像瘟疫一樣帶給人們絕和恐慌,而音樂卻給了人們活下去的信心與勇氣,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安了人們心中的痛苦與創傷。”
這些個印象與沉思,也就為後麵創作《為餌》埋下了伏筆。
19年6月構想,7月執筆開篇,各種權衡後,8月最終選擇在縱橫投稿,9月開始在縱橫正式發文,更新一卷·風起秦淮;20年1月初,開始寫二卷·雨花驚夢,期間經曆疫,6月中旬開始執筆三卷·南陵之行,7月3號迎來了人生中首個100萬,酷暑之下,8月突破了日更6千的目標,同時也舉辦了為餌周年慶,為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素未謀麵的朋友送去了周年慶禮品,11月開始四卷·錦繡山河,由於度太長,不得不加快進度,所以21年1月定下了2月日更6千的目標;到了2月春節期間,把自己鎖在房間裏開始潛心創作,日漸晨昏顛倒,每天淩晨4點爬起來開始碼字,大家春節走親訪友,然而我開始社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