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太上敕令!

14.7% / 110/748

第103章 太上敕令!

可知四諦?

怎會不知道呢?

那是佛祖於菩提樹下短暫出現時,難得的勸戒。

那佛之中的藥師琉璃如來垂眸,幾乎是本能地回答道:“我佛門四諦,名爲苦集滅道。”

“我怎麼會不知?”

齊無詢問道:“那大師覺得,你的道路並沒有違背最初的四諦嗎?”

藥師琉璃如來答道:“自然如此。”

年道人手虛引,詢問道:“那麼,何爲苦諦?”

藥師琉璃如來似是難得遇到會與自己論道之人,於是溫和道:

“人生苦諦有三苦,八苦,不知道道長詢問是什麼?”

齊無道:“三苦是什麼?”

藥師琉璃如來不微笑:“看起來,道長是要考教貧僧。”

“三苦爲大苦,分爲苦苦,壞苦,行苦。”

年道人溫和詢問:“何爲苦苦?”

老僧哂笑:“有許多僧人,有許多典籍來形容這個狀態,但是老和尚看來,不過是【正在痛苦時的苦惱】,若是被人打傷,若是不小心跌倒,被利刃劃破,這時難道不痛苦嗎?”

齊無點頭:“是痛苦的。”

老僧又道:“壞苦,也有無量典籍無數註解,都是無趣繁瑣的廢話。”

“壞苦的意思,是指得【快樂結束時的痛苦】。”

“青春易逝,芳華不再,快樂的歲月總是短暫的,也正因爲過快樂,才覺得之後的寂寞無法忍,這時候難道不痛苦嗎?”

齊無道:“是痛苦的。”

藥師琉璃如來道:“那麼痛苦時候是痛苦的,而快樂結束時也會因快樂痛苦。”

“行苦,就是在剩下的,不苦不樂的時間裡,被這自然變化的規律而支配的痛苦。”

“也便是八苦。”

“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別離苦、五盛苦。”

他又一一給眼前年道人講述了這八苦的含義。

年道人或者沉思,或者點頭,都是贊同的態度,說:“是這樣的。”

而最後解釋到了五盛苦,說何爲五盛?言道:

“即【南海觀音菩薩】的【般若心經】所言,,想,行,識,五蘊皆苦。”

“道長覺得,這苦諦如何?”

年道人點頭答應道:“講述很是完備,從此來看確實是會有很多的苦難。”

“說出這苦諦含義的人,應該見到過很多的東西吧?”

復又好奇問道:“那麼何爲【集諦】?”

藥師琉璃如來於是回答道:“【集諦】即爲諸慾,是諸多苦的原因所彙集在一起,所以做【集諦】,這世界上無數的苦楚,爲【見八十八使煩惱】,和【思八十一品煩惱】……”

講述到這裡的時候,他忽而看到對面的年道人微微笑了一下。

於是停下來,詢問道:“老僧所說,有何紕,以致道長髮笑?”

年道人止住那一瞬的笑意,拱手道:“貧道,齊無。”

藥師琉璃如來明白了,忍不住笑道:“齊無,見有八十一品煩惱。”

“老和尚或許該要見你的。”

“我曾經在菩提樹下見到過佛祖的短暫出世,在那之前和之後,都作爲藥師給人治病。”

他溫和道:“道長喚我藥師就可。”

年道人道:“那藥師,還請繼續講下去吧。”

於是藥師琉璃如來繼續講述諸集諦的含義。

年道人認真傾聽。

而最終藥師琉璃如來做出了了結束,道:“而這諸多的苦難原因,其實主要來自於【貪嗔癡】【慢】【疑】,這五者之中,貪嗔癡爲最大的原因,是導致那無數苦難的來源。”

“道長覺得如何?”

