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回宮的馬車上,云挽心放松,總算是解決了一樁心事。
車轱轆轉緩緩朝著巍峨皇城駛去,恰好經過繁華熱鬧的街市,縷縷香鉆進垂簾。
云挽喊停,茯苓探頭進來問:“主子有何吩咐?”
挑簾朝外看了眼,云挽吩咐:“我想吃油栗子糕了,去幫我買兩份。”
遞銀子給茯苓:“五香齋的其他點心味道也不錯,喜歡的話你自個兒看著買。”
茯苓搖頭拒絕了,接著從袖口里掏出裝得鼓當的錢袋子,笑嘻嘻說:“出宮前江公公給的,管夠!”
云挽微哂,隨了。
有錢支使,茯苓很快買了兩包油栗子糕回來,包在油紙里,噴香糯。
云挽拆開一包吃了兩塊后重新包好,打算剩下的帶回宮去給景宣帝嘗嘗,也不知他有沒有吃過。
另一包沒拆,給隨行的小宮,待進了宮送去弘文館。
吃完栗子糕,距到宮門還有小個把時辰,云挽淺淺打了個哈欠,支著胳膊開始小睡。
日落前,云挽抵達紫宸殿。
踏殿,線昏暗,云挽順手點上了燭臺,火驟明,轉之際余瞥見景宣帝的影,嚇了一跳。
拍著脯,嗔怒道:“陛下,您在怎麼也不出聲?”
害以為殿無人,結果乍然看到他杵在窗欞旁險些沒嚇暈過去。
開著半扇通風氣的折形窗牖前,景宣帝負手而立。
黃昏的霞過窗外枝葉隙落在他上,半邊子明朗清晰,半邊藏在影中,地上的影子深邃欣長。
他轉,出俊英的臉龐,黑黢黢的眼眸凝著,淡聲道:“夫人回來了。”
“瞧夫人氣紅潤,眉帶喜,看來是有什麼好事發生?”
他勾了勾,盡量顯得真誠。
隔得遠,又逆著,云挽未看清他臉上的表,端著燭臺走向案桌,坐下后笑道:
“哪有什麼好事,不過是解決了陳年舊事,心里寬泛許多罷了。”
說得是陸家,聽在景宣帝耳中卻了其他。
陳年舊事。
呵。
燭下,他的臉晦暗難辨,未發一言。
忽然沉默下來,寂靜蔓延片刻,云挽終于察覺到他緒有異,看上去頗有些奇怪。
尋思,難道這兩日誰干了什麼,惹他不高興了?
想了想,端起茶盞扭頭問他:“陛下喝茶麼?妾給您倒。”
喝茶去心火。
深擺晃,景宣帝踱步而至,在對面的位置坐下,“勞煩夫人了。”
云挽倒了一杯熱茶,小心遞給他,景宣帝手去接。
“有些燙,您——”
聲音戛然而止。
目之所及他手上的一抹紫,轟地一下,云挽大腦一片空白。
地盯著他拇指上悉的扳指,呼吸變得緩慢而沉重,端在手中的茶杯也搖搖墜。
景宣帝主接過手里的熱茶,一飲而盡。
“咚。”
茶杯扣在桌案上,他似笑非笑道:“夫人認得這枚扳指?”
云挽面頰的紅潤一點點淡去,腦袋似一團漿糊。
上午親自丟掉的扳指,此刻完好無損地戴在它主人的手上,帶給的沖擊不亞于人死而復生。
尤其是,本就心虛。
聽到他的話,云挽一不地坐在那里,表驚愕未來得及收斂。
景宣帝笑了笑,好整以暇道:“夫人看起來很驚訝?”
“朕不妨告訴夫人,此枚扳指正是五年前朕失的那枚,幸得找到了。”
他褪下扳指在指尖,狀似觀察,語氣幽幽道:“夫人可想知道是在哪兒找到的?”
纖濃的睫羽輕,云挽眸微,“在、在哪兒?”
景宣帝:“在馬圈。”
他語氣稍冷,冷峻威嚴的臉上布滿沉,卻還是佯裝平靜道:“說來也巧,正好是在陸家的馬圈。”
“夫人是不是該給朕一個代?”
他起薄薄的眼皮靜靜看著,狹長的眸漸漸深沉。
云挽臉倏然蒼白,“看來陛下都知道了。”
“您早就知道那人是我,所以故意向我提起扳指一事對麼?就是想看我驚慌失措地出馬腳?”
看上去既害怕又鎮定,心里已明白自己的推測是對的卻還是直勾勾地盯著他想要求證。
景宣帝薄抿一條直線,帶著不悅,聲音沉沉道:“夫人,是朕在問你。”
“你竟然將朕的東西丟進馬圈,真是好啊!夫人怎麼不丟進羊圈、牛圈、豬圈?”
他的東西棄之如敝履便算了,為何偏偏要丟在那樣的地方,還是陸家的馬圈!可見心里沒有一不舍。
這令份尊貴,九五至尊的景宣帝難以接。
尤其是越對比,便越氣憤。
........牛羊豬圈,因為沒有。
云挽了,想要說什麼卻又懼怕于他突然發怒。
景宣帝抑著怒火,扣在桌案上掌心蜷握,青筋似樹枝般游走,眉眼得低低的。
云挽啞然:“那樣的況下,妾只能這麼做。”
景宣帝疾聲質問:“那你為何不主與朕坦白?”
云挽垂著頭,“妾不敢。”
話落周圍氣驟低,景宣帝面繃:“你若主說,哪里還需擔驚怕?難不還怕朕會殺了你?”
云挽猛地抬頭。
眼含淚水,無聲地著他,便說明了一切。
怕。
怕他會殺。
景宣帝口頓時遭重擊,鈍痛不已。
索幸他都知道了,云挽你也不再瞞,干脆道:“您對當年設計您之人深惡痛絕,口口聲聲說將千刀萬剮,凌遲死,難道您忘了嗎?”
“您如此厭惡,我又怎敢自尋死路?”
帝王之心深似海,他那樣說就證明他已經了殺心,又怎麼敢在節骨眼上坦白?
景宣帝:“那時朕不知道是你。”
更重要的是,當時怕多想,才把話說重了。
誰知,聽者有心,那人就是。
云挽淚眼婆娑,神難過:“那后來呢?陛下明明已經知曉了真相,卻幾次重提是為何,故意嚇唬妾?”
景宣帝沉默不語。
明明是他在質問,為何如今好似反了過來?
他準備岔開這個話題。
于是他冷臉問:“夫人說說五年前那晚到底是怎麼回事?”
云挽撇開頭,“您不是已經查清了。”
景宣帝冷聲:“朕想聽夫人親口說。”