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他就沒幹過好事

29.9% / 66/221

“什麽時候到你出主意了?你算是個什麽東西!!!”

上京五虎,一個皇子,一個驃騎將軍嫡子,一個太師長孫,一個國公次子,個個家世最低也是一品大員。

隻有顧文定區區一個文昌侯世子,是進來的。

他們看他鬼點子多,又舍得花錢,會跑,肯背鍋,才帶他玩。

謝遲擺明了護著阮清,哥兒幾個頓時都有數了。

上京城最辣的小辣椒,以後旁人不得了。

可是,平白每人沒了一萬兩,還是心裏不爽。

阮清那邊,拿著四萬兩回家,還沒想好怎麽置,一進門,就見阮臨賦背著手,站在房中,看著那盞兔子燈。

“燈,哪兒來的?”

“花朝節夜市裏猜謎得的。”

“你可知這燈上的名字,是誰?”阮清猜不出來的名字,他爹一眼就知道。

“謝遲啊。我若不知,如何拿得到燈?”阮清咬住下

剛才被謝遲吻過的那種覺,還揮之不去。

“你以後都留在家裏,不準再出門了。”

阮臨賦出去,反手鎖了房門。

“爹!為什麽啊?”阮清從來都沒見過爹這麽不講道理。

以前也不是沒鎖過,但是,總會給一個理由。

阮臨賦在外麵,“你知道謝遲是誰?他姓謝!”

“我知道是國姓啊,我還知道他很有錢,可這滿京城的皇親國戚多了去了,也不差他一個。”

阮臨賦到底是個聰明人,一秒抓住話裏的要害。

“你拿他的錢了?”

“是他與人做賭贏了,自願分我的。”

嘩啦。

門又被打開了,阮臨賦瞪紅了眼:“你拿了他多?”

阮清知道,事可能鬧大了。

小心翼翼從袖裏拿出銀票。

四萬兩!

阮臨賦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麽大張的銀票!!!

他腦子裏轟的一下,整個人差點站不住。

“清兒,你幹什麽了?你答應他什麽了?他對你做什麽了?這些錢,夠買多條你的命,你知不知道?”

阮清嚇壞了,“他……他沒對我做什麽,我……,我也沒幹什麽,就是扇了他兩個……”

沒敢說,還親了謝遲。

阮臨賦本就是個書生,這會兒徹底站不住了,扶著門,“去!趕去把錢還給人家,給他賠禮道歉。”

阮清不知該怎麽辦,“可是,我連他住哪兒都不知道啊……”

“他住重明宮!他是六皇子謝遲!他是這上京城裏頭一號的混不吝,混世魔王——!!!”

阮臨賦頭一遭瘋了一樣地跟兒咆哮。

阮清嚇得抱住頭,覺得快要被爹吼死了。

阿彩聞聲趕過來,“行了行了,這是幹什麽呢?嚇到兒怎麽辦?”

阮臨賦要氣死了,“我就是要讓知道害怕!讓好好在家,偏偏不聽!偏偏不聽!現在倒好,你問問,問招惹了誰!不但打了人家,還拿了人家的錢!四萬兩!咱們家,從現在開始,便是完了!”

阮清瞪大眼睛,已經懵了,求助地看向娘,“娘,我沒想占人家的錢,我隻是不想由著他們拿我當做賭的樂子,這些錢,我會還回去的。”

阿彩將兒護到一邊,“還什麽還?還了你就是認錯了,你就永遠抬不起頭!”

阮臨賦:“那怎麽辦?我阮臨賦一生清正廉潔,從來不拿一個銅板的昧心錢!更何況,這些錢,你以為它那麽好還的嗎?這不是錢!這是催命符!”

阮清大眼睛眨了眨,想到這幾日城中張告示,黃河水患,殃及無數,許多災民湧城中,無安置。

“我有法子。”

於是,隔了兩日早朝時,那上京五虎,都被皇帝招去殿上。

他們五個平日裏惹禍慣了,被人告狀,在金殿上挨一頓痛罵,也不是沒有過。

謝遲甚至還在殿上挨過打。

但是,五個人一同被傳上殿,還是頭一遭。

每個人在低著頭,沿著漢白玉臺階往上走時,都在心裏把自己最近這段時間幹過的缺德事都過了一遍。

甚至,謝遲還想過,當街親從五品命家的兒,算不算缺德?

又一想,阮臨賦本沒有上朝的資格,應該不至於把狀告到父皇麵前。

於是,等五個人在殿上一字排開,等著挨罵時,卻聽謝肅安道:

“出息了啊,都長大了。”

五個人全都上一

“錢,哪兒來的?不啊!夠多老百姓活一輩子了啊!”

五個人暗地裏換眼,謝遲站在中間,就更不知道這話,該怎麽回。

幸好,薛貴看出來這幾個小子好像有點懵,笑嗬嗬點醒道:

“幾位公子隨六殿下一道,做了大善事,這麽快就都忘了?實在是宅心仁厚得啊。”

謝遲僵地笑著,小心翼翼抬頭,“不知公公說的善事……,是哪樁?”

謝肅安坐在龍椅上,倒是饒有興致,“這麽說,你還幹了不好事?都說來與朕聽聽?”

謝遲就更懵了。

他開始編。

“兒臣,花朝節夜裏,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又在街上,製止了端康王世子強搶民……”

端康王敢怒不敢言:咳咳咳咳!!!!

謝遲假裝聽不見,“兒臣還……阻止了幾個賭徒當眾跳樓……”

一陣低笑。

他快要編不下去了。

他就沒幹過什麽好事。

說著說著,抬眼看見薛貴在拚命跟他擺口型:黃河,黃河。

謝遲腦中靈一閃,“哦,對了,兒臣還關心了一下黃河水患!”

“嗬嗬,好!”謝肅安總算聽見了自己想聽的,“阿徵啊,你已弱冠,為朕的兒子,關心民生疾苦是分之事。以後若沒什麽事,在外麵胡鬧,多來朝上,隨你幾位兄長一同聽政,學點正事。”

“是,兒臣謝恩。”謝遲低頭,眼珠子滴溜溜轉,琢磨著這都哪兒跟哪兒。

但是,他忽然可以上朝聽政了,卻是一件好事。

一直到下朝,幾個人都還不知道到底為了什麽被皇帝招來。

等到百散的差不多了,他們才揪了個人問清楚。

原來,昨天午後,有個便裝打扮的小太監,去了京兆尹府衙,用他們五個人的名字,整整捐了四萬兩,用作整治黃河水患的災銀,解了地方州府的燃眉之急。

📖 本章閲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