年道人想了想,道:“是很有道理的。”

他忽而想到了自己的諸位師兄師姐,轉而明悟許多東西似乎是想通的,於是自然而然地回答道:“若是不貪心,可以省卻許多的煩惱,若是不生出嗔,不會惱怒失去理智,也會省卻諸多煩惱,而若是沒有癡念,不必執著如魔,便可以放下許多,更是省卻煩惱。”

“說出【集諦】的那位,實在是很有見識。”

於是藥師琉璃如來臉上浮現出笑意,溫和道:“真人,好悟。”

他道:“苦諦,集諦,只是尋常。”

“旋即便是滅諦了。”

他雙手合十,道:“諸苦滅盡,度盡蒼生。”

“使聞是藥師琉璃佛名字之者。一切過罪自然消滅。”

“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如來名號,至心持不生疑,墮惡趣者無有是。”

他念誦自佛法,周圍流燦爛,彷彿剔晶瑩的淨琉璃。

年道人微微擡眸,而後搖頭,沉許久,再度反駁道:“這不對。”

於是藥師琉璃如來的佛一頓。

見到那年道人並非是反駁自,齊無若有所思,道:

“這所謂【滅諦】的含義。”

“應該是旁人增加過的。”

“不是之前提出【苦諦】,【集諦】的那個人解釋的吧?”

?!!!

藥師琉璃如來心中微有震,神仍舊不變,垂眸看向齊無,道:

“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年道人笑道:“很簡單啊,倒不如說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因爲無論是【苦諦】,還是【集諦】,都是在講述很基礎也很明白的道理。”

“提出四諦的這個人,把這兩點說得很詳細。”

“而最重點的是,裡面沒有說教的意味。”

“他只是很坦然地將這個世界上本就存在的東西講述了出來。”

年道人想到了今日的那碗麪,心裡面還是覺得,沒有試試看烤出來的辣椒,總是憾,於是道:“就像是吃麪的時候,如果吃辣椒會辣,所以你要吃點一樣一樣。”

“是這樣簡單而樸素的道理。”

“似乎擔心別人理解錯誤,他甚至於一條一條詳細地說了,就像是告訴伱,吃麪的時候,加醋會很酸,鹽太多會,辣椒可以點吃,卻千萬不要在麪條裡面加糖,那樣的話就會不好吃,都稍微有些囉嗦了呢,但是我可以到他那種對於蒼生的溫。”

“但是你方纔所說——”

“這滅諦,要滅盡諸苦,以渡蒼生。”

年道人擡眸看著眼前的藥師琉璃如來,道:

“卻是帶著一種高高在上的覺。”

“和前兩者不同。”

“所以,絕非是他所傳授的法。”

藥師琉璃如來沉默許久,道:“但是,並無錯誤。”

齊無搖頭道:“錯了。”

藥師琉璃如來雙手合十,緩聲道:“衆生皆苦,沉淪於苦海,人生在世,如荊棘之中,心不,人不妄,不則不傷;如心則人妄,傷其痛其骨,於是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當斷滅諸惡。”

“於是衆生不會會如此痛苦。”

“如是衆生可參悟佛法,以證菩提。”

“何錯之有?”

他說話的時候,佛不自覺已是稍微暗淡。

年道人道:“是該如此,此話不假。”

“但是藥師你如此做,可曾經問過蒼生嗎?”

“問過蒼生,可願意被你渡去?”

藥師琉璃如來眸子微斂,年道人站起來,眸子平和看著眼前垂眸的僧人,道:“你剛纔說的法不是假的,但是貧道還是有些疑,人生於如此的世界之中,衆生要【心】不妄,方可以不痛苦,我認可。”

“可是你做的事,卻是以佛法爲鎖鏈,困住蒼生。”

“【令】他們不得。”

“於是他們不必被到針刺的痛苦。”

“這算是度化嗎?”

老僧雙手合十,垂眸許久,道:“算。”

“因爲蒼生不必苦了。”

年道人注視著他,想了想,道:“你這樣倒也是一種說法啊,藥師。”

“但是我還是有個疑,希你能夠解答。”

“請講……”

“佛祖說五盛苦,那我便嘗試,以五盛來說,,想,行,識,五蘊皆苦。”

“你方纔提及了南海觀世音的法,我聽了聽,稍微有些領悟。”

“是因爲人能知到外界,到了諸相,纔會被外界的一切干擾,於是引了貪嗔癡,故而佛門說【相是空】,就是這個意思,相是空,是一種境界,指得是無論外界如何的繁雜,無論經歷見到如何的變化,這一切外相,都不會影響到修行者心的境界,是嗎?”

此刻轉而爲年道人詢問,那老僧沉默許久,嘆息道:

“真人說的,是對的。”

年道人搖頭道:“當不得真人的。”

又道:“那麼佛希的,該是衆生自己走到勘破【相是空】的境界。”

“對嗎?”

老僧上的佛已經收斂地只在這一座屋子裡面,垂眸許久,道:“真人說的,是對的。”

“我佛希的,是衆生能走到這一步。”

於是年道人疑問道:

“可是你做的事,難道不是讓他們永遠都沒有機會走到這一步嗎?”

“正如見到這世上許多事,會讓人帶來痛苦。卻也不該將人的雙目刺瞎。”

“因爲衆生最終都會迎來死亡,就在出生的時候將他殺死,讓他直達彼岸。”

“藥師啊,你所做的,不正是這樣的事嗎?”

藥師琉璃如來軀巨震,猛地擡起頭,口而出道:“不,我不曾!!”

年道人詢問道:“可是你難道不是直接剝奪衆生【見諸相非相】的機會嗎?”

“佛希是衆生走到【見諸相皆空】”

“而你卻是讓他們本【不見相】,本沒有接相的機會,自然覺得相是空。”

“可他們真的頓悟到了這個境界了嗎?”

藥師琉璃如來上的佛幾乎消失了,只剩下一個老和尚。

年道人嘆了口氣,道:

“僧人。”

“你是在度化人的煩惱,還是在拔除人的慧呢?”

“你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老僧人痛苦道:

“我只是想要學著佛祖去度化蒼生,只是希蒼生不在苦才發下的宏願。”

齊無頓了頓,而後當真只是疑,自然詢問道:

“那麼,那位你口中的佛祖,也如你現在對待蒼生這樣,對待了你們嗎?”

佛祖也曾經如此度化你們嗎?

也曾經因爲相皆苦,因爲衆生皆苦。

就也幫助你們,【諸苦滅盡】嗎?

這一句話只是疑,可在老僧人口中卻如同洪鐘大呂,振聾發聵一般,他忽然就回憶起來那一天,還是貧窮藥師的自己在菩提樹下,看到了那茫然的男子,而後他給自己,還有其他人講述了最初的法,是四諦。

當時他是怎麼樣告訴自己的呢……

他說,此是苦,你當離。

此是集,你當斷。

此是滅,你當證。

此是道,你當修。

他指出了四諦,而後勸告著我,這是可以做到的,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做的。

我已經做到了,所以你也一定可以。

他只是如此而已。

老僧忽而悲痛,有一種走錯了道路的覺,心中刺痛不已,上佛剎那間已經消失了,似乎是因爲佛先前太過於熾盛,當這樣的佛散去的時候,周圍竟然只剩下一片黑暗,老僧人踉踉蹌蹌,想要起,卻因爲回憶起來那個人,又回憶起自己那個預知未來的夢境,悲痛得不能自已。

踉蹌一步,竟然跪倒在地上。

雙手撐著地面,淚雨滂沱。

“啊……”

“我佛,弟子竟然錯到了這樣的層次嗎?”

“您已經以作則了,我卻只走到了表面上,我怎麼可以誤解您的意思到了如此的境地。”

年道人沉默,忽而輕聲道:“那個指引你們的人。”

“已經不在了吧。”

這一句話有憐憫,卻如刀劍刺痛。

老僧悲痛不能自已,進而放聲大哭。

只覺得周一片黑暗,前路並無引路,而自己也已走錯道路。

忽有燈亮起,他下意識擡起頭,看到那一名年道人端著油燈走來,微微俯下來,手中的油燈照亮了自己,老僧擡起袖口,拭過眼淚,道:

“是老和尚太失禮了,竟然讓道君看到如此的一面。”

“實在是過錯太多,極難重返了。”

“回憶起來,越發覺得悲傷。”

齊無道:“不用道謝,不是我幫你,是你自己一直都知道,我只是恰巧說了某句話,讓你回憶起他而已。”

老和尚嘆息,道:“可惜了,我已經錯了如此之大。”

“距離他當年的教導如此之遙遠,實在是越發覺得痛苦了。”

齊無道:“那爲什麼不回頭呢?”

老和尚軀巨震。

“回頭……”

“一條路錯了,那麼接下來不就該回頭了嗎?”

老僧呢喃:“我還可以回頭嗎?”

“只要你想,爲何不可?”

老僧嘆息道:“是我還有很多東西……”

“那你想要回頭嗎?”

於是老僧頓住。

年道人將油燈重新放在桌上,而後道:“關於苦諦,集諦,我已經聽您說了。”

“所以關於滅諦,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我也有了一點想法。”

“藥師你可以聽聽看,就當做只是一介尋常道人的隨意玩笑而已。”

老僧起坐回,看到那年道人卻起,嗓音清澈,道:

“我道門以日月爲命。”

“日升月落,華普照,便是修行。”

“而集諦言說,諸苦來自於三昧,這三昧便是貪嗔癡,如火一般。火便是以此爲源頭出來的無數慾,這些慾便映照眼,所以看不到日月的命之。”

“而滅諦,或許如此。”

年起,溫吹熄了油燈。

這道觀經閣之中的窗戶打開了,月傾瀉進來,灑落在年道人的上,肩膀上,也落這屋子裡面,照亮方寸,僧人眸子瞪大,看著那月下的年道人手指著油燈,清淨自在,如是笑道:“並非是度滅蒼生的一切慾,而只是吹滅自我的貪嗔癡之火。”

“如此諸多惡惡趣自然消散。”

“可見日月。”

老僧看著月下的年道人,忽而笑起來。

笑著笑著,忽而哽咽。

“原來如此……”

“不是度滅的滅,是吹滅的滅啊。”

“吹滅貪嗔癡,可見如來。”

“是啊,他那樣的人,怎麼會用渡滅來描述自己的法呢?是我們一直都看錯了,一直都理解錯了啊……爲何我們不去真的理解他的法門呢?”

東方佛國淨琉璃世界。

無數琉璃世界重新恢復原本模樣,璀璨明淨,沒有毫的錯誤。

遍照菩薩卻忽而有所應,擡起頭,看到那閉目凝聚法的藥師琉璃如來忽而垂淚悲愴。

而後緩緩睜開了眼睛。

選擇停止了凝聚自己的法,自己的力,自己的諸相。

之下,煉觀之中的老和尚雙手合十,道:

“貧僧想要回頭,可是獨力難支……”

“還請,太上玄微真人助我。”

只如尋常的年道人被破了道號,作一頓,擡眸看到那僧人清淨自在,老和尚角一微笑,眸子卻澄澈,彷彿可以勘破一切,佛門有他心通,年道人此刻卻知到了老人的釋然和放下,也在剎那之間明白了老者的選擇,他沒有再開口說什麼。

老僧道謝,盤坐在這月之下,雙手合十,溫和道:

“願我來生,得菩提時……”

上道袍,道:

“願汝來生,可得菩提。”

老和尚道謝,只是唸誦佛門經典,齊無站在他旁邊,僧人是盤坐著的,道人是站立著的,僧人對月而年背月,老者唸誦曾經菩提樹下最初的法,而後右手前臂上舉於前,手指自然向上舒展,手心向外,施無畏印;左手下垂於膝前,掌心向外,施與願印。

年道人右手垂落,袖袍雲袖飄搖。

左手中指無名指向微彎。

大姆指住中指及無名指指尖。

以道決。

踏前一步,袖袍掃過,而僧人閉上了雙眼。心中回憶起那無數的佛門經典。

都說如是我聞,最後卻被其他聲音覆蓋。

年口含真言,嗓音溫和,道決落下,如是道,如是說——

“太上敕令!”

PS:

參考——佛家·三轉四諦十二行

《法華經·譬喻品》:“佛昔于波羅柰,初轉四諦/佛昔于波羅奈、初轉法,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

《阿毗達磨俱舍論》二十二卷,諦四先已說,謂苦集滅道。彼自亦然,次第隨現觀。

能寫得足夠真實,這樣故事纔有分量,選擇纔有價值。

(本章完)

給朋友: 章節報錯

📖 本章閲